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念佛感应录(1)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1-05 09:5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念佛感应录(1)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念佛感应录(1)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念佛感应录(1)

念佛感应录
本愿山 释慧净
《念佛感应录》编者序
一、念佛殊胜
二、念佛放光
三、念佛鬼退
四、念佛愈病
五、念佛免难
六、自己念佛 他人免难
七、念佛出冥
八、佛像感应
九、梦中感应
十、平生业成 自在往生
十一、临终念佛 往生极乐
十二、念佛度亡
《念佛感应录》编者序
一、应机妙法 唯在念佛
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良。然,处是娑婆,时是末法,机是愚恶;八万四千法门中,堪应此处、此时、此机之妙法,唯有「弥陀本愿,称名念佛」。祖师云:「念佛最胜最易,极善最上。」弥陀名号,摄尽一切功德,故最胜;称名念佛,不论任何根机,故最易。
净土法门名为「易行道」,「易」有二义:即简易、容易,亦即单纯化、易行化。因为单纯、易行,人人都能。若必需了解高深微妙的理论,则不单纯;若必需作复杂艰难的修行,则不容易。不单纯、不容易,就非人人都能,亦非净土法门,更非弥陀本愿。
善导大师所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是单纯化、易行化;未必要三心的体悟,也不需一心的工夫。因为愿生极乐而专念弥陀,自有弥陀本愿力的运作,使称念者,现世常得安稳利乐,临终往生极乐报土。人人都能,而且功德平等。
净土法门本极平易直截,若人人都需了解烦琐的宗学,或需体验信心的一念,便抹杀了净土门易行疾至的胜易功能,也埋没了弥陀佛大悲为凡的基本原则,直将普机普缘之教,反成一机一缘之法。如此误解曲解,自我设限,则得救者寡,往生者稀,致使释尊叹言「易往而无人」。
净土门名之为「易行道」,解释为「易行难信」,而舍难取易,此即是易行道之所以为易。因此,但能「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信在其中矣。是故《观经》虽说定善散善、三福九品、信机信法等,然而最后流通之付嘱,则唯取「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流通于遐代。正因称名易故,人人都能;功德胜故,直至佛果。定善散善之功德,圆摄无余;信机信法之功能,巧在其中。
慈愍大师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 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 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 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砾变成金
二、超世本愿 唯说念佛
诸佛有总别之愿,「总」者四弘誓愿,「别」者如释迦佛五百大愿,药师佛十二上愿,弥陀佛四十八殊胜大愿。
然今弥陀别愿,超过诸佛别愿,故《大经》言「我建超世愿」,又言「发愿踰诸佛」。故弥陀别愿名「超世别愿」,亦名「别意弘愿」。
弥陀别愿亘通四十八愿,别局第十八愿,故第十八愿释尊名为「本愿」,祖师赞为「王本愿」、「本愿王」。
本愿有二义:
因本:对果末,因位之誓愿,即四十八愿每愿皆是本愿。
根本:对枝末,众多誓愿中之根本誓愿。四十八愿中,唯有第十八愿是根本主要之誓愿。
弥陀誓愿虽有四十八,唯以第十八愿为王本愿,此本愿之王「唯说念佛」。
第十八愿言:十方众生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而第十八愿成就偈言: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天亲菩萨阐释此偈之意,而于《往生论》言:
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龙树菩萨据此第十八愿及成就偈之意,而于《易行品》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故知「乃至十念」即是「称名自归」、「常应忆念」,亦即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之念佛。临终方遇此法之人,则十声一声一念,亦得往生;其他之人,则应上尽一形而念佛。故知「念佛」乃是弥陀对十方众生之救度的招唤与约束。
故善导大师于《观经疏》之「二河白道喻」形容弥陀救度的招唤而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又于〈定善义〉之「真身观」云: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于《法事赞》云:
弘誓多门四十八 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 专心想佛佛知人
又云: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而《观经疏》之结论更言:
望佛本愿 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 弥陀佛名
故愿生极乐之人,应「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此是弥陀本愿之行。「念佛」是弥陀本愿独一无二、最高无上之行,善导大师谓之「正定之业」,亦即「往生已定」、「平生业成」。而法然上人依善导大师之启示,于其所著《选择本愿念佛集》之结论云:
正定之业者 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 依佛本愿故
此与其卷首开宗明义所标举之
往生之业 念佛为本
前后遥相呼应,显示始终一贯之宗义。
何以阿弥陀佛以称名为本愿,不以其他诸行为本愿?此法然上人于其《选择集》之第三「本愿章」有很简要的解说:
弥陀如来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为普摄于一切,不以诸行为往生本愿,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也。
「平等慈悲」故,「普摄一切」故,不论缁素贤愚、善恶净秽、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亦即不论何人,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皆得平等往生报土,同证无量光寿。此即是善导大师于《法事赞》所云: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又《选择集》第六章云:凡四十八愿皆虽本愿,殊以念佛为往生规。
又云:四十八愿中,既以念佛往生愿而为本愿中王也,是以释迦慈悲,特以此经止住百岁也。
此「称名本愿」之义,存觉上人于《六要钞》简洁扼要明快地解释说:称佛名号,得往生益,是佛本愿。如此信知,是名至心、信乐、欲生。
有人问法然上人曰:「上人之念佛,念念皆与佛心相应;因智者既深知本愿内容,亦详明名号功德故也。」
上人答曰:汝所信本愿亦然。
阿弥陀佛之本愿名号者,即使樵夫猎户之愚痴卑贱、一文不识之类,信称念必生,而真实欣乐常念佛者,以此为最上根。
若以智慧离生死者,法然何必舍圣道门入净土门乎?
圣道门之修行者,极智慧离生死;
净土门之修行者,还愚痴生极乐。
明遍僧都问法然上人曰:「虽念佛,心散乱,将如何?」
上人答曰:应知:心虽散乱,称佛名者,乘佛愿力,必得往生。
生于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犹如受生人界,则有目鼻。所谓舍散心而往生,无有是理;散心念佛人之往生,方是殊胜之本愿。
凡夫之心,何能无散乱!亦唯如此,故名易行。
弥陀所选择之本愿念佛,「殊胜」的同时,也是能使一切众生平等往生报土的「容易」;不论愚痴卑贱、一文不知,人人都能。是故本愿念佛,殊胜简易。
三、弥陀光明 唯摄念佛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具足光明之义,释尊于《阿弥陀经》解释弥陀之名号而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
此弥陀光明有何种功能?此光明能自然照护摄取(救度)念佛之人。释尊于《观经》之「真身观」解释弥陀之光明而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大师于《往生礼赞》综合以上二文而阐释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又于《观念法门》云: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而其《观经疏》解释「遍照」之文断言: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既然佛光普照,何以唯摄念佛,不摄余杂业行者?善导大师以「三缘」解释之,其中第一「亲缘」云: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
故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人,自然与弥陀心心相印,机法一体不离,此之谓「亲」。而往生极乐,现在已定,不等将来临终。此理,不论知不知、信不信,乃是自然法尔之事。
又,何以弥陀光明普照,唯摄念佛,不摄其他杂业行者?乃因余行非本愿行,故不照摄之;念佛是本愿行,故照摄之。亦即念佛是弥陀本愿之所要求与命令,是弥陀救度之招唤与约束,故曰「乃至十念」。更因

