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真实的法海:宰相裴休送子出家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法海」真实的法海:宰相裴休送子出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真实的法海:宰相裴休送子出家
民间故事《白蛇传》里镇江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在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史载。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时宰相裴休之子。他初来金山时。寺庙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法海勇敢地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里。他燃指一节。立志修复古刹。在僧徒和周围群众的支持下。法海修庙盖屋重续香火。被称为“开山裴祖”。而流传民间的《白蛇传》中那个神通广大、干涉青年婚姻的法海和尚只是托名讹传而已。与法海禅师无涉。也算是“身后是非谁管得。满场听说蔡中郎”的另一个版本。
裴休送子出家
1、裴休送子出家
法海禅师之父裴休。是唐朝一代名相。字公美。唐代河内(河南济源)人。进士出身。官至宰相。虔信佛法。尤好参禅。裴休在禅宗史上。与当时的庞蕴、白乐天、李翱、陆亘大夫等居士齐名。均为著名的大居士。他与沩山灵祐同门。精通《华严》教旨与禅宗心要。
裴休在宰相任上。操守严正。著述颇丰。被宣宗称誉为“真儒者”。裴休在任“宽惠仁厚、屏息贪欲。更不贪恋钱财、不弄权术、
裴休送子出家的因缘是由于皇子重病。看尽天下名医均不奏效。有高僧点拨:远离红尘。可得性命。裴休闻知。便决定让自己的儿子代皇子出家。一来解皇上之忧。尽臣子之忠;二来可使自己的孩子解脱红尘之苦;三来也了却自身入佛门修行之愿。对此举动。皇上大为感动。以重礼相待。裴休亲自送子入住沩山密印寺。住持灵祐闻讯大喜。曰:“宰相之子代皇子出家。功德无量。出家敝寺。为山门大壮颜色。”遂赐号“法海”。
裴休的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皇帝封他为翰林学士。但裴休不希望儿子少年得志。便利用代皇子出家的机缘送子出家。并作了《警策箴》。劝勉其精勤向道。莫荒废出家修道的大好机缘。
汝及出家须立志。求师学道莫容易。
烧香换水要殷勒。佛殿僧堂勤扫拭。
莫闲游。莫嬉戏。出入分明说处去。
三朝五日不归家。妙法何曾闻一句。
敬师兄。训师弟。莫在空门争闲气。
上恭下敬要谦和。莫轻他人自逞势。
衣食难。非容易。
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
荣华止在紫罗袍。有道何须黄金贵。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礼观音。持势至。别人睡时你休睡。
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点明灯。换净水。礼拜如来求智慧。
报答爹娘养育恩。天龙八部生欢喜。
细读这首《警策箴》。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年迈的父亲在孩子出家前略显
考虑到儿子过惯了好日子。一入佛门肯定会有所不适应。裴休告诫儿子在佛门中过的是粗茶淡饭、粗布麻衣日子。应该随缘随分。不可贪求衣食的享受。要看破“紫罗袍”与“黄金贵”这些世间荣华的虚浮。应该真正用心修道。精勤用功。礼拜如来。求得智慧。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若能如此。则天龙八部都会欢喜赞叹。
2、裴休的佛法修学境界
裴休的佛法修学境界。草堂寺的宗密法师是这样评价的:
“吾与裴公交佛道久。已知其入佛门、到佛境;及览《劝发菩提心文》。知其为佛使、行佛事……今裴公所得、所行、所演、所劝……所谓洞了自心、德等于佛。非心外求也。洞了形识、空如幻化、非自计我……”
虽然如此。但作为有情众生。在送子出家这件事上。裴休仍与世间任何一个父母一样。内心充满了不舍之情。在作为佛弟子的裴休看来。出家是一件很荣幸的事。但作为一个父亲。当他真正送子出家时。面对父子亲情。裴休的心情仍然是复杂的。他一方面希望儿子能够虔心修道。求出轮回。广度众生。报答父母之恩;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父亲。将儿子送入佛门。仍然难以割舍这份亲情。在另外一首诗中。就反映了他这两种心情。
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
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
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犹称尊。
“含悲”二字在此处显得非常真实。真所谓“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在这首诗中。裴休仍是苦口婆心地劝诫儿子要常怀善念。种下善根。切忌身在佛门。心随世间之财色名利。辜负了自己出家修道之本意。在修道方面。应当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坚贞不屈的品行。勉励儿子立大志、成大器。修行证果。报答国土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
裴文德毕竟是宰相之子。状元之身。出家之初。面对寺院的苦行生活。不免发发牢骚。有一天。估计是挑水累了。就随口吟诗:“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寺院住持和尚灵祐禅师听了。微笑着随口说道:“老僧一炷香。能消万担粮。”裴文德听后。深以为愧。从此收摄身心。苦劳作役。
裴休还有一首诗是谈到送子出家的事情:
江南江北鹧鸪啼。送子忙忙出虎溪。
行到水穷山尽处。自然得个转身时。
在江南江北鹧鸪啼鸣的时节。裴休陪同儿子到江西庐山东林寺参访。诗中是以“虎溪”代指庐山东林寺。后两句“行到水穷山尽处。自然得个转身时”。颇具禅机。于山穷水尽的绝境之时。自然会得个峰回路转的消息。与其说这是在鼓励儿子在修道的路上坚持不懈。不如说这是裴休在参禅悟道中的心得体会。所谓“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裴文德堪称大器。没有辜负父亲的一片苦心。他在离开庐山之后。又来到江苏镇江市俘山的泽心寺修禅。当时建于东晋时期的泽心寺濒临倾毁。破烂不堪。法海发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6/258126.html
以上是关于「法海」真实的法海:宰相裴休送子出家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法海」真实的法海:宰相裴休送子出家;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8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