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阿含经故事选(4)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阿含经故事选(4)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阿含经故事选(4)
036.优填那王的赞叹
──性欲的降服方法
有一次,尊者宾陀罗婆罗陀阇在婆磋国游化,住在首府拘睒弥城东南瞿师罗富家长者所布施的林园中。
一天,婆磋国优填那王来尊者宾陀罗的住处拜访,看到瞿师罗园中,有许多刚出家的年轻比丘,跟随着尊者修学,就好奇的问:
「婆罗陀阇!为什么这些充满青春活力、欲望正强的年少比丘,能够来此而安于离欲的出家生活,而且准备一辈子都过这样的生活呢?」
「大王!佛陀这样教导我们:
『比丘们!当看见像自己母亲那样年龄的女人,应当将她想成是自己的母亲;当看见像自己姊妹那样年龄的女人,应当将她想成是自己的姊妹;当看见像自己女儿那样年龄的女人,应当将她想成是自己的女儿。』
大王!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充满青春活力、欲望正强的年少比丘,能够在这里安于离欲出家生活的原因了。」
「但是,婆罗陀阇!如果将所看到的女人想成是自己的母亲、姊妹、女儿,还是起了欲念,对这样的人,有更好的方法吗?」
「有啊,大王!佛陀这样教导我们:
『比丘们!应当从脚掌以上,头发以下,从里到外,观想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充满着血、肉、黏汁、排泄物等等恶心不净之物,没有任何部分是洁净漂亮的。』
大王!这样,就能让比丘们安于过离欲的出家生活了。」
「但是,婆罗陀阇!如果一位还不能从自己身体、戒律、心念、智慧开展出修行的人,虽然修了不净观,但对某些部分还是会冒出净想而生起欲念,对这样的人,有更好的方法吗?」
「有啊,大王!佛陀这样教导我们:
『比丘们!应当守护六根等感官,约束自己的心念:当看见东西时,不要执取所见的影像,不让它印在心中长久不去,更不要挑好看的看,因为,如果对看东西这件事不予以约束调伏,那么,就会遭到贪爱、忧愁、苦恼等恶法的侵袭。其它的耳听、鼻闻、舌尝、身触,意识等感官作用也一样。
大王!这样,就能让比丘们安于过离欲的出家生活了。」
优填那王听到这儿,深有共鸣,赞叹说:
「善哉!善哉!尊者婆罗陀阇!这是多么善巧的说法啊!让年轻比丘们安于离欲的出家生活。尤其是依戒律、威仪来守护诸根,我就有所体验。有时,我没有守护好自己的身、口、意,没有提起觉察的正念,没有守护诸根就到后宫去,结果,就会惹起许多麻烦与烦恼。但当我能守护好自己的身、口、意,能提起觉察的正念,能守护诸根而入后宫时,就不会惹出麻烦与烦恼来。在后宫都不会惹烦恼而导致身心煎熬的痛苦了,更何况是过着出家的清幽生活呢!因此,我确信这样的方法,能成功地让这些刚出家的年少比丘,安于离欲的出家生活。」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相应部第三五相应第一二七经》、《杂阿含第一一六五经》。
二、婆磋国为佛陀时代的一个小国,位置接近恒河的中上游。优填那王为当时婆磋国的国王,又译为优陀延那,但其事迹不详。
三、将所看到的女人想成是自己的母亲、姊妹、女儿,来防止欲念,这是对男众来说的。同理,对女众来说,就是将男人想成是自己的父亲、兄弟、儿子。这是一种以同理心来升华,以调伏欲念的。如果升华不成,就要进入更猛利的不净观,如果不净观也失效,就得从外在戒律的强制,以及内心觉察的正念双管齐下,由我们信息的进入门户──感官作用时下手了,这种方法,也称为「六触入处律仪」(参考故事第九二〈萦发目揵连的参访〉)。
四、生死流转的关键,是我执、我爱。而男女之间的欲,当然是贪爱的一种,不过也有生理本能的成分,不必然都是罪恶。虽说如此,但一般人在「我」、「我所」的交织中,却会是佛法修学的障碍(参考印顺法师《华雨集(五)》第二四九至二五四页),所以,在佛陀所制订的出家戒律中,完全禁止了淫欲,自有其考量与正面功能,即使一般的在家人,如果在这方面没有正常而合理的处置,也会惹来很多麻烦,贵为一国之君,大权在握的优填那王,也没能例外。
五、《杂阿含第四九三经》说,比丘在独修时,常要以想象完美异性之「净相」,看看自己还会不会生起性欲,来作自我考验。如果通不过这样的自我测验,那就不能,也不敢自称自己已经离了五欲。原来,离欲就像逆水行舟,稍一倦怠与疏忽,便要倒退了,非得时时警惕不可。
037.同理心──自通之法
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游化,来到一个叫竹门村的婆罗门聚落,住在村子北边郊外的身恕林中。
竹门村里的婆罗门居士们,风闻来了一位叫瞿昙的释迦族沙门,被尊称为是应受供养者、圆满的觉悟者、真理与正行的实践者、完善幸福的终结生死者、彻底了知世间者、受调教人的无上领导者、天界人间的老师、觉他的自觉者、世间最尊贵者,而且,听说他是天上、人间一切众生中,能不经由老师教导而自知自证,又能教导别人悟入者,他的教导,从开始到结尾都是完善的,所教导的意涵与用词也都是完善的,又展露出他圆满纯净的圣洁生活,所以,大家纷纷地群集,来到佛陀的住处,有的上前礼敬佛陀,有的更加和善地问候寒暄,有的进一步地自我介绍,有的只是默默地坐在一旁。
待大家都坐定后,其中一位婆罗门,代表大众问佛陀说:
「瞿昙大师!我们都期望过着儿孙满堂,脸上有上好的檀香擦,头上有花缀戴,身上有香料涂,有充裕金银财宝收入的幸福在家生活,而且,期望死后能往生到更好的世界去,瞿昙大师!请教导我们达成这些愿望的方法。」
「居士们!我就来教导大家一个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请大家注意听了!
