婆罗门-人间佛陀(一)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婆罗门-人间佛陀(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人间佛陀(一)
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
第叁讲 长夜中的真理之光佛陀道
(关于作者部分“学者型”的臆测,编者略有改动,为表出处故仍保留作者名)
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
一、印度早期佛教活动的舞
在现代具有世界性的叁大宗教中,诞生自印度的佛教,是最古老的一个。
叁个世界性的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回教。基督教是耶稣基督于公元一世纪初所创立的,它的历史迄今不足两千年。回教是穆罕默德于公元七世纪初所创立的,迄今历史约一千叁百年而佛教,是释迦牟尼佛陀于公元前五百多年的时候所创立的,迄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正确的说,佛陀涅盘于公元前四八六年,他世寿八十岁,则出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佛陀二十九岁出家,叁十五岁成道,第二年就有了原始的僧伽最早的僧团。也可以说,佛教于此时已经诞生了,所以佛教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这个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宗教,最初是如何诞生的是在什么样的时空背景之下出现的呢?要探讨佛教诞生的背景,必须要自印度的地理、历史、宗教、文化解起。要不然,我们无从解佛教何以诞生,也无从解佛教在印度许多教派中的地位。尤其是,我们无从解佛教的教理,何以说常说断、说空说有。这就是我们要探讨佛教诞生背景的原因。于此,我们就先自印度的地理环境说起。
印度位于亚细亚南端的半岛,其国土初看像叁角形,实际上则是不正四边形。自现代来看,印度面积有叁百二十八万平方公里,但自历史观点看,今日独立国的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早期都包括在印度的国土围之内。所以自历史观点来看印度,它是一个历史悠久、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气候、生产、种族、语言都极为杂的地方。唐玄奘叁藏在〈大唐西域记〉中,说印度的地形是:[叁垂大海,北背雪山」,大体大说,确是如此,它西北方以利曼连峰邻于阿富汗,东北以雪山中隔邻于西藏。下面的半岛,西南望阿拉伯海,东南望孟加拉湾,半岛尖端下面,有一个扇形的海岛,就是古代的师子国、后来的□兰,今日的斯里兰卡。由于四面都为山海所包围,与他国隔绝,所以形成它特有的历史文化。它国内的地势,如果由西面的印度河口,向东面的河出海口画一直线,就成了上下两个叁角形。上面的叁角形,由中间垂直再画一直线,这样就共有叁个叁角形。上面西北方的叁角,是五河地区,东南方的叁角,是河平原,而下面的大叁角,就是频耶山以南的半岛。而印度的文明,就是依着这叁个叁角区的顺序而发展的。
二、雅利安人的入侵
印度当地的土着民族,最早而主要的,是达罗维荼族Dravidians,早在公元前两千五百年时当中国黄帝轩辕氏时代就在印度河流域形成了古代的文明社会,这称为印度青铜器时代的文明。青铜器文明的遗迹,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城最显着,所以此一时期又称为哈拉巴文化。据考古学者的发现,那时他们已有了城市规,有下水道,有两叁层砖建的楼房,有公私浴室,街道上有店铺。且手工的纺织业、陶器业都相当发达。此一文明延续了千年之久,传说是由于雅利安人的入侵而予以破坏。雅利安人入侵自是事实,但哈拉巴文化是否因此而破坏和灭绝,历史上尚无定论。
雅利安人Aryan人,据近代学者研究,最早是在中央亚细亚地方,约在元前叁四千年间,乘世界人口移动的风潮,分别向东西移动。向西者进入欧洲,成为欧洲人的祖先向东者到达波斯,后来一部份更向东南,就是后来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之入侵印度,约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后。他们越过兴都克什山,进入印度西北部的五河地区。五河,顾名思义,是个河川纵横的地方,河川中最大的就是印度河,它集众流,注入阿拉伯海。雅利安人初到此地,感于此河水势之壮阔,称之曰[信度」(Sindhu),信度,是大水或海的意思。后来由Sindhu转为India,遂成为印度全境的名称。
