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二十四禅图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二十四禅图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二十四禅图
二十四禅图
01、无生秘义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黑氏婆罗门。两手举着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氏婆罗门说:“放下吧!”婆罗门便将左手举着的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下吧!”婆罗门又将右手举着的另一个花瓶放下。
接着。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吧!”这时。黑氏婆罗门问道:“我已经两手空空。请问您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瓶。我教你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你将它们统统放下。便可超脱生死。永出轮回。”黑氏婆罗门当下悟到了无生忍。
02、初示宗旨
菩提达摩祖师到东土时。受到梁武帝的迎请。梁武帝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少。有何功德?”达摩祖师答道:“这些算不上真正的功德。只能获得人天小果。”
梁武帝问:“如何才是真正的功德?”祖师答道:“若得根本智慧。清净空寂。圆融无碍。才是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功德。不是以世间有为法所能求得的”梁武帝又问:“请问圣僧。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祖师并不直接回答。却说:“法界空寂。本来无圣可言。更不必说圣谛了。”梁武帝不解地问:“现在面对着朕的不是圣人。又是谁呢?”祖师知其不切法要。便摇头说:“不知道。”
03、断臂求法
禅宗二祖慧可禅师。青年时为人豁达豪爽。博览群书。因不满足于儒道易数。四处访贤求道。听说有位天竺来的神僧达摩住在少林寺。便前往拜访。慧可虽时时伺机参问。但达摩时常面壁禅坐。并不向其开示。慧可只好守候在洞外。深冬季节。一日。天降大雪。慧可仍然挺立在洞外风雪之中。达摩祖师问道:“你因何事。久立不去?”
慧可眼里含着泪水说:“只求和尚为我开示无上妙法。”达摩见多了那些谈玄猎奇。无
慧可这些坚定求法的举动最终得到了达摩祖师的认可。并赐法名“慧可”。此后。慧可跟随达摩祖师。朝夕参学修行。长达九年。终于得其心要。继承衣法。临别时。达摩祖师说:“二百年后。此如来禅法将在中华国广泛传播。虽然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明道者多。行道者少。但自参自悟。潜行密证者仍然成千上万。不可胜数。”
04、法界眷属
有一位云水僧一路参访。一日来到由一位老妇人管理的庵堂前休息。他问老妇人:“师姑。这座庵堂里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属呀!”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么样子?”云水僧:“俗人。”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05、拜诣真身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禅师了吗?”光涌答:“见到了!”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继续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光涌从容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大为惊叹。感慨地说:“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来。我以此试人。无一能解者。请你善加保任。”此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就赞叹:“光涌。乃肉身佛也。”
06、古镜茶坊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情招呼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店主。点了一下头。
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地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有道禅师:“你问吧!”
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有道禅师很快答道:“黑如漆。”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了以后如何?”有道禅师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不供养。”说着转身就走开了。有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数十年参禅。现在连这个卖茶人都不如。惭愧!”于是痛下决心。勤苦参学。闭门深修。终于开悟。
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这家茶坊的门口。店主仍亲切的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有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后如何?”有道禅师回答:“黄鹤楼前鹦鹉洲。”店主听后。诚恳地说:“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吆喝道:“伙计!泡茶。泡茶。泡好茶。
07、喝消轻重
翰林学士苏东坡。听说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于是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
刚一见面。东坡就说:“听说禅师禅悟功夫很高。请问。禅悟是什么?”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东坡答道:‘姓秤。称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08、生死思量
金山昙颖禅师。曾游京城。住在李端愿太尉的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究竟是有呢。还是没有呢?”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虽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是无中现有。人眼前见牢狱时。为何不心内见天堂?欣喜和恐怖都在于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造作皆能成境。太尉若能了知自心的作用。自然就不会有疑惑了。”
太尉:“心。如何了知?”昙颖:“善恶都莫思量。”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太尉:“人若死时。归于何处?”昙颖:“未知生。焉知死?”太尉:“生则我早已知晓。”
昙颖:“请道一句。生从何来?”正当太尉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喝道:“你在这里思量个什么?”太尉:“明白了。只知贪程。不觉蹉跎。”昙颖:“百年一梦。”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09、不可思议
有一次。一位学僧问惟宽禅师:“狗有没有佛性?”“有。”惟宽禅师不假思索地回答。学僧又问:“禅师你有没有佛性?”禅师答道:“我没有。”学僧不解地问:“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你却没有呢?”
