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十念往生之研究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十念往生之研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十念往生之研究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 2002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2 年
【文章标题】十念往生之研究
【英文标题】A Study of Shr Nian Wang Sheng (A Study of Chanting the Name of Amida Buddha by Ten Times to Be Reborn in Pure Land)
【文章作者】文洛钧
【指导教师】陈英善
【文章页数】110页
【中文关键词】净土|十念往生|一心不乱|往生行法
【中文摘要】本论文的研究题目是《十念往生之研究》,主要是探讨净土宗“十念往生”的相关议题。综观前人之研究成果,并未有许多专着探讨“十念往生”,而多是从净土思想的大方向切入,顺带提及“十念往生”这样的课题。例如在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的《净土教起源及其开展》(美国:法印寺,1994。)一书中,其内容共分成(经典论)、(佛陀论)、(本愿论)、(净土论)、(实践论)五篇,特别是在(实践论)中有提及“念佛生因说”,以及从下辈往生的立场提及“十念往生”。在望月氏所着,释印海译的另一本《中国净土教理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91,三版。)一书中,则论述了历代净土宗诸大德的往生行法以及净土论等等,其中对于“十念往生”的部份亦有记载,对于笔者的帮助很大。另外,在玉城康四郎主编,许洋主译的《佛教思想(二)─在中国的开展》(台北:幼狮文化出版社,1985。) 一书中,在第一章“净土思想的发展”之第二节 “中国净土的思想”(石田瑞磨着),对于“十念往生”等行法及其相关议题也有提及。至于在中文着述方面,如中国大陆的陈扬炯先生所着的《中国净土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初版),及刘长东先生所着的《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0,初版),是从净土宗思想史的立场做介绍,其中在诸师对“十念往生”的诠释上,亦多有着墨。
在期刊部分,与“十念”相关的有三木照国所着之《第十八愿乃至十念就》(《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8卷第2号,p.526-527。)及森二郎着《迦才的十念与念佛》(《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8卷第2号,p.536-537。),其内容多半是从文献记载论述十念的意义。
本题目的研究在国内的相关论文及文献中,专题探讨的并不多见,而日文的著作则多半偏于文献记载,故本论文希望能从多元的角度探讨“十念往生”。
本论文之研究方法,主要是从下列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利用文献记载。主要是以大藏经内所收录的相关经典为主来加以探讨,也就是回归到文献中,了解历代净土信仰者是如何诠释 “十念往生”的义涵。
第二,是利用其它宗派的辅助。也就是配合其它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以及早期禅经的相关论述,作为“十念往生”在修行上及义理上的辅助。
第三,则利用诠释与归纳的方法。亦即对诸经论及历代大师所说的内容,进一步作白话的诠释,并且将其归纳整理。
至于本论文的章节内容,在第二章部分,是探讨十念往生的可能性,也就是十念为何可以往生的问题。因此,笔者在第一节先回溯到经典中,探讨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的译本问题,及“十念往生”这个概念是从那些经典中出来的,以作为之后探讨的依据。在第二节中,笔者要探讨的是“十念往生”在修行上的义涵,又分为两个部份,一是 “十念之涵义”,二是“往生之涵义”。其中,在“十念”部份,又分为三个小段落,第一是“十”的涵义,在此要了解的是“十”这个数字是否有特别的意义,笔者分别从“非计数”法、“计数”法及其 “象征意义”来论述。第二是“念”的涵义,在这里要了解的是 “念”这个概念在早期修行中的涵义,透过三念、六念等来看“念”的对象,并配合龙树在《十住毘婆沙论》中对称名与念佛的说明来论述 “念”的发展。第三则回到“十念”本身,也就是历代净宗及他宗大师在其论述中,是如何诠释“十念”这个概念的,包括“念”的数目、十念的种类以及对十念疑惑的各种解答等等。另外,在本节的第二部份,则探讨“往生之涵义”,本部份的重点首先要了解的是 “生天”的思想与往生的关系,其次则要了解历代大师对于往生到西方净土的往生者之条件,亦即谁能往生,和往生是否与大乘 “空”思想冲突的问题。
在第三章部份,要探讨的是和“十念往生”有关的议题。本章所着重的重点,在于往生后的去处,因此在第一节中,笔者便论述历代大师的净土论,包括北魏的慧远大师、天台智者大师及净土宗的道绰、迦才及善导大师等,以理解不同修行程度的往生者往生的去处,和西方净土的体性问题。在第二节中,则探讨佛身观的问题。虽然净土有不同的种类,但论及诸佛净土,则与佛身有关,因此从经论中探讨不同的佛身观,以及弥陀佛身的问题。
在第四章中,则探讨十念往生的实践法门。本章的进路是从信、愿、行的方向,先在第一节中探讨如何起“信”,在有了“信”为前提下,才能够发愿、起行。第二节则着重在“愿”与“行
佛教讲民间故事
”的部份,特别是与“十念”有关的行法,以了解要如何修行“十念”才能往生西方净土。最后,则在第五章总结前三章之探讨。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及前人研究回顾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大要
第二章 十念往生之如何可能
第一节 十念往生之经论依据
第二节 十念往生之修行义涵
第三章 十念往生之相关议题
第一节 净土依报之分判
第二节 佛身正报之分判
第四章 十念往生之实践法门
第一节 信
第二节 愿与行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一、原典资料
东汉安世高译,《佛说大安般守意经》,1卷,大正藏第12册。
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2卷,大正藏第12册。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达摩多罗禅经》,2卷,大正藏第15册。
北魏昙鸾批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2卷,大正藏第40册。
北魏昙鸾撰,《略论安乐净土义》,1卷,大正藏第47册。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50卷,大正藏第2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1卷,大正藏第12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十住毘婆沙论》,17卷,大正藏第26册。