偶遇故事到回归佛教

弥陀名号之本身即是弥陀之光明,故曰「光明名号」;亦是弥陀之生命,故曰「名即是体」。因此,善导大师于《往生礼赞》以偈赞云:
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又于《般舟赞》云:
相好弥多八万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 唯觅念佛往生人
若论光明,一切诸佛皆有,然而以弥陀光明为最尊第一,非诸佛光明可及。之所以最尊第一,释尊以十二光佛之德说明之,而于此之前,便预先概要的叹誉而言:
威神光明 最尊第一 诸佛光明 所不能及
又,释尊为了显明弥陀威神功德之独一无二、至高无上,而于《大阿弥陀经》极口崇仰赞叹曰:
诸佛中之王也 光明中之极尊也
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光中之极」、「光中之尊」,不只释尊极口赞仰,十方诸佛也异口同声以「不可思议」赞叹之,《无量寿经》言:
十方恒沙 诸佛如来 皆共赞叹
无量寿佛 威神功德 不可思议
四、诸佛菩萨 护持念佛
「一向专称」既是弥陀本愿独一无二、最高无上之行,已与弥陀机法一体,常蒙弥陀光明环照围绕,不相舍离,可说与佛同在,与佛同行,故亦蒙「一切诸佛之所护念」(阿弥陀经)。故善导大师于《往生礼赞》云: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
又于《观念法门》云: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
《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又,念佛之人,释尊亦于《观经》欢喜赞叹而言: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芬陀利华」即是千叶白莲,世间罕有,其尊贵远超众花之上。以「芬陀利华」譬喻念佛人之罕有尊贵,远超众人之上,显示念佛人是真佛弟子,身虽在人间,已超六道外;虽未生极乐,已是净土人。故法照大师于《五会念佛赞》云:
此界一人念佛名 西方便有一莲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 此华还到此间迎
同时观音、势至自然为其胜友,亦如兄弟;且不请自来,二六时中,如影相随,常相拥护,毫不嫌弃,永不舍离。
但念弥陀,顿超轮回,释尊喻为白莲,二圣自然影护。故善导大师于《观经疏》解释〈流通分〉之文,以「五种嘉誉」赞叹念佛人,并说明「二圣影护」,其文云: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又,大师于《观念法门》显明念佛能消灾延寿,其文云:称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为了阐释此义,大师说明念佛能得五种增上缘,亦即五种利益,其中第一灭罪之益,第二护念之益。
第一灭罪之益,如《观经》言: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
又言:
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于念念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此是经中明言念佛能消灭生生世世以来生死轮回之重罪。
而《大智度论》云: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中,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净土。故知:诽谤正法之罪甚重,过于五逆;如此重罪,唯有念阿弥陀佛,方得消灭。但念弥陀,重罪尚灭,何况轻罪;若不念佛,轻罪不灭,何况重罪。一沙虽轻,直沈海底;重石乘船,可达彼岸。
善导大师于《法事赞》云: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无问罪福时多少 心心念佛莫生疑
又于《般舟赞》云:
谤法阐提行十恶 回心念佛罪皆除
利剑即是弥陀号 一声称念罪皆除
念念称名常忏悔 人能念佛佛还忆
第二护念之益:除了前面所述:诸佛护念、二圣影护之外,佛亦派遣二十五位大菩萨常相拥护,同时也获得天龙八部的相随保护,无有灾障厄难。善导大师于《观念法门》云:《十往生经》说云:佛告山海慧菩萨及以阿难: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从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此即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又云:
《般舟三昧经》说云:佛言:若人专行此念弥陀三昧者:常得一切诸天及四天大王、龙神八部,随逐

