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譬喻故事(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学前譬喻故事(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学前譬喻故事(三)
学前譬喻故事(三)
一、狼的善心
狼逮住了一只兔子。它对兔子说:“在我吃掉你之前,我要让你知道
佛教故事珠儿的故事视频
我的心地是多么地善良。我出自真心地发了一个善念、善愿: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要把你这只罪恶的兔子撕毁吃掉!”若有修行人,行为凶恶,却自称心地善良,就象狼那样,谁还相信他的话是真的呢?
二、正人先正己
某屠夫有一个习惯,平时腰间总是插着一把刀,和朋友们聊天时,对方的某句话、某个观点不合乎自己的心意时,就大发雷霆,把刀拔出来,在对方面前晃一晃。由于他是屠夫,大家都担心他一冲动会象杀畜生那样把自己给杀了,所以慢慢疏远了他。时间长了,他感到自己很孤独,心里想:这些人是不是都有毛病,看来我周围的环境很不好,我要想办法正过来。于是他就挨个找过去的朋友,想和他们理论一番,想把他们对自己不好的看法纠正过来。结果,事与愿违,对方一见到他就吓得直跑,或者关起门来,没有人敢接近他。他更苦恼了。有一天,又发生了同样的事情,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妻子忙问:“这几天怎么了,魂不守舍的?”他于是将最近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妻子。妻子忙出主意说:“你是不是因为形象不好,习气太多,把大家给吓跑了。正人先正己。你把自己的形象变好,习气去掉试试。”屠夫于是开始改变自己:腰间不再别一把刀了。他向人打招呼时,人们见他身上没有刀了,态度也好了,便逐渐接近他。
若有修行人,欲要纠正别人,必先纠正自己;若要纠正别人的法理、理论,必须自己的法理、理论先站得住脚。
三、去掉亲情
某人自称已经去掉了对父母亲情的执着。有人前来请教问:“您是通过何种修行方法达到这种修行境界的呢?”他回答说:“很简单,我又认了个干爹、干妈。他们比我父母对我还好。”
有修行人自称去掉了亲情的执着,其实只是对亲情执着的转移,并未真的去掉亲情的执着。真正去掉亲情的执着是应该善待任何众生的,而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也不是只对佛、菩萨或自己崇敬的人尊敬,其他人一概看不上眼。
四、“老娘土”的故事
同学们就要大学毕业了,都在忙于找工作,潘家辉也不例外。潘家辉是师大中文专业的学生,自己的文笔、口才都很好,在城市打工、搞个文秘工作,按道理讲是没什么问题的。潘家辉也是这么想的。眼看就要学有所成、实现工作梦了,他非常着急和激动。
这几天,同学们都在整理行李,想把它们托运到自己未来的工作单位或老家。潘家辉由于工作单位还没有定下来,所以一边整理自己的一些行李,一边琢磨着应该到哪里上班。忽然,一块四四方方的土块从箱子的底部映入了他的眼帘。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土,而是饱含着故乡深情的 “老娘土”。“老娘土”是潘家辉家乡一种独特的土,是将家乡的土和(huó,音活)成泥,作成四方形后晾干而成的。凡是从家乡走出去的人,在临行前,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就会手捧“老娘土”,送给即将走出深山的人,叫他们牢记自己的故乡、牢记家乡的“老娘土”。后来潘家辉考入了师范大学。开学前,村长带领全村父老来为他送行,手捧“老娘土”,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你有了大出息,咱穷山沟也没什么可送你的,就送这块 ‘老娘土’来作纪念吧。树高千丈也有根,水长万里也有源,希望你别辜负了乡亲们的一片心意啊。毕业后,想方设法叫咱们村变一下模样,山里的人苦啊。”听到这里,潘家辉的眼睛湿润了,他默默接过了村长手中的“老娘土”……
如今四年的大学生涯即将结束,自己将何去何从?潘家辉内心很矛盾。箱底的“老娘土”已经保管了四年,仍旧完
佛教因果故事一个死字
好如初。潘家辉将“老娘土”拿起来,摸了又摸,泪水不禁又一次夺眶而出。为了供自己上大学,在这个古老而贫瘠的小山村里,全村人几乎又进行了一场革命,省吃俭用、一分一分地为他凑足了学费。而村里人家却至今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没有电,更没有一样家用电器;没有文化,就连上小学也要翻山越岭到十几里外的乡中心小学。我将如何回报家乡父老的恩情呢?潘家辉又一次陷入了沉思。离开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在别人的眼里,毕竟是件令人羡慕的好事。可是如果没有人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父老的落后思想,增长家乡孩子们的知识,家乡不仍旧那么贫穷吗?假如我回到了惜别四年的村庄当一名老师,来培养本村和周围村庄的孩子,让更多的村里孩子学到文化,那该多好啊。但这样做村里人是否会认为我没有出息呢?于是潘家辉给村长写了一封信,信中把上述想法写了进去。