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100卷,大正藏第25册。
隋智顗说,《净土十疑论》,1卷,大正藏第47册。
隋智顗说,《维摩经略疏》,10卷,大正藏第38册。
隋智顗说,《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12卷,大正藏第46册。
隋慧远撰,《大乘义章》,26卷,大正藏第44册。
隋慧远撰,《无量寿经义疏》,2卷,大正藏第37册。
唐迦才撰,《净土论》,3卷,大正藏第47册。
唐智俨撰,《华严一乘十玄门》,1卷,大正藏第45册。
唐善导集记,《观无量寿佛经疏》,4卷,大正藏第37册。
唐菩提流支译,《大宝积经》,120卷,大正藏第11册。
唐道绰撰,《安乐集》,2卷,大正藏第47册。
宋遵式撰,《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1卷,大正藏第47册。
宋姜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经》,1卷,大正藏第12册。
明智旭解,《阿弥陀经要解》,1卷,大正藏第37册。
明袾宏述,《阿弥陀经疏钞》,4卷,净土丛书第一册。
二、近代之专书
(一)、中文
《华严宗五祖论着精华》,台北:华严莲社,2000,再版。
尤惠贞着,《天台哲学与佛教实践》,嘉义:南华大学,1999。
方东美着,《中国大乘佛学》,台北:黎明出版社,1986。
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初版。
木村清孝着,李惠英译,《中国华严思想史》,台北:东大出版社,1996。
弘学编着,《净土探微》,成都:巴蜀书社,1999,初版。
玉城康四郎主编,许洋主译,《佛教思想(二)─在中国的开展》,台北:幼狮文化出版社,1985。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8,二版。
印光法师着,《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台中:青莲出版社,1989,初版。
印顺法师着,《净土与禅》,台北:正闻出版社,1970,再版。
印顺法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及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
宇井伯寿着,李世杰译,《中国佛教史》,台北:协志工业出版,1993,初版。
安藤俊雄着,苏荣焜译,《天台学─根本思想及其开展》,台北:慧炬出版社,1998。
吕大吉着,《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吕澄着,《中国佛学思想源流》,台北:天华出版社,1993、8,五版。
卓新平着,《宗教理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张曼涛主编,《佛教各宗比较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初版。
张曼涛主编,《净土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初版。
张
孩子讨债的佛教故事
曼涛主编,《净土宗史论》,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初版。
张曼涛主编,《华严思想论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初版。
张曼涛主编,《华严学概论》,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初版。
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91,三版。
望月信亨着,释印海
佛教故事抖音视频
译,《净土教起源及其开展》,法印寺出版,1994。
陈英善着,《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台北:法鼓文化,1997,初版。
陈英善着,《华严无尽法界缘起论》,台北:华严莲社,1996,初版。
陈扬炯着,《中国净土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初版。
汤用彤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弥勒出版社,1982,初版。
杨惠南着,《佛教思想发展史论》,台北:东大出版社,1993,再版。
圣严法师着,《明末佛教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3,初版。
廖明活着,《净影慧远思想述要》,台北:学生出版社,1999,初版。
刘长东着,《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0,初版。
蔡日新着,《汉魏六朝佛教概观》,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初版。
晓云法师着,《天台宗论集》,台北:源泉出版社,1987。
霍韬晦着,《绝对与圆融》,台北:东大出版社,1989。
释惠敏等着,《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一),台北:东初出版社,1989。
镰田茂雄着,转瑜译,《天台思想入门》,台北:佛光出版社,1989。
镰田茂雄着,关世谦译,《中国佛教通史》,台北:佛光出版社,1985。
(二)、日文
石田瑞磨着,《往生的思想》,东京:平乐寺书店,1986。
佐佐木宪德着,《汉魏六朝禅观发展史论》,东京:文平社出版,昭和53。
坪井俊映着,《净土教泛论》,东京:隆文馆出版,昭和55。
藤田宏达着,《原始净土思想的研究》,东京:岩波书店,昭和45。
三、期刊
(一)、中文
白欲晓着,《论净土信仰的中国化─从昙鸾净土理论探讨起》,《宗教哲学》第五卷第四期,1999、12,p.176-185。
陈英善着,《从数息观论中国佛教早期禅法》,《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三期,2000。
陈敏龄着,《昙鸾的净土思想》,《东方宗教研究》第四期,1994、10,P.48-63。
越建东着,《从世亲的《往生论》及昙鸾的《往生论注》浅探净土之庄严功德》,《慧炬》第四0二期,P.41-64。
詹士模着,《中国净土宗的修持方法》,《海潮音》第七十六卷第六期,1995、6,P.17-30。
赖贤宗着,《净土信仰论之研究:世亲、昙鸾与亲鸾之回向思想》,《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四期,1999,P.69-104。
(二)、日文
三木照国着,《关于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8卷第2号,p.526-527。
三枝充惪着,《龙树的方便思想》,《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卷第1号,p.232-235。
久木幸男着,《 “论注”中的称名念佛─昙鸾净土教的原始的性格》,《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卷第1号,p.167-168。
久米原恒久着,《净土祖师的念佛观─道绰念佛义的特色》,《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2卷第2号,p.977-980。