佛教化解战争的故事

影护,爱乐相见;永无诸恶鬼神、灾障厄难,横加恼乱。而「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善导大师于《观经疏》解释云: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
故知:念佛之人,纵使是愚痴卑贱、恶病污秽,其人现生已是人中妙好人、最胜人,佛凡一体、弥陀光照、诸佛护念、菩萨相随、天神拥护,消灾延寿;而命终往生,证大涅槃;远远超胜世间上任何人。
若不念佛,愿生极乐,则虽位高权重,犹是阎王眷属,日日接近地狱。如牛赴市,步步近死;一旦命终,悔惧交至。鬼卒带走之路,流泪独行;阎王呵责之庭,屈膝孤悲。是故《大经》言:
爱欲荣华 不可常保 皆当别离 无可乐者
又言:
独生独死 独去独来 身自当之 无有代者
五、众生缘深 唯有弥陀
若论缘份,则十方诸佛、诸菩萨中,唯有阿弥陀佛与众生之缘最深、最亲、最近。《大悲经》言:娑婆世界,诸众生等,烦恼厚重,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摒弃,以重业故。
悲哉!我等娑婆众生,烦恼厚重,诸佛所不能救,何况菩萨!唯有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愿行弘深,主动为我等愚恶众生发起绝无条件、平等救度的深重誓愿,其愿言:
十方众生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若不能使我等往生,阿弥陀佛即不能成正觉;
若能够使我等往生,阿弥陀佛才能够成正觉。
阿弥陀佛的正觉依能否使我等往生而定,
我等的往生依阿弥陀佛是否成正觉而定。
如今,弥陀既已成正觉,我等亦当得往生。
亦即阿弥陀佛将他的成佛与我等十方众生的往生,结合一体,同时发誓;他成佛的同时即是完成我等众生的往生功德,若有一众生没有为他完成往生功德,弥陀即不能成佛。
故知:阿弥陀佛与我一体,他的成佛依靠我的往生,我的往生依靠他的成佛,如芦苇相依相靠,缺一即倒。除了阿弥陀佛,十方诸佛无此誓愿。
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如共命鸟,两命一体,互相依存。
《大经》中叙述阿弥陀佛的悲愿而言: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心或不堪常行施 广济贫穷免诸苦

佛教老鹰故事大全


利益世间使安乐 不成救世之法王
轮回诸趣众生类 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阿鼻苦众生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
消除三垢冥 广济众厄难
闭塞诸恶道 通达善趣门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故知:阿弥陀佛不但将我们看成他自己,甚至将我们看成他的父母,为我们承担旷劫以来所负业债。他为我们开法藏,使我们成就功德,现世脱离贫苦,免除厄难,一切恐惧,转为大安;未来往生安乐净土,永离六道轮回。
如是悲愿,诸佛虽多,唯有弥陀一佛而已。故诸佛菩萨中,唯有弥陀与众生缘份最深、最亲、最近。
六、一切法门 六字全收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十方诸佛自然护念。「护念」即是守护忆念,令其安稳,无诸障难。
故知:念阿弥陀佛,即是念十方诸佛;生极乐净土,即是生十方净土;能以此自利,即能普利一切。不必改口另外称念十方诸佛名号。
专念「南无阿弥

佛教故事大象冲过来皇帝

陀佛」一佛,观音势至,自然相随;并有其他大菩萨,共二十五位,不请自来,二六时中,欢喜拥护,令念佛人,离诸恼乱,常得安稳。
故知:但念弥陀,即已通念诸大菩萨,观音势至,自在其中,不必改口另外称念其他菩萨。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获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当然超胜任何咒语;何况一句弥陀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故念佛之外,不必改口另外持念其他咒语。《大经》之〈流通分〉佛告弥勒菩萨言:
其有得闻 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 乃至一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6/39347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念佛感应录(1)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念佛感应录(1);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7338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