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道教-《古脉法》的故事《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日本道教-《古脉法》的故事《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古脉法》的故事《二》
吏仓脉第十三 胰为太仓之吏,司升降,盖言五味入脏之支出分配,由胰主用是也。
一、所候:胰经脉
二、部位:阳池与支正穴
三、诊法:单候气不候脉,用大指和中指(蛇头劲)捏患者无名指端两侧时,阳池穴应有鼓指感;同法捏无名指第二节两侧时,支正应有鼓指感。
四、所主:根据阳池支正穴是否应指,应指之多寡迟速,以判定胰脏之虚实盛衰。然后配以太阴脉诊法,则胰之腑病可得矣。 水曹脉第十四 膀胱之神名水曹橼(《黄庭经》),主浊水之败出,故曰州都之官(《内经》)
一、所候:膀胱经
二、部位:委中穴
三、诊法:候气并候脉,用豹扑劲取委中穴。
四、所主:
乙、用中指弹按委中,出现酸麻胀感直下足踵者为常。不足胀者为本经气滞,不出本穴者为本经气虚过甚。
五、委中脉不出或脉弱者,可导引灵台穴,一手取灵台,一手取委中,呼按灵台,吸按委中,如是反复三四次,脉出者为本经气虽虚而尤易治也。 督脉第十五 督为三阳之都督,率三阳而上。督任冲三脉同出于“玄牝之门”。
一、所候:督脉
二、部位:頞中(即山根,鼻之中部),为督与三阳之会。
三、诊法:气脉并候。用离经指候山根动脉。用同法候鼻之冷热。或以掌候鼻息之冷热。
四、所主:
乙、鼻尖冷者为脾阳不足之候,其便必溏,食后欲寐。鼻冷一半者,四逆汤主之,山根冷者主死,据经验不出一来复矣。额亦冷大汗如油者,亡在倾刻矣。鼻冷一半,但如额尚热者,虽汗出,服独参汤尚可救,额冷甚,不治。鼻息冷为脾气绝,不治。 冲脉第十六 发于黄庭,出气街,夹任脉而上冲,故谓冲。
一、所候:冲脉
二、部位:鹊桥关(位于舌根下,下颌陷凹中,有脉应指处),并须与太冲合参。
三、诊法:主候脉
四、所主:正常人脉如蛛网状,来回团转,病者反是。由是以察血分之盈亏。决生死法:鹊桥沉微,太冲脉闭为死候。一般临死是太冲先闭,鹊桥后闭。 带脉第十七 带环人腰间,由肾别出,自十四椎出章门,下带而对于胞中,如腰带前垂,统三阴三阳之升降。
一、所候:带脉
二、部位:章门穴或倒八字筋
三、诊法:以中指贴章门候脉,以提拿手法取倒八字筋(不宜重取)
四、所主:
乙、提拿倒八字筋,痛胀者为胞中湿热,主带下。 任脉第十八 任脉起于胞中,出会阴,自中极而上,至唇下。任脉妊养三阴故名。
一、所候:任脉
二、部位:素髎穴及承浆穴
三、诊法:素髎候气,承浆候脉
四、所主:素髎破如瓜瓣者,主已破身。
承浆脉以沉细为顺,脉闭是三阴内热蕴藏,承浆放血为治。承浆色赤主阳明热盛,男子承浆不生髭或少生髭主任
乙、真气探测法:医家运气于两掌,平掌离病人一二尺,撩循二维部位分别而过,以病人之“八触反应”定其维脉之溢蓄状况。
此法原用于导引术,其以不同方式用之,又能使阴阳不能自相维者,或三阴三阳间不相维者,得其中道,以合圣度。
惟此术非一般医家所能运用,上师讲学,其次第每因学人水平而施,是故前传“廿部脉法”中无此次第,余得其概,姑录于此,以传来者研习。
由是以观维脉之本性与夫十二正经者,各异也矣。苟如是则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尤未得其全也。 阴阳二蹻脉第二十 蹻主一身之矫捷,入脑而主平衡。
一、所候:阳蹻、阴蹻二脉
二、部位:内外四池(经外奇穴也,内外踝直下前后之凹陷中)
三、诊法:用指按穴,以候酸麻胀痛之气。
四、所主:压内池,气下涌泉;压外池,气达至阴穴。以感觉之有无、迟速、长短,判定是否“矫健”。右脉不正常者病在左,左脉不正常者病在右。盖脑之左右反其向而用之于四肢也。
五、二次第之诊断:其透气法与阴阳二维脉之二次第诊法略同。惟平掌,可改为云手之擒拿手,于阳掌变阴掌时分别用于病者头前后部,病者觉眩晕欲倒者是病,反之为常也。省老人安每询其“矫健”否,其用词是斯意也。 真气探症瘕法 腹内积聚,有形可征者为症,属血积,故有定形,推移不散。推移忽散忽聚,无形可征者为瘕,为气聚。症属阴而瘕属阳。
一、所候:腹内症瘕积聚
二、部位:胸腹部各脏腑解剖部位之上或下
三、诊法:
乙、诊肝阳有余:其肝阴不足者肝阳必上越,如肝萎缩者是,以两掌平对,成少阳祖气劲手法,以指尖插抵肝区,同时行气,进火退符之间,伴以蛹动,病家觉有气上冲巅顶或觉胸口胀者为肝阳有余而肝阴不足。
丙、鉴别腹胀是否属气胀法:以五指撮拢成鸡心肘式,隔袴插抵病者后阴,徐入徐出三五次,然后以适当轻重定住,同时行气,进火退符中,五指伴以撮捏劲,病人觉热气由肛上抵胃,同时有气下沉至丹田部位者为气聚气胀,随去手,病者必虚功数次而见腹轻,此在导引术中亦为闭地户之用法。丁、肠中生瘜肉为肠覃病,《灵枢·水胀篇》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抟,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或成岁(疑为哕),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其诊法一如甲项,如为肠覃则觉舒适,盖覃者阴症也。