一个月后,村长来信了。信这么说的:
“家辉,你的想法我已经跟乡长和父老乡亲们说过了。大家和我一样,都非常想念你,欢迎你回来。你还记得家乡的‘老娘土’吗?感谢她为家乡人民培育出了象你这样的好儿子。你来家乡报到后,别忘了带上我们送给你的‘老娘土’,那时,乡长和我将带领全村老少来热情地迎接你,并亲手接回你手中的‘老娘土’……”
若有修行人觉悟到佛性之理后,应该悲心回向,发起救度众生的无上菩提之心,即便在觉悟前,也应发起觉悟后救度众生的悲心,就象报答“老娘土”的养育之恩那样。
五、生命的辉煌
寺院里方丈年事已高,他有四位弟子。有一天,方丈将弟子叫到身边说:“我不久就要安祥地坐化而去了。在坐化前,我还要了一个心愿,将在你们四人中选一人来接替我的位置,作下一任的方丈。但有一个条件,此人必须是正确悟到我何时坐化了的人。”
为了能够作方丈,大家开始“悟”了。大弟子想:“师父说有一个心愿要了,可能是说明年正月初一这天坐化。”二弟子想:“师父说要安祥地坐化,说不定是某个吉祥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师父生日这天。”三弟子想:“我才不悟什么时间坐化呢。我对师父特别好,他肯定会看在眼里,到时候肯定叫我接班。”四弟子想:“我是最小弟子,等着吧,只要坚持,最后人选肯定是我。”
日子一天天过去,大家的想法都没有得到印证。除了四弟子外,其他人对这件事都变得有点疲塌了,但仍顽强地坚持“悟”着。四弟子有一天在打扫庭院时,心头猛然一震:所谓悟,不就如打扫庭院卫生一样,领悟到自己内心的缺点,扫除内心的污垢吗?为了追求当上方丈而瞎悟,这不是一种严重的执着心、贪心吗?这不是邪悟吗?
于是他去找师父,说:“我不想当方丈了,因为我发现为了能够当上方丈,自己一直在邪悟,在耍小聪明,妄图投机取巧,其实这种心更肮脏。我要做的应该是不断去除自己的缺点,真正地悟。所谓悟,应该是从迷中悟到不生不灭的佛性之理。如果悟到了佛性之理,并按它去做,那么时时都处于之中,不见得非要有涅槃相——坐化。”
听完四弟子的话,师父将其他三弟子召到身边,对他们说:“你们的四师弟悟到了我将要坐化的时间。你们听一听他是怎么悟的,这是未来的方丈。
佛教民间故事报恩
”四弟子于是给三位师兄讲了起来。就在讲话的过程中,方丈轻轻合上了双眼,脸上露出了看破生死后安祥的微笑,他坐化了。
佛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六度、十度之行修出来的,不是守株待兔等来的,也不是投机取巧骗来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佛人要正悟,不要邪悟。
六、永无止境
经过精心筛选,某城市挑出了十名青少年,进行了挑战大自然夏令营活动。孩子们身穿作训服,紧紧跟随教官。这次活动是到某山区,爬过三座山头后到达目的地。开始爬山时,大家觉得新奇好玩,便都兴致盎(àng,ㄤ,四声)然。不过到了中途大家就感觉到很吃力。由于是夏天,大家感到又累又热,于是提议歇一歇。教官说:“现在还不能歇,因为我们来之前已经安排好了中途休息地点,这儿不是预计地点。大家想一想出发前誓师大会上自己的发言,我们每个人要有意志力,要以顽强的毅力征服困难。”想想出发前誓师大会上,自己都握紧了拳头,表示了征服困难的决心,大家又都有了信心。这样又走了一段路。到了晚上,大家就地宿
佛教故事缘起甚深
营。第二天早饭后,大家又出发了。走了一段,又有人提议休息。教官说:“我们先别急,前面那座山有个山洞,到那儿休息,既能避暑,又能玩儿。”大家一听,来了兴致,很快就又翻过一座山。到了山洞稍做休息,就又继续前进了。就这样,在教官的不断“诱惑”激励下,大家很快到达了目的地,都欢呼了起来。在目的地,教官鼓励大家说:“同学们,爬山的旅途其实还没有停止,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我们还要长途跋涉。记住今日的旅途,在以后的岁月里,你可能会受用无穷。”
学人修行也无止境,只是佛、菩萨、老师为了使修者信心不退转,才不断地给大家树立目标来“诱惑”激励大家的。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6/393458.html
以上是关于学前譬喻故事(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学前譬喻故事(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73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