禅师说:“因为我不是一切众生。”“你既然不是众生。那一定是佛吧?”“也不是佛。”“那究竟是何物呢?”“也不是物。”学僧思考片刻后。问道:“可以看得见。想得到吗?”禅师笑着答道“不可思。不可议。所以说不可思议。”
10、孰见斩蛇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究竟是你粗。还是我粗?”讲经僧于是展开辩论。问道:“什么是粗?”禅师放下锄头。讲经僧又问:“什么是细?”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讲经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又问道:“你根据什么道理这样做呢?”禅师道:“凭什么。且不说。请问你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了?”讲经僧理直气壮地答道:“当下!”智常禅师以训诫的口气对这位讲经僧说:“你当下见不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讲经僧终于有省。
11、德山焚稿
德山禅师本是北方讲经说法的大师。因不满南方禅门教外别传的说法。携带自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来抗辩。才到南方就受到一位老婆婆的奚落。自此收敛起狂傲的心。并请问老婆婆。近处有什么宗师可以前去参访?老婆婆告诉他在五里外。有一位龙潭禅师。非常了得。
德山禅师到了龙潭。一见龙潭禅师就迫不及待的问道:“这是什么地方?”龙潭禅师回答道:“龙潭!”德山禅师逼问道:“既名龙潭。我在此巡回。既不见龙。又不见潭。这是何故?”龙潭禅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德山禅师:“你辛苦了。你已到了龙潭!”
这天夜里。德山向龙潭禅师请益。站在龙潭禅师座前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夜已很深。你为何还不下去!”德山道过晚安。告辞回去。走到门口。又再回来。说道:“外面实在太黑。学僧初到。不知方向。”龙潭禅师就点燃了一支蜡烛给他。正当德山伸手来接时。龙潭禅师又把蜡烛吹灭了。德山忽然大悟。立刻跪下来。向龙潭禅师顶礼。
龙潭禅师问道:“你见到了什么?”德山禅师回答道:“从今以后。我对天下所有禅师的舌头。都不会再怀疑了。”第二天。德山禅师将自己写的疏钞拿到堂前当众焚烧。当火焰燃起时。他吟唱道:“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12、附赠宝月
良宽禅师除了外出弘法。平时就居住在山脚下一间简陋的茅棚里。生活过得非常简单。有一天晚上。他从外面讲经回来。刚好撞上一个小偷正在光顾他的茅棚。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良宽禅师平和地对那个两手空空的小偷说:“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想你这一趟是白跑了。这样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小偷抓着衣服就跑。良宽禅师赤着身子。在月光下望着小偷的背影。无限感慨地自语道:“可惜啊。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送给他!”
13、文喜嫌圣
文喜禅师朝拜五台山。一日傍晚。途中经金刚窟般若寺。遇见一位牵牛的老翁。文喜问:“请问长者。可否借宿一晚”老翁答道:“你有执着心。不能留你住。”文喜解释说:“我没有执着心。”老翁问:“你受戒了吗?”文喜答:“早都受过戒了。”老翁说:“既然没有执着心。还用得着受戒吗
文喜禅师无言以对。作礼告退。再回头时。老翁与寺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抬头却见文殊菩萨乘金毛狮子在五色云中款款飘游。后来。文喜前往洪州观音寺向仰山禅师参学。契悟心要。并担当寺里的煮饭工作。一日。厨房的
14、方便接引
赵州王前往拜访赵州从念禅师。从念禅师并未出迎。坐在禅床上会见他。并且先问:“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不明白。”赵州王回答。禅师见赵州王未明其意。于是。转而解释说:“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请别见怪。”
赵州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从念禅师更加尊重。并于次日派一位将军前往赠送礼品。禅师听说后即下床相迎受礼。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从念禅师:“大王来时。你不下床。大王的部下来时。你却下床相迎。这是为什么?”
禅师对弟子们说:“你们有所不知。人分上中下三等。但并非以身份而论。上等人来时。禅床上应对;中等人来时。下禅床接待;末等人来时。要去山门外迎接。”弟子们言下有悟。
15、刻不容缓
日本亲鸾上人九岁时。就有出家学道的决心。他请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问他:“你年纪这么小。怎么会想到要出家呢?”
亲鸾说:“我的父母都已去世。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会与父母分离?听说和尚知道这些道理。所以要跟和尚出家。”慈镇禅师非常赞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到明日一早。就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了后。又欢喜又着急。催促道:“师父。可是我不能保证我的这个决心是否可以保持到明天。而且师父已经老了。谁能保证明早起床时还活着?”慈镇禅师觉得孩子的话完全合乎道理。十分肯定地说:“你说得对。现在我就为你剃度!”
16、盐翁示道
有一僧去拜访覆船禅师。路上遇见一位卖盐老翁。僧问:“我要拜访覆船禅师。请问路怎么走?”老翁久久无语。于是僧再问:“请问去覆船的路怎么走?”不料老翁反问道:“你耳朵聋吗?”
僧不解地问:“你向我说什么了?”“向你说去覆船的路。”老翁说。“难道你老人家也会禅吗?”“别说会禅。连佛法也尽会。”于是僧说:“既然会禅。那请你说说看。”老翁指着篮中的盐问道:“你把这个叫作什么?”僧答道:“盐。”并反问道:“你叫作什么?”老翁答道:“不可向你说是盐!”
17、东坡坐空
一日。佛印禅师与几个弟子刚在室内坐定。他的老朋友东坡居士忽然到访。佛印禅师环顾室内已无空座。便顺口说道:“这里已无坐处。居士想要往哪里坐呢?”“那就以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坐。”喜欢禅辩的东坡居士半开玩笑地答道。
禅师说:“我有一问。你若答得上来。任凭随便坐。若答不上来。要输你腰上系的那副玉带。敢吗?”东坡欣然承诺。
禅师问道:“居士说要以我的四大之身为座。可是这四大之身本来是空。你往哪里坐呢?”东坡一时答不上来。便真将玉带解了下来。留在寺里作为纪念。至今仍保存在金山寺。
18、骷髅作钵
文道是个云水僧。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千里迢迢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窟前。礼拜道:“末学文道。素仰禅师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因时至傍晚。慧薰禅师说:“天色已晚。先住一宿再说吧!”