什么是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学习圣道的弟子们,应当这样的思惟:我想要活着,我不想死,期待着幸福,而排斥着缺憾的痛苦,所以,我不喜欢被杀。我自己不喜欢被杀,同理,其它众生也不喜欢被杀,这样,我怎能去杀害众生呢?作了这样的思惟与抉择后,便要求自己离于杀生,也能劝人离于杀生,赞叹离于杀生。如此,其肢体行为就能在自己离杀、劝人离杀、赞叹离杀这三方面获得了清净。
同样的道理,我不喜欢被偷、被抢,不喜欢别人与自己的妻子通奸,不喜欢被诈欺,不喜欢亲友被挑拨而与自己疏远,不喜欢别人以粗话骂我,不喜欢别人对我说话轻薄,所以,便要求自己,也劝别人不偷不抢,不与人通奸,不诈欺,不挑拨离间,不骂粗话,言语不轻薄,也赞叹这些行为。如此一来,肢体与语言行为,就能在这三方面获得清净。
这七种约束自己肢体与语言的行为,就是通往圣道的戒行。
能够这样,再加上成就对佛、法、僧坚定不坏的净信,即是圣弟子的四不坏净成就。四不坏净成就的人,自己就能有把握地说,我证得了须陀洹,不会再往生地狱、畜生、饿鬼等一切恶处了,必定会趣向解脱,顶多在人间天界轮回七次,便能走到苦的尽头而证得解脱。」
在座的婆罗门长者们听了,都觉得十分欢喜。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一○四四经》、《相应部第五五相应第七经》。
二、「以己度他情」,这是戒律的基本原理。近代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同理心」,其原理与此相当,只是在应用范围上有广、狭之异。
三、故事中,佛陀提出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麤语、不绮语等七项,这是有关约束自己肢体与语言行为方面的,若加上有关意念方面的不贪、不瞋、不痴(无邪见),则合称为十善。十善中,涵盖了支配肢体与语言行为的意念,这是更为根本的,可以说,已经触及了佛法修学的核心。故事中佛陀之所以没提及这部分的理由,可能因为听众是一般的外道婆罗门在家居士,他们还不具备深入核心的因缘吧,不过,重要的是,佛陀教导了他们通往圣道的戒行原理──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
四、故事末后,说到了「四不坏净」,而且说成就此「四不坏净」者,可以成就初果,但《杂阿含第八四五经》经说:除了成就「四不坏净」外,还要能「如实知见贤圣正道」,也就是要有通达圣道的「慧」,才能得须陀洹(《相应部第五五相应第四三经》亦同),相较之下,在「戒、定、慧」的完整性上,这是比较合理的。「四不坏净」与「亲近善男子、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同被成为「四预流支」,即:进入圣者之流──须陀洹果的修学项目。前者是重于信与戒的,后者是重于智证的,分别契机于「信行人」与「法行人」。(参考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三○八至三○九页)
五、故事中「竹门村里的婆罗门居士们,风闻……有的只是默默地坐在一旁。」一段,《杂阿含第一○四四经》无。其中,佛陀被尊称为是「应受供养者、圆满的觉悟者、真理与正行的实践者、完善幸福的终结生死者、彻底了知世间者、受调教人的无上领导者、天界人间的老师、觉他的自觉者、世间最尊贵者」,即是佛陀的九个称号,也是佛陀的九个特德,于此,汉译《阿含经》则通例再加「如来」一号,而成为「十号」。关于这点的差异,据菩提比丘告知:巴利语本《尼科耶》的通例是,当佛陀自己说出这些称号时,则包含了「如来」一项而成「十号」,当佛陀以外的其它人说出时,则不包含「如来」一项而只有「九号」。
038.鹿住优婆夷的疑惑
有一次,尊者阿难随着佛陀到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一早,尊者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6/393577.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阿含经故事选(4)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阿含经故事选(4);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73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