雅利安人之侵入印度,约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后。那时的雅利安人,已有自己相当的文化。他们已脱离杂婚,建立家庭单位,以父亲为家族之长,构成父系家长制的社会。部族的酋长即是王,王位选举或世袭。他们是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族,族人勇悍好战,侵入五河地区后,征服了土着,在该地区定居下来,建立了许多国家。五河地区土地肥沃,生产富,由于长时期在该地定居,形成了雅利安人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就是婆罗门文明的中心。雅利安人称那个地方为〔中国〕(MadhyaDesa)。指此一区域外的地方是化外之地。雅利安人也称此一地区为[阎浮提]阎浮提,就是后来佛经中称的南部赡洲。
雅利安人的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原来初民对于自然界有极大威力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水火昼夜等,不能理解,以为各有神祗司理,他们礼拜诸神,颂诸神。所以有许多想象力富、词句美丽的诗篇。这些歌由七个家族分别保留下来,到后来有了祭祀的仪式,祭司们把古代歌加以集,应用到祭祀上,祈求子孙繁衍,家畜增殖,降雨收,战争胜利等等,这就是最古老的吠陀圣典,黎俱吠陀。
吠陀,是梵文Veda的音译,是智识的意思,〈翻译名义集〉曰:[韦陀,亦名吠陀,此云智识,由此生智。]雅利安人称此为七戢所作,是天启的圣典。黎俱吠陀的完成,大约以公元前一千二百年为中心。此后的一两百年间,又有沙摩吠陀、夜柔吠陀的编集,最后又有阿达婆吠陀的出现。阿达婆吠陀,是在该地者着达罗毗荼人间流传的降福、攘灾或咀咒仇敌的咒语,为雅利安人吸收用到祭典中,而取得第四吠陀的地位,四吠陀的完成,大约是公元前八百年间的事。这四吠陀的内容,如下所述:
(一),黎俱吠陀Rigveda:四吠陀中,黎俱吠陀是最原始的一种,这是雅利安人居住在五河地区的时候,诗人歌颂大自然的诗句,及招请诸神至祭祀场所的歌。以口耳相传的传下来,最后编集而成的,这是世界最古老的诗篇,由一千十七首所组成,计一万五百八十颂,分为十卷。这是在祭祀的时候,献给诸神的唱。
(二),沙摩吠陀Samaveda:这是苏摩祭时所用的歌,由一千五百四十九颂所组成,分为二卷。其实多是预祝年的歌。
(叁),夜柔吠陀Yajurveda:这也是纯为祭祀用的歌,它的出世较晚,约是雅利安人离开五河,移居阎牟那河拘罗地方的作品,它是由韵文与散文混合而成的。
(四),阿达婆吠陀Atharuaveda:阿达婆吠陀与前叁者不同,前者是公认的圣典,而此则全是个人招福攘灾、咀咒仇敌的咒法,古代印度称前叁吠陀为[叁明],视为叁位一体,此则是后来附加的。
叁、婆罗门教与四姓阶级制度
黎俱吠陀时代所歌颂的神,包括天空地叁界,事实上全是自然现象现的神格化,如天界的太阳神,空界的风神,地界的河神等,名目繁多。其中地位最高的,在天界为婆楼那,在空界为因陀罗,在地界为阿耆尼及苏摩。婆楼那是苍空的神格化,是自然界秩序的守护者,如日月运行,四季循环,均由婆楼那司之因陀罗是战神,他身躯高大,长于勇武,率领众神与雅利安人的敌人达沙作战阿耆尼是火神,它有破除黑暗,消灭恶魔的力量。雅利安人之崇拜火神,当是早期与伊朗共住时代的习俗即拜火教的习俗。苏摩是酒神,他是神人之间的媒介,是祭坛上重要的神。当时尚没有殿堂神像,每个家庭都有圣坛,要燃圣火、灌牛乳、献米麦、奉神酒,这是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份。而重大的祭祀,则须由司祭者主持。
在四吠陀先后编集完成的多神时代,后世对此一时期,加之以吠陀教的名称。
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后的时后,雅利安人屡屡发动战争,征服者着,自五河地区向东南移动,由阎牟那河地区到达河平原,在这建立了许多国家。在当时流传下来的叙事诗上,可见到拘卢Kuru,般庶Panchala,拘萨罗Kosala,迦尸Kasi等名称。而由吠陀教演变而成的[婆罗门教],也在这个时代出现了。
婆罗门Brahmana,梵文的原意,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6/379861.html
以上是关于婆罗门-人间佛陀(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婆罗门-人间佛陀(一);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86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