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红坛寺的故事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2-10 01:5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红坛寺的故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红坛寺的故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红坛寺的故事

红坛寺的故事
来到临邑城北红坛寺森林公园,你可以尽情享受

佛教故事三支清香

碧水、空气、阳光、绿地,这里的万亩天然槐林东西绵延几十里,隐没在这片林子中的红坛寺遗址,曾经发生过很多动人的故事。明朝初年,朱元璋夺得天下,立朱标为太子,把诸王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病重而亡,明太祖立长孙朱允文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后,朱允文继皇帝位,称建文皇帝。他疑忌拥有重兵的皇叔们,便下诏削藩,先后将周、湘、代、齐、岷诸王贬为平民,发配边关。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组成"靖难"军,举兵北平。建文皇帝先后派耿炳文、李景隆、盛庸为大将军,帅师护国,与燕王的"靖难军"

佛教众菩萨的故事

,曾在临邑城北朱家河一带展开激战,燕王精于谋略,善用奇兵,连连得胜。战争进入第三年,燕王长驱南下破长江天险,南京守将投降。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的靖难军攻入了南京。眼看大势已去,求和不成,建文皇帝想要自杀,少监王钺从奉先殿取来一个红箧,这是朱元璋临终时嘱咐留给建文帝的。红箧内有三张佛牒,一张应文、一张应能、一张应贤,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俱备齐全,几十锭黄金,并附有一封信应文从鬼门出京,其他人从水关御沟而行,而后转入洪传寺……"。于是人们马上给建文帝等三人剃去头发,换上僧衣僧帽,拿着文牒,和翰林院编修程济等十人一起逃出京城。朱棣称帝后,在南方广布眼线,寻找建文帝下落。并派郑和出使西洋,寻找建文帝踪迹。却不知建文帝已按照红箧中书信的指点,来到了临邑城北,在这里修起了洪传寺。从现在红坛寺遗址来看,它东西五百米,南北三百米,占地二十多亩。据当地的老人们讲,相传红坛寺高大的寺门朝南,分为前后两院。前院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达摩殿,后院中有方丈、法堂、禅堂、藏经阁。寺西南角有钟鼓楼,钟鼓楼内有一大铁钟,上面有很多人名和文字。大雄宝殿内有佛祖如来的塑像,观音殿供奉着观世音菩萨,达摩殿内一尊天王塑像。寺前两棵古老的国槐,三抱莫合,枝叶茂盛。一条南北官道从寺旁通过,沿朱家河有一条傍水官道东西延伸。洪传寺还设有专为过路人提供食宿的"客舍"。每月逢五排十,寺前有集市贸易。人来人往,香火缭绕,众僧侣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历经了永乐、洪熙、宣德的三十三年,僧侣们一个个相继过世,其中有九位高僧埋在了红坛寺的东北角,这就是传说的和尚坟。到了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的一天,应文对众僧说:"我是朱允,是建文皇帝。"官府赶紧把他护送到京城。老太监吴亮看到了应文左趾上的黑痣,认出确是建文皇帝。从此,宫中人俱称其为老佛,归京时六十四岁,后寿终葬于西山,不树不封。随着应文的离寺,红坛寺也日趋衰落。清朝的乾隆皇帝曾微服私访路过此地,他停车下马,进寺歇息,看到红柱红墙的寺院位于一高高的土坛上,遂称其为"红坛寺",并谥建文帝为恭闵惠皇帝,赐

佛教大孝故事

立"大明护国之碑"。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日趋衰败,

讲两个佛教人物的经典故事

民变蜂起,特别是黄河改道,常常洪水肆虐。终使红坛寺消亡在战火和波涛中。红坛寺遗址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剩有一口铁钟和一尊汉白玉石碑。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大铁钟被砸碎卖给了废品收购站,汉白玉石碑却做了水湾边的水簸萁,让流水冲刷了近四十年,如今除了两条栩栩如生的龙纹和"大明护国之碑"几个篆字,尚可辩认的只有秋、臣、大明、燕、泺等字了。只有沙河故道沿岸的"一溜十八寨",至今人盛业旺。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6/380163.html

以上是关于红坛寺的故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红坛寺的故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8645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