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往生论注讲解》往生论注讲解第六集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往生论注讲解》往生论注讲解第六集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往生论注讲解》往生论注讲解第六集
往生论注讲解
慈法法师
第六集
内容提示:
1、第二义起观生信
作愿门止有三义
观察门观有二义
回向门两种回向往向回向还相回向
2、第三义 观行体相
此分中有二体:一者器体,二者众生体。
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国土体相,二者示现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义谛。
本集讲解 :
国土体相五不思议二力相似相对
原文: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译“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处,不作恶也。此译名乃不乖大意,于义未满。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为止。不净观止贪,慈悲观止瞋,因缘观止痴,如是等亦名为止。如人将行不行,亦名为止。是知“止”语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虽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rdquo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译“毗婆舍那”曰“观”。但泛言“观”,义亦未满。何以言之?如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九相等,皆名为观。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毗婆舍那”云“观”者,亦有二义: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是故言:“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rdquo
〖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心缘其事曰“观”,观心分明曰“察”。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rdquo
▲观行体相者
此分中有二体:一者器体,二者众生体。
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国土体相,二者示现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义谛。
国土体相者: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彼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译“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处,不作恶也。此译名乃不乖大意,于义未满。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为止。不净观止贪,慈悲观止瞋,因缘观止痴,如是等亦名为止。如人将行不行,亦名为止。是知“止”语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虽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
ldquo;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rdquo
作愿门,在这五门中,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作愿门是我们应该十分在意的一个修持的方式。因为我们在初发心的位置上,修行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若方法得体能疾速成就与法相应,与道相应;若是修行的方法不得当,或者说不清晰条理,那么相应的功德不能如实现前。昨天我们把礼拜、赞叹二门作了一个剖析,当然今天希望在这个作愿门,我们作一个相互的交流。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
这个心,对心的解释,方式是很多很多的。我们说现前这一个心念,当下、当人的一个念头,就比较容易去感知它;说真心、妄心、圣心、凡心、智心、愚心,这心心是无量的名字的。那我们怎么来把这一个心把握的清晰、运用的纯熟呢?可能现前这一念我们比较容易去体验、运用、熟悉它;要是说真心、妄心、佛心、凡心、圣心之类的,内心、外心哪,很容易让我们跟自己联系不上。那我们不如直接当人、当念、当下这一念,我们应该来常常审视。
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
这一心专念,专念什么?在净土一法专念佛愿,专念佛的国土,专念佛力、果地心智、佛的不可思议的愿力与功德名号。那么忆彼国国土,念彼佛功德,念彼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这些念呢,不像平时我们会这样说:“哎呀,我在念佛的时间里,总是妄想纷飞的,不可自抑。”那么这个念、这个愿,就是让我们专注于忆念阿弥陀佛国土、阿弥陀佛愿力、阿弥陀佛名号与殊胜功德力的一个法则,这样“毕竟往生安乐国土”。
所谓的“毕竟”,就是一种相应的心智感召出来的一种法则。“毕竟往生”。“往生”二字我们昨天作了一个提示,就是往返二种,对阿弥陀佛功德的二种认识:一个就是自己的实践认识,再一个就是回向于众生的实践认识;一个是自利的审观,再一个就是利他的修行。那么这个“往生”就含摄着往返二种善巧,出功德、入功德二种法则,自利利他的圆成所在,是为往生。这个往生跟生死实在是无关的。无生无死,无了可了,是为往生安稳相。具足往返自在、出入自在,出功德、入功德皆得自在,是为往生之大利。
往生安乐国土,永不退转,此心无所退。何以故呢?以佛力故,以佛愿故,以佛国土故,顺应法性故,非造作、非生灭法故。所以安乐国者,究竟顺性而建立,彻彰一切众生法性土,以弥陀报德而显现。众生若随顺,咸得大利,就是所谓的往生安乐国土的真实利益。
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奢摩他”翻译过来,就称为“止”。
译“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处
这是一种无事不办的善巧。世人多在此处散坏、遗失、迷茫。止者,止法,多于安乐住,有种种三昧之力、正受之力。所谓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个无事不办能止恶扬善。
不作恶也。
这个恶是无明之恶、散坏之恶、不可自制之恶。
此译名乃不乖大意,于义未满。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为止。不净观止贪,慈悲观止瞋
这是所谓的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就是五停心的修持,就是对治法中所修持。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有这样的宣化,说对治法中虽有善巧,亦有其过患。他举了一个例子,好比说有人嗔心太重,就修慈悲观,因慈悲观修习得纯熟,多生染着,反而生贪染之心。这个地方就是说它都有负面的作用,惟有念佛一法是可以使人出离这种对待、对治的一种方法,它是总摄一切法则。
因缘观止痴
这是所谓的五停心的修持。
如是等亦名为止。如人将行不行,亦名为止。是知“止”语浮漫。
就是“止”这个言词是很广泛的,那这个奢摩他的修持究竟说些什么呢?
