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力-《往生论注讲解》往生论注讲解第五集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念力-《往生论注讲解》往生论注讲解第五集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往生论注讲解》往生论注讲解第五集
往生论注讲解
慈法法师
第五集
内容提示
十重义第二义起观生信
此分中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门
示五念力者
五念门者: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本集讲解:礼拜门赞叹门
原文:
▲起观生信者
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门。
示五念力者: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出五念门者
〖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ldquo;门”者,入出义也。如人得门,则入出无碍。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
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若欲具谈,纸笔不能载也。是以诸经或举十名,或腾三号。盖存至宗而已,岂此尽耶?所言三号,即此“如来”、“应”、“正遍知”也。
ldquo;如来”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此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故名“如来”。
ldquo;应”者,“应供”也。佛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故曰“应”也。
ldquo;正遍知”者,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不坏?心行处灭,言语道过。诸法如涅盘相不动。故名“正遍知”。
无碍光义,如前偈中解。
〖为生彼国意故。〗
何故言此?菩萨之法,常以昼三时、夜三时,礼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愿生意。今应常作愿生意,故礼阿弥陀如来也。
〖云何赞叹?口业赞叹。〗
ldquo;赞”者,赞扬也。“叹”者,歌叹也。赞叹非口不宣,故曰“口业”也。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ldquo;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
ldquo;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
ldquo;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与此相违,名与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
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
(起观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
这一段文字,所谓的起观生信,在这十重义中,起观生信是第二个,所谓的二重义,因为愿生彼国,那么愿偈大义:观彼世界相,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他没有作什么文词的解释,就直接地以原文来作解释了。那么最主要的是要生信。虽有此愿,若无正信,那么此愿难立。所以他就从起观生信这第二个方面来作提示。这是第二重义起观生信。
那么起观生信它又分作二重,二重义,我们看这二重。
一者示五念力
我们平时,昨天我们提到这个事情说,刚刚把这个理出来个头绪,又结束了这一堂课,能不能把一堂课延长两个小时呢?那么这个就是念力的问题,或者就是我们意念力的散慢、不条理性,或者是需要有一个大家回观的过程,需要一个回观的过程。那么这个念力,对凡夫有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串习,或者薰习的这么样一个要求。
二者出五念门。
这个念力与念
示五念力者:云何观,云何生信心?
产生这种念力,引导我们愿力的抉择。“云何观,云何生信心?&rdquo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
因为我们都知道净土教门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有这么样一个框框,也是这样一个教导。若不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那不能说是所谓的行成就,只能说是因,在因地作一个这么样的见习,经过久久修持,得以成就。那么五念门的成就,就是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在随顺分中建立,所以说“行成就”。就我们好比到这个大殿里来,我们在这个殿堂护佑下,太阳不能直接照射我们,风啊雨啊它不能直接来侵蚀我们,那么这就起到一个成就的保护。五念门亦复如是。
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因为阿弥陀佛的国土十劫前已建立,阿弥陀佛的大愿十劫前已圆满,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功德力十劫前已成就,所以我们能得闻、听闻这个法则,随顺之时,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三身。像我们说见佛,一般我们谈到法、报、化(身)。象这个藏传佛教,他们判得就比较多一些,有五种身。那我们就说法、报、化三身阿弥陀佛。
象《金刚经》讲“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说的法身分,就是所谓的清净法身。此色身,无色无相,威德利益十方,不动法座。《大方广佛华严经》,那四句偈子讲的就是这种法身方便。“随机感应弥不周,恒常坐此菩提座。”(编注:《华严经》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就是广利有情,不动法座。
