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六代风幡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六代风幡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六代风幡
六代风幡
一日,慧能从深谷采药回来,躺在石床上小憩一会。他掐指一算,推历明时,九江驿站辞别师父至今,整整过了一十五年。昔日东土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从南天竺航海至广州,又往北魏,住嵩山少林寺,面壁打坐九年,后遇慧可,授以《楞伽经》四卷,慧可受了他的心传,禅宗才得流传下来。慧能左思右想,想起十五年前,五祖三更受法,便传顿教及衣钵,授我为第六代祖师, “广度有情,流布将来”,任重道远呀!慧能主意已定,遂背起袈裟、圣钵轻便行囊下山。走出怀集、四会丛林深谷,乘搭山民的木筏,由绥江、浈江出西江,顺流而下,前往南海郡。
慧能栖身过的怀集冷坑上爱岭龟嘴岩,阅历沧桑一千三百多年,多得山民保护,现今古洞犹存。原石洞岩壁上刻有“六祖岩”三字,每字一平方市尺。
慧能于唐高宗李治上元三年(676年)正月初八至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这天印宗法师正在讲授《涅槃经》。慧能也悄悄进去,恭听印宗法师阐释经义。忽然吹来一阵大风,把悬挂在大殿的佛幡吹得左右飘动。僧侣中便有人议论起来。一位和尚说: “幡是无情物,是风在动。”另一个和尚坚持说:“明明是幡动,哪里是风动?”不少僧人也附和说是幡动。印宗法师听着,但他没有出声。一时间,双方各执一词,“是幡在动!”“不,是风在动。”声音越来越高,气氛有点紧张。慧能在旁听着,觉得双方所言,都未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便站了出去,大声地说: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人的心臣在动。如果仁者的心不动,风不动,幡也不动了。”这么一说,在座的人无不感到震惊。印宗法师也觉得这见解与众不同,而且非常玄妙。就延请慧能至佛殿上席,征询经义佛法,开示经中奥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6/391991.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六代风幡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六代风幡;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74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