戊、《灵枢·水胀篇》曰:“石瘕生于胞中,客气客于子门,子门闭,气不得通,恶 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诊法如前,如为石瘕则必胀痛,游走腰部。三、讨 论 1、复古心态
不知“尊古贱今”之风究竟起于何时,但至少在汉朝人的著作中已能看到对于这种思想观念的论说: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闇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淮南子·修务训》)
《淮南子》的作者在批评“尊古贱今”之风时,指责“托古入说”者的目的是为了“乱世闇主”,大概没有留意这本身也是一种“尊古贱今”的心态。好在像医学这种“君子不齿”的技艺,大概谈不上会有什么乱世闇主的罪责,至多不过是“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使“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而已。
“托古入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伪托”——径将新作说成是古圣遗墨;一是“六经注我”——借阐述古人微言大义之名,行宣扬自己主张之实。这两种形式,在医学领域中均有所表现。就前者而言,诸多托名著作,如宋以后人托名孙思邈撰《银海精微》、1920年由上海古书保存会铅印发行的《华佗神医秘传》等皆属此例。而后一种表现形式则比较复杂,包含有多种不同情况。首先,应该说这是学术发展的自然轨迹——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与发挥。其作者或许根本没有想到要“高远其所从来”,或使后学“正领而诵之”。例如《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两篇的作者,对于保存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原始经文的注释(参见表二),即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这两篇“注释性”论文的作者不过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原始经文”的含义。换言之,如果这种阐发所表述的思想仅仅是注释者自身经验的话,那么就不妨说: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在这时已然出现了变化——革新。 表二《素问》、《灵枢》对原始经文的不同注释 原文※
《灵枢·小针解》, 《素问·针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 ,邪胜则虚之 , ……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 ,察先与后,若存若亡 , ……。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 ……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 “察后与先若存若亡”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 ……。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有若无”者,疾不知也。 “察先与后”者,知病先后也。……。※ 原文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就本文所讨论的案例而言,在表现形式上无疑可以说是一种“托古”表现。然而与其说在《记录稿》与《古脉法》师徒二人的心中存在着明确的“托古”打算,倒勿宁说他们是不自觉地怀有强烈的“尊古”心态。例如在《记录稿》中明明谈到:在王叔和《脉经》与高阳生《脉诀》之前,有关脉学的记载不过是散见于各医书之内。有关脉学的知识均很不系统。但其后又说:切候形生的太素脉,在秦以后晋以前,已相当完备了。后人之所以不知,不过是因为“晋以后逐渐隐晦起来”。《古脉法》的作者亦是同样,以为“古之脉学真髓已不可见”。
“尊古”心态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首先,人类普遍具有“崇拜”的心理需求。一切虚构的神灵、古代的圣人、泥塑的菩萨、活着的偶像,皆具有满足人类此种
--------------------------------------------------------------------------------
[①] 廖育群:“汉以前脉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6/380518.html
以上是关于日本道教-《古脉法》的故事《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日本道教-《古脉法》的故事《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86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