那么我们讲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普利十方,令众生无碍,圆满心智一时得见,就是圆满报身威德摄化。那你在这地方能运用得起来,就是为报身所摄,那见报身功德。我们称为光明遍照,是为报身佛——卢舍那佛。
那应化身,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顺应现缘,各有所获,若求善法,若求人天福报,若求出离生死,若求了解自性,各个安立,这是应化所得,应化身分。
那我们能不能运用这种利益呢?运用得起,那就是得见彼佛。我们行般舟这种行法,无有断欲而证得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这种行持是证念佛三昧——般舟三昧而亲见阿弥陀佛,问法无碍,亲临教诲。那这样的修持,是三昧力所得见。这不是道理,这应该有所解、有所行的一个法则。解行并举,是为佛法真实的功德。那我们为什么学解义分?就是为了使大家有正解正见,对这个法的机制,有正解正见,产生正行之正机,不至于走弯路啊,这样子。
出五念门者:
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
前面是念力,这念力以阿弥陀佛果地觉来加持凡夫有情,令持得到这样的力,什么力?五种念力,得见阿弥陀佛。
这个五念门:
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这是古来以久对净土法门特定的一个名词,称为往向与返向往生的这样的五门机制。
前四门是往向往生,就是所谓的我们现在常谈的往生彼国,这样的一个心愿,就是自利入功德修持。前四门是自利入功德修持,也就是往生修持。因惧怕生死轮回故,因惧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修法不易故,不能亲聆世尊教诲故,多遇恶缘故,有这样的因缘,所以欲成佛,欲度众生故,欲得无上大利故,愿往生彼国,修前四念门,以往生彼国,得见阿弥陀佛,加持授记,乃至于法得以亲证,返回娑婆世界,普利有情。这是通常往生知见,也就是所谓的入功德自利知见,也就是愿往生的往向往生的常规的一个教言说法。这个我们要有善思维观察的一个机制。
五者回向门,第五门就是所谓的返向往生。虽居凡位,依佛威德,仗佛威德,传达佛法,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愿力,令有缘得遇者咸得往生度脱,咸得成就菩提,于一切众生,作法传布者,所以就称为返向往生,以利他为自利善巧。
那么第一个法则就是以自利往生,纯熟之后,普利有情;这一个法则是以利他,回向利他有情,而得到往生的大利,所以是返向往生修持。出功德不为自求,为饶益一切有缘故而念佛,传播阿弥陀佛殊胜愿力,这样的一个一门修法,称为回向门,也就是返向往生的一个修持方法。他所言说就是不舍一切苦恼有缘,爱乐一切现缘有情,于一切有情作法则之抉择,令一切众生随顺阿弥陀佛的愿望,得生彼国之抉择,无疑无虑。这样是不求自利而利他的一种利他功德的修持,也就是大悲心的修持。这是净土一法的一个特定的修法。前四门可以说是自利门,也可以说是入功德门,也可以说是往生门;第五门是返向往生。
门者,入出义也。如人得门,则入出无碍。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
就是所谓的往生门,往向往生。就是说愿生彼国,得生彼国后,得无量三昧,种种自在神通方便力,回施娑婆,饶益有情。这样誓愿是一个人修持的法则。若发这样的心,如是修持,是为方便。就是前四门的修持——礼拜、赞叹、作愿、观察,以达到往生的殊胜的目的。真正地得见阿弥陀佛,得生彼国,具足无量三昧善巧,回入娑婆,普利众生。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净土法门的教言与传播。就是前四门的修持——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前四门的修持,就是入功德,所谓入功德就是往生彼国,也就是自利安乐住。那么后一门是慈悲教化门,此门修持的就是以大慈悲为方便,不为自求,但为饶益一切有缘,令其无畏往生,令其无畏抉择于往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
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若欲具谈,纸笔不能载也。是以诸经或举十名,或腾三号。盖存至宗而已,岂此尽耶?所言三号,即此“如来”、“应”、“正遍知”也。
ldquo;如来”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此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故名“如来”。
ldquo;应”者,“应供”也。佛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故曰“应”也。
ldquo;正遍知”者,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不坏?心行处灭,言语道过。诸法如涅盘相不动。故名“正遍知”。
无碍光义,如前偈中解。
〖为生彼国意故。〗
何故言此?菩萨之法,常以昼三时、夜三时,礼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愿生意。今应常作愿生意,故礼阿弥陀如来也。
身业礼拜,礼拜门我们大概会出现一个比较直接的意识概念,可能会一听到礼拜,就想到深夜在佛前、经像前来五体投地的这样来礼赞佛陀。他作了一个解释。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
这个“应正遍知”,后面解释:知一切诸佛实不坏相,不增不减,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诸法不动,故云正遍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6/380032.html
以上是关于念力-《往生论注讲解》往生论注讲解第五集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念力-《往生论注讲解》往生论注讲解第五集;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86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