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皇帝与和尚的故事(三)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1-25 13:3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皇帝与和尚的故事(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皇帝与和尚的故事(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皇帝与和尚的故事(三)

法师高材,时称四绝


文帝天嘉年间,有一位洪偃法师,才重一时,甚为文帝所敬重。
当时齐国有一位才华高绝的崔武子,出使陈国,陈国早惮崔武子
的大名,知道他要来,竟无一人敢出任接待伴对之职,文帝临时
决定请才学双优的洪偃法师任接待武子之职。崔武子与洪法师畅
谈以后,竟使那位目空一切的崔武子,加叹而

云冈石窟佛教传说故事

归,敬佩不巳。从
此洪法师即为全国朝野所钦仰。因此,朝庭上下都劝迫法师返俗
为官,于朝庭出任重职。如后秦姚兴迫使道恒、道标返欲为官,
唐太宗劝请玄奘大师返俗一样。皇帝的本意是爱才,可是这些法
师都是不为名利所能诱惑的法王之子。
洪法师因此绝食以死自誓,皇帝不敢强其意志,法师当时有四绝
之称,即是姿容、德行、文章、草隶、冠绝天下。 法师临死
时,对弟子们说“世人为贪心所暗,贪已则惜落一毫,贪他则永
无厌足。至于身死之后,还要高其坟

中国佛教故事会

,重其椁,要想在九泉之下,
交结四邻,以为自己富贵。真是可悲可叹!我死之后,把我的鄙
形布施飞走众生即可。”法师圆寂后弟子们遵其所嘱而行。
文帝驾崩后,由他的弟弟宣帝接位,宣帝名绍世小字师利,昭烈
王的次子,身高八尺三寸,勇力过人,善骑射之术,宣帝在位对
佛教弘化也是不遗余力,他受过菩萨戒,在他亲撰胜天王般若忏
文中,一开始就说“菩萨戒弟子皇帝,稽首十万诸佛,无量尊法,
一切贤圣等。”
大建十四年皇太子陈叔宝即位时,就设无遮大会于太极殿,行清
净大舍,大赦天下。

南岳大师,降伏道士


陈宣帝在位时,慧思大师隐居南岳山中,当时有九仙观的道士欧
阳正则等十四人,诡言诬奏,陷害慧思大师,说他在山中埋一木
头于地下,终日咒诅,欲以巫蛊之法,对皇上大大不利。宣帝闻
奏后,马上派差官急诏慧法师进京奏对,差官尚未出京,而大师
忽由空中飞临帝前,使得宣帝驾慌不已,以为大师是神,当时就
问道士诬告之罪,欲杀之弃市,承蒙大师为他们多方求情,最后
改判这些道士到大师寺内为僧众作侍役。敕令有司,治十四个铁
券,铁券上识有十四人姓名,令他们随大师回山服役舂米。但是,
那些道士都是名闻当时老道,怎能舂米呢?后来道士愿将田地送
给寺内赎身回去,因而该地名为留田庄。于是藏其铁券,勒石为
记,石记上说:陈朝皇帝赐南岳慧思大师降伏道士铁卷记。这些
道士害人不着,反害了自己。(本文参考释氏稽古略、佛祖厉代
通载、佛祖总记、辩正录、广弘明集、南岳本记)

〖隋文帝与佛教的关系〗


自从周武灭佛后,佛教元气大伤,隋文帝登极后,大 兴佛教,
隋唐佛教之盛,历史上称它为黄金时代。谈到复兴佛教的功臣-
-隋文帝,他的出身和童年生活以及如何发愿弘扬佛法,值得向
读者介绍的。

文帝出世,紫气满庭


隋文帝杨坚,他出世时,正当是后魏大总七年六月十三日,降生
在般若寺内,当欲生时,红光照室,并有紫气满庭,紫气之色,
能使人的衣服,并为之变紫,顿使内之人,见此异状,惊异不已!
六月的天气炎热,褓母用扇子为小儿扇风,小儿怕冷,寒甚几绝,
已经哭不出声来。
这时,忽然有一此丘尼,无因而至,对文帝的父亲说:“你们不
用为此儿担心,他有天佛所佑”,并替小儿取一乳名--那罗延,
梵语那罗延,含金刚不坏之义。这位比丘尼又说:“此儿来处不
比寻常,你们欲家秽杂,由我来抚养。”文帝的父母既不认识那
尼师,当然不愿意将爱子让一个尼师来抚养。可是那罗延小儿很
怪,他看见尼师就不哭。一离开神尼他就啼哭不休,使得太祖全
家无法止儿啼

佛教网路上的故事拜佛

,后来只有忍痛让神尼来抚养。
太祖割宅为尼寺,开一小门相通,小儿由神尼带去抚养,因此文
帝在褓襁之际,就与神尼过着出家生活,吃斋奉佛,有十三年之
久。

智仙神尼,梵行高远


上面所说神尼法名智仙,河东蒲坂刘氏女。她从小出家,而且精
研戒行。有一天她忽然不见了,寺内和尚怕她堕入井中去,到处
寻找,原来她在佛堂中俨然如禅者入定。那时她只有七发,可见
神尼生来就不平凡。从此以禅定为她专修功课,并常言吉兇成败
之事,莫不奇验。她住的般若寺时,也就是文帝降生时的地。