第二天早晨。文道醒来时。慧薰禅师早已起身。并煮好了粥。用餐时。因洞中并没有多余的碗。慧薰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骨。盛粥给文道。文道感到十分不安。不肯使用。于是慧薰禅师说:“你以净秽和爱憎的妄情处事接物。如何能够得道呢?”
19、弃绝名利
道楷禅师出家时。曾在父母面前发了重誓:“不为利名。专诚学道。苟渝愿心。当弃身命。”得道后。大阐禅门宗风。远近闻名。地方官吏奏知朝廷。皇上赐紫方袍。号定照禅师。以示表彰。禅师谢恩后。向来使说明原因。不肯接受赏赐。皇上再次降旨。禅师仍然坚辞不受。由此因抗旨获罪。并将发配淄州。官吏因敬佩禅师之德行和威望。示意禅师称病便可免刑。官吏问道:“你是否患病?”“没病。”禅师答。
“听说身上有疮疤。”“以前有。现在好了。”官吏让禅师再考虑考虑。禅师说道:“你的厚意我领了。但不可以妄语求安。”于是恬然前往淄州服刑。送行者多如潮涌。
20、自家珍宝
雪峰禅师随岩头禅师去澧州。途中遇雪。不能前进。滞留数日。雪峰禅师每天都是精进坐禅。毫不懈怠。而岩头禅师只是吃饭睡觉。显得十分悠闲。雪峰禅师抱怨道:“师兄。你总是睡觉。怎么不管我?”岩头禅师:“你一直坐着干什么?”雪峰禅师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心未安。怎敢自欺欺人?”
岩头禅师觉得机缘成熟。就满怀慈悲地说:“果真如此的话。你把自己的见解告诉我。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替你破除。”雪峰禅师就把自己所学的禅法心要讲述了一番。岩头禅师听了后。便高声说道:“你没有听说过吗?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禅师:“我以后该怎么办呢?”岩头禅师:“真正的契悟。在于直下承当。假如你宣扬大教的话。所讲言语。必须要从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顶天立地而行。”雪峰禅师闻后大悟。连忙起身礼拜.
21、不言之教
五代时的后汉刘王礼请云门禅师及其寺内僧众到王宫内过夏。刘王及其眷属供养众僧。并向他们问法参禅。莺莺燕燕。热闹非凡。唯有云门禅师一人默然端坐。
有一位值殿的官员。经常看到这种情形。于是向云门禅师请示法要。云门禅师总是一默。并不作答。这位官员有所契悟。便写了一首诗贴在殿前。诗中写道:“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门宜默不宜喧。万般巧说怎如实。输却禅门总不言。”
22、三业归心
有一次。诗人白居易请问惟宽禅师道:“身口意如何修行?”惟宽禅师:“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一也。如江淮河汉。各处异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皆不离于心也。云何于中。妄起分别?”
白居易:“既无分别。何以修心?”惟宽禅师:“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要知道。无论是垢是净。一切勿起念!”白居易:“不起垢念。当然是应该的。不起净念。怎么可以呢?”
惟宽禅师:“黄金虽好。但金屑进入眼睛是会致病的。乌云会遮蔽天空。白云同样也会遮蔽天空。”白居易:“无修无念。又何异于凡夫?”
惟宽禅师:“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离此无明和执着的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宜太勤。亦不得忘失。勤者近于执着。忘者即落于无明。此即是心要!”白居易有悟。后终于成为佛法的践行者。
23、和谐法侣
宋朝时。惟则禅师在浙江天台山修行。他自己搭建了草庵。以山中野果充饥。常年独居在山中。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边。见到惟则禅师。好奇地问道:“你在此住多久了?”惟则禅师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
樵夫又问:“你一个人在此修行吗?”惟则禅师点头道:“丛林深山。一个人在此都已嫌多。还要多人何为?”樵夫:“你没有朋友吗?”惟则禅师拍掌作声。只见好多虎豹鸟兽由庵后出来。樵夫大惊。惟则禅师又示意虎豹退回庵后。说道:“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法侣。”樵夫非常敬佩。自愿皈依作为弟子。
24、端拱无为
清朝顺治皇帝特诏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治皇帝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求证心在何处。请问心在七处。还是不在七处?”玉琳国师答:“觅心了不可得。”
顺治皇帝:“悟道的人。还有喜怒哀乐否?”玉琳国师:“什么叫做喜怒哀乐?”顺治皇帝:“山河大地从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还有也无?”玉琳国师:“如人从梦中醒。梦中之事。是有是无?”
顺治皇帝:“如何用功?”玉琳国师:“端拱无为。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6/25761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二十四禅图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二十四禅图;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8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