不正得“奢摩他”名也。
那就不能称佛教 “止”这个名字了。佛教这个“止”的名字实含三义:一止轮回六道之苦,二止声闻自利之苦。在止众生轮回之苦中呢,有两种延续:一个是变异之苦,一个是分段之苦。因为变异之苦是圣者所摄,像我们分段死是凡夫所存。这里边有三种利益,奢摩他这个“止”就有这样的功德与内涵。
这个是柘(zhuo)木吧?一个木一个石,读柘(zhè)。
“漫”,“浮漫”就是不可确定的意思。那么这个奢摩他为什么不翻译为“止”呢?为了保持它的实质的功德内涵。我们都知道,在佛教里“止观”二法称为奢摩他、毗钵舍那的修持,这个修持一般是不翻译的,翻译过来就容易使人混乱,造成误解,就是说它比较泛泛而谈,不容易使人清晰这个具体所指。
如椿、柘、榆、柳,虽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
就是说你怎么来分析是什么木质呢?就是具体的来所指的问题。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
这是昙鸾法师剖析三义。
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
这个实是有很深刻的教育内涵,大家一定不要忽略地带过去。因为这个止恶啊,我们这个六道轮回是一个粗重的恶,轮回是很粗重的恶,那么贪染于色界、欲界也是为恶的,还是轮回之恶。虽然色界众生有禅定之乐,但难免轮回;虽然无色界有情在非想非非想之处得以自在力,亦未出三界火宅,所以依于圣智者所见,亦名为恶。那么我们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可以制止一切恶,这个恶,后边有讲,包括声闻自利之恶、菩萨不究竟圆满之恶,当然也有独觉所谓的但是自觉不能广泛利他之恶,就是对待之恶,一时消融,但以诸佛果地究竟广大慈悲普摄十方,所以能止一切恶。
二者彼安乐国土,过三界道。
我们刚才讲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业。身、口、意恶,这三个恶啊,我们现在在娑婆世界,有人证得善巧了,就是说有所证悟,三恶果报难免,果报是免除不掉的,只是说他依果报可能转圣者、胜功德之中了,但是果报亦复如是的延续。那我们要想真正有恶道之怖畏、轮回之怖畏、乃至说业报的怖畏,那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可以避免这一切身、口、意恶业无始以来所造的恶性果报,或者说你畏惧的果报。
它为什么有这样的功能呢?过去的善知识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好比说有一个其他国家的公民,犯了这个国家的法律,应该受到制罚。但是这个人与中国人呢,好比说与我们中国,或者其它国家呢,有所利益,或者说有所相应的因缘,他就脱离了那个制约他的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会得到庇护,这个庇护他可以平实安稳的生活,只要他不去造新的过恶,那么他的国家的制罚就可以免除。这当然不是为了培养我们的侥幸心,他只是说告诉我们因果是可以仗借阿弥陀佛殊胜愿力而得到遮护、转化的这样一个殊胜功德因缘。
要以我们自己的修持或者我们自身的愿望来转化我们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的果报,实在是甚难的。好比在此国土犯过罪以后,不受法律的制裁,那是十分难的,因为法律毕竟是要制裁的,因果亦复如是。所以“安乐国过三界道”。
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
这就是所谓的唤醒有情的大悲心智。以前最早到西双版纳的时间,在世尊从忉利天下来的一个大的石头上,在那个地方我作了一个祈祷:“希望一切声闻自利之有情以阿弥陀佛殊胜名号与愿力唤醒其生起大悲心,这些圣者不要取灭,来趋于大乘教言,普利十方有情。”当时作了这么个祈祷,他们有的人还是传出来了,就有的人批判了,说我想改南传佛教,还真没那个心愿。只是说像声闻乘的亲证者,一些圣者啊,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者,若是没有人劝请,没有阿弥陀佛的愿力的呼唤,或者一些因缘的祈祷啊,他们就会取灭,若有余、若无余,那么这一取灭呢,就是大慈悲的种子就断掉了,他就住于非三界之法性土中,安住在自己的寂灭乐中,无利于饶益世间。
因为世间成就一个圣者、智者,或者说一个圣果成就者,十分不易,在我们这个末法时代,出现这样的因缘已经十分不易。那么他们要出现能回心向大,就是所谓的以度尽众生为慈悲愿力,那他们的作用非无量无边的凡夫有情所及,就是他们有大雄、大力、大善巧。好比说他们具足通力、善巧力、禅定力、三昧力的这种不可思议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译“毗婆舍那”曰“观”。但泛言“观”,义亦未满。何以言之?如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九相等,皆名为观。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ldquo;毗婆舍那”云“观”者,亦有二义: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
“毗婆舍那”云“观”者,亦有二义:
就是毗婆舍那单单用观也是不相应的,就是说不可具体有所指。
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
所谓功德如实啊,修行者得如实功德。
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
这个“决定得生彼土”,是昙鸾法师这一支教言中的根本教言。
我想哪一天我们有时间把昙鸾法师他所传的净土教言的来历作一个提示。从阿弥陀佛到我们贤劫中的第四佛释迦牟尼佛、到龙树菩萨、到天亲菩萨,乃至说我们中国的昙鸾法师,一直到近代的印光法师,他们所宣化的净土,就是决定得生彼土,他们的净土的教言是决定得生的。
凡是依佛愿力者,无疑无虑,决定往生彼国。这就是净土法门教言的一个纲领,万修万人去就是净土法门的教义的纲领,这是乘佛愿力故,如车船载负,省力得以满愿的这样的一个佛力回施的法则。就是说皆是以佛无碍力回施令众生得度脱的一个法则。方法有八万四千法,各有异同,那么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这种回施的教言是决定往生的,是没有疏漏的,没有一个遗漏的有情。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6/38003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往生论注讲解》往生论注讲解第六集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往生论注讲解》往生论注讲解第六集;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86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