土屋松荣着,《净土教思想的诸问题(V)─关于在 “易行品”展开的信方便易行道》,《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3卷第2号,p.921-923。
小林良信着,《关于“阿弥陀经”》,《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9卷第2号,p.904-913。
小林尚英着,《关于迦才“净土论”中的念佛》,《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5卷第2号,p.644-648。
小林尚英着,《善导的念佛之三昧》,《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3卷第1号,p.169-173。
小林尚英着,《关于道绰的念佛三昧》,《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2卷第2号,p.973-975。
小林实玄着,《关于华严宗观行的展开─缘起观与性起观》,《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5卷第2号,p.653-655。
山田行雄着,《关于“往生论注”中的名号观》,《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0卷第1号,p.142-143。
川岛常明着,《关于安般守意经》,《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4卷第2号,p.750-753。
工藤成性着,《净土教发达史上中的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的地位》,《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卷第2号,p.305-307。
中村英龙着,《善导教学中的信的特质》,《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7卷第2号,p.562-565。
木村清孝着,《智俨中的 “十”的观念》,《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6卷第2号,p.756-759。
吉元信行着,《六随念的成立过程》,《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8卷第1号,p.177-180。
佐佐木义英着,《昙鸾教学中的名号观》,《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8卷第1号,p.214-216。
冈亮二着,《 “无量寿经”中的闻名思想与称名念佛》,《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9卷第1号,p.136-137。
冈亮二着,《昙鸾教义中的十念的一考察》,《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3卷第1号,p.262-265。
信乐峻磨着,《关于龙树的信方便易行》,《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7卷第1号,p.178-179。
香川孝雄着,《称名思想的形成》,《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1卷第1号,p.38-49。
柴田泰着,《中国净土教与禅观思想》,《印度哲学佛教学》第3号,P.229-243。
真野龙海着,《行位的信─易行品 “信方便易行”的文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卷第2号,p.404-405。
普贤晃寿着,《安心起行作业的展开》,《印
关于父母恩的故事佛教
度学佛教学研究》第8卷第1号,p.154-155。
曾和义宏着,《迦才 “净土论”中的念佛》,《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7卷第2号,p.566-568。
森二郎着,《 “无量寿经”的研究》,《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卷第1号,p.48-57。
森二郎着,《迦才的十念与念佛》,《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8卷第2号,p.536-537。
横超慧日着,《中国佛教初期的禅观》,《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8卷第2号,P.79-82。
藤田宏达着,《念佛与称名》,《印度哲学佛教学》第4号,p.1-40。
藤吉慈海着,《见佛与三昧》,《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4卷第1号,P.1-11。
藤吉慈海着,《净土教的本质》,《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2卷第2号,p.641-646。
藤堂恭俊着,《易行思想及其展开——关于“十住毘婆沙论”的受容》,《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3卷第2号,p.609-612。
四、相关论文
吴灿明撰,《净土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1985。
昆达拉撰,《中国大乘阿弥陀思想研究》,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1991。
胡国柱撰,《从中古到近世的中国佛教 “净土思想”研究》,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9。
温宗坤撰,《世亲〈净土论〉与昙鸾〈净土论注〉之比较研究》,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1999。
廖阅鹏撰,《净土三系之研究》,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1986。
五、工具书
多屋赖俊、横超慧日、舟桥一哉编着,《新版佛教学辞典》,京都:法藏馆发行,1996,初版。
吴汝钧编着,《佛教思想大辞典》,台北:商务印书馆,1992,初版。
冢本善隆主编,《望月佛教大辞典》,东京:世界圣典刊行协会发行,平成九年,十二版。
慈怡法师主编,《佛光大辞典》,台北:佛光出版社,民86、5,初版九刷。
蓝吉富主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出版,1994。
释一如编纂,《三藏法数》,台湾:慈云山庄三慧学处倡印,1995。
六、pdf下载地址十念往生之研究.rar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6/380196.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十念往生之研究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十念往生之研究;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86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