皇妣抱儿,化身为龙


当初神尼领养那罗延时,

佛教最新真实故事

曾与其父母有所约定,不得她的允许,
不得随便抱看小儿。有一天。皇妣很想念儿子,乘神尼离开时,
就偷偷的走进儿房,从床上将小儿抱起,忽然抱在手上的小儿,
不看还好,一看之下,竟是抱的一条龙,惊惶恐怖,双手发抖,
小儿堕地,小儿大叫。皇妣来时,神尼不知,及至闻声赶来一看,
见小儿坠地上,就将小儿从地上抱起来对皇妣说:“为什么要来
妄触我儿?令其晚得天下。”从此皇妣们,都不敢来抱此儿,全
由神尼负责教养。
那罗延七岁时,神尼有一天对他说道:“儿当大贵,从东国来,
佛法当灭,由儿兴之。”
神尼沉静寡言,精修道业。文帝在寺内由神尼教养,一直到十三
岁,方始离开佛寺回到自己家中。而神尼在般若寺内,住了四十
余年,从不走寺门之外,到了周武灭法,神尼才隐住皇家,内着
法服,戒行不改。
文帝后来果然如神尼所说:自山东入为太子,重兴佛法,皆如神
尼数十年前的预言。
舍利神异,数之不尽
文帝登极后,常常对群臣讲,追念阿 梨,这是他小时对神尼的
称呼。文帝又说:“我兴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似从道人中
来,(那时称出家人为道人)由小时住寺至今,乐闻钟声。”
文帝登位时,智仙神尼早已圆寂,为了要报她的恩德,敕令史官
王劭为神尼作傅,并发大愿,度僧弘法。
仁寿元年文帝和皇后在宫内感获舍利,并放光明,以砧锤试之,
一无所损。因此忆起往年,当文帝未登位时,遇一梵僧,以舍利
一布袋送给他,并对他说:“檩越他日为普天慈父,此是大觉遗
灵,故留与供养。”僧去后,再找此僧也没有了。
他登极时,曾与昙迁法师各置舍利于掌上而数,或少或多,始终
无法数定,迁法师说:“诸佛法身,过于数量,非世间所测。”
文帝用七宝瓶贮之,及至海内大定,这才忆起梵僧之言。因此将
舍利分送各州郡建塔供养,塔下皆图有智仙神尼之像。有的书中
记载舍利是智仙神尼的舍利,南京摄山栖霞寺就有这一座舍利塔,
塔上出有智仙神尼的像,不知者都说是神尼的舍利,共实不是。
这是文帝建塔给像报恩之义。
文帝在塔铭上说:“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敬白十万一切
三宝,弟子蒙三宝福佑,为苍生君父,思与民遮,共建菩提,今
故分布利,诸州供养,欲使共修善业,同登妙果,仍为弟子,法
界幽显,三涂八难,忏悔行道。奉请十方常住三宝,愿起慈悲,
受弟子等请,降赴道场,证明弟子,为诸众生,发露忏悔。

建塔佛事,异僧出现


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是隋文帝降生之日,文帝在他生日那天,
怀念父母深恩,延请大德沙门,诵经论道,欲在海内,选择三十
个清静佛寺,建塔供养,栖霞山的舍利塔,就在仁寿元年第一次
所建的。
文帝并下诏道:“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共修福业,
今使现在未来,俱获利益,宜请沙门三十人,能解佛法,堪宣遵
者,各带待者散官,分道送舍利于诸州起塔。尽卅位现有高僧为
朕及所有人民幽显生灵,七日行道,当地的官员,刺史以下,放
假七日,停止常务,专知建塔之事,同时要在十月十五日正午入
函一时起塔。
皇帝在起塔这一天早上,在左京大兴殿西,迎请佛像,沙门三百
六十人上殿,左右密报人数三次,都是三百六十一人,多出一僧
来,帝见一异僧,披褐色衣对左右说:“勿惊置之”。等到行道
完毕,再找这位异僧,已不复见。文帝说:“佛法重兴,立舍利
塔,必有感应。”果如其言,各地都有瑞应奏闻。
隋文帝重兴佛法,其他的不说,但就两次在各州兴建舍利佛塔就
有八十三所之多。第一次仁寿元年十月十五日,同时舍利入函的
有三十处;第二次是仁寿三年四月初八日,同时舍利塔落成的有
五十三所,关于各地舍利入塔的瑞应,高僧传内均有记载。
(本文参考高僧传,佛祖总载释氏稽古略等)

〖唐太宗与佛教〗


我国佛教在盛唐时,素称为黄金时代,因为唐太宗皇帝不但是位
有道明君,而且也是一位护法仁王,凡是看过唐朝小说的人,都
知道有一个小秦王李世民,他带了一支军队东征西讨,南争北战,
为他的父亲打天下,他的父并唐公李渊,也是唐朝开国的第一任
皇帝,太宗是他的次子。唐室江山是他一手打下来的。
隋朝末年,炀帝无道,天下大乱,到处都是盗匪,他们据地称雄,
各霸一方,秦王世民,仁贤爱民,仗义轻财,以德服人,天下归
心。当他起兵打天下时,他父亲对他说:“将来破家亡躯的是汝,
化家为国的也是汝。”后来他果然启兴唐室,统一天下。
太宗有两个没有出息的兄弟,那就是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在武
德九年,他们嫉妒秦王的势力,商量谋杀世民,结果都被秦王的
大将们所杀。不久,高祖退位给世民,他三十岁登位后,成为我
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贞观天子。
跟随他打天下的如:程知节(咬金)、秦叔宝(秦琼)、徐绩、
魏微、尉迟敬德(尉迟公)、李靖、萧禹、殷开山、张公瑾、长
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等文武大臣,都是凌烟上标名
的忠臣,而且这些人都是佛教徒。

小秦王,破阵乐


太宗皇帝不但是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在世界各国也都很有名,外
帮小国都称他为“天可汗”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时,有一次,从
王舍城入祗罗国,祗罗国的国王亲自郊外迎接法师,见面时就问
道:“贵国有贵人出世,作小秦王破阵乐,是怎么一回事?请法
师为我解释说明。”于是玄奘法师便将太宗皇帝如何的神勇英武,
削平天下,躬行尧舜之治等事,加以描述了一遍。祗罗国王听后
大惊,起身向东稽首道:“我当朝贡,拟与法师偕行。玄奘法师
将他自己所作的“制恶见论”给国王看,国王阅后,钦叹的说:
“此论一出,可谓日光既升,莹火夺明了。”并赠送青象名马,
助法师驮经而还。

太宗德政,为民吞蝗


太宗在位,德政很多,例如他放出宫女三千,还她们自由之身,
回家团聚;纵放死囚四百人,各人回家与家人团聚一时,再来受
刑服役,四百人都能按时回来,一个也不会逃走,以德服仁,罪
犯囚徒为所感。
还有太宗下旨禁止笞背等酷刑,一年之中,只有二十九人犯罪囚
监的记录。人民夜不闭门,路不拾遗,这都是秦汉以来所未有的
仁风德政。
有一年七月,发生蝗虫为害苗圃,灾情惨重。太宗在宫中捉了一
只蝗虫,对着蝗虫愤然的说道:“民以谷为命,而汝害之,是害
吾民也。百姓有过,在我一人,汝如有灵,当食朕身,无害我民。”
责叱后,将要吞食此蝗,左右待臣,怕皇上服下蝗虫受毒害,要
求代为吞食。太宗皇帝说:“所愿移灾朕身,我为什么因疾不食
呢?”随即将那只蝗虫吞食之。从那一次起,太宗在位数十年,
蝗不为害。贤君爱民如子,有什么灾祸,他愿个人承当。这就有
愿代众生受苦的菩萨心肠。

唐太宗下诏度僧


太宗登位后的第一年,就传旨诏京城有道德的高僧们到内殿行道
七天,为国祈安,并超度多年来死于战乱的阵亡将士和无辜伤亡
的人民,同时,也在同一年下诏天下度僧三千人,在他的诏文中
有这样一段说:“朕近因丧乱,僧徒减少,华盖宝塔,窥户无人,
绀发青莲,栉风沐雨,寺宇凋毁,良用抚然。”可见当时战乱的
破坏与人口的死亡了。因此,他诏中说:朕要天下有寺之处,都
令地方官度人出家为僧尼,总数以三千为限……务取精诚德业,
不问年龄长幼,“朕鑒于有些僧徒,溺于流俗;或都假托神通,
妄傅妖怪;或谬称医筮,左道求财;或都造诣官曹,嘱致赃贿;
或者赞胃焚指,骇俗惊愚。假使有一于此者,皆大亏圣教,朕为
了护持正法,对于如上所说的不合佛法,败德无行的僧尼,是决
无宽舍,务使法门清整……伽蓝净土,咸知法味,菩提觉路,绝
诸意垢。”我们在他这段诏文中,可以看出太宗皇帝对佛教的了
解和正信了。因此,那时的出家僧团,都能清净无染。出家人数,
在量的方面说,虽然不多;可是,在质的方面,学问德道都很高。

为战亡人,设斋行道


唐贞观二年三月间,太宗皇帝念及当初平定天下时,诛戮的人数
太多,内心颇为不安。所以,将他的御服,布施各寺诸僧,并且
礼忏超度。在他那“为战亡人设斋行道”的诏书中,很沉痛的说
出他内疚的话来,他说:“朕为了禁暴用兵,盖不获已。自隋末
创义,志存拯溺,北征东伐……凡所伤殪的人,是难用胜纪的。
虽然他们是逆命乱常,自殆殒绝;可是恻隐之心,还是追意怆恨,
生灵之重,能不哀矜。故使他悄然疚怀,无忘兴寝。想起释氏之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6/38558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皇帝与和尚的故事(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皇帝与和尚的故事(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8110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