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揭秘王维晚年为什么一心向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王维」揭秘王维晚年为什么一心向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揭秘王维晚年为什么一心向佛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同时终其一生又有很长一段时间身居显位。这在古代诗人的行列中是不多见的。然而更奇怪的是在官职越来越高的晚年。王维却产生了很明显的隐逸思想。本文旨在通过他晚年的几首诗歌让读者了解王维晚年的隐逸思想。然后从几个方面发掘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王维隐逸思想成因,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只要有机会和条件。总是以“天下为己任”。把社稷百姓看得很重。会尽自己的所能为之服务的;只有仕途黯淡。境况窘迫的时候才想着要“独善其身”。可是也不完全是这样。唐朝的大诗人王维似乎就是个例外。大概由于文学和政治对人的能力的要求颇为不同之故罢。细细想来就会发现我国古时那么多的大文人。真正能把官做到极致的并不多;仕途坎坷。浮沉不定的例子倒是俯拾皆是。王维的情况却不是这样。
我们还是先来简略地了解一下这位大诗人。
王维。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盛唐时期的著名田园诗人。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中进士第(据说还是状元)。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王维也于次年贬荆州长史。
这里之所以比较详细地叙述王维的做官经历。就是想说明他虽然一生中官职也有上下的变动。但总得说来还是很顺利的。最终还当上了尚书右丞。这就是宰相了!按照“兼济天下”的说法。王维应该忠心于江山社稷。鞠躬尽瘁才对。但事实是这样吗?我们不能否认。早年的王维也曾有过这样的抱负和追求。可是到了他的晚年。随着官职的升高。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我们通过他晚年的几首诗来了解一下王维当时的思想状态。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首诗太能说明问题了。他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自己晚年的想法。诗一开头就是“惟好静”。乃至“万事不关心”。恬淡达观的感觉油然而生。下面几句中大力描绘自己在“返旧林”之后的生活情景: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多么令人舒心惬意啊!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从写诗的艺术技巧上来说。也是很高明的。读着“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和“渔歌入浦深”这样的诗句。谁还能想到这诗的作者竟然还是位曾居宰相的高官呢?其二。来说一说王维的那首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山居秋暝》。原诗是这样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它的颔联。因为王维把秋天雨后山中的环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通过这两句诗可以看出。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象这样的诗句非心静隐逸之人不可到出。这一点在诗的最后两句中被更明显得表达出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孙在这里指诗人自己。是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说山居的景色特别美。使人流连忘返。醉心其中。哪里还管山外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且去享受这无边的隐逸之乐去吧。
还有一首诗也颇能说明问题。就是《终南别业》。诗是这样写的: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对于这首诗来说。只关注其中的一联也就足够了。就是它的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兮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随遇而安的闲适恬淡的心境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无须再多举例子。凭上面三首诗就可以明白地看出。王维晚年虽身居高位。但隐逸避世的思想却时时显露出来。当然。在他早年也曾经有过类似的隐居行动。比如。在他擢第后的第七年就曾经有过隐居的行为。但那时因为他刚做大乐丞才不到半年时间。就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仕途上的曲折加上他在济州的一些经历使他产生的这种思想。只是一时的。并没有使他彻底地隐居起来。在他这个时期所写的《不遇咏》中有这样的句子:“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他的眼光扔关注着现实。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官复原职。施展抱负。既然如此。为什么到了他的晚年官职高了。没有了仕途的不顺。反而隐逸思想更强烈了呢?笔者经过多方面的搜集整理。得到下面几个原因。希望
揭示这个中原因。
一、王维一生笃信佛教。受到佛教避世思想的影响很深。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仅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华严与禅宗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的名和字就直接取自佛教菩萨维摩诘。王维与禅宗的关系当然最为密切。据其所撰的《请施庄为寺表》说。他的母亲“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据考证。这位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嫡传高足弟子。北宗禅七祖普寂。据推算。王维母崔氏最晚在他八九岁(708—709)时即已师事北宗高僧普寂。而这些对幼年的王维肯定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开元十七年。未满三十的诗人正式拜在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这位道光禅师也是一位北宗中人。开元二十八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由于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王维又应神会之请为禅宗南宗六祖慧能撰写了《六祖能禅师碑铭》。使之成为研究慧能生平最原始的材料。而王维被称作“诗佛”看来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另。不管《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明确地肯定王维是信佛的。据《旧唐书》记载。“维弟兄(其弟王缙。下文还会提到)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维“在京师日饭十数名
二、王维在安史之乱前后遭到巨大的打击。以致心灰意冷。
王维在朝期间经历了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乱”。这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旧唐书》中是这样叙述这件事情的经过的:“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虽是出于无奈。可王维逃脱不了朝廷的惩治。幸好他在为乱朝伪官时写了那首《凝碧诗》。表达了他当时对朝廷的忠心。对国家的担忧。再加上他的弟弟王缙请求削减自己刑部侍郎的官职为他赎罪。因而得到当时皇帝唐肃宗的宽宥。不光没有治什么罪。反而还“责授太子中允”(《旧唐书》)。后来他的官职还得到一路上升。直到尚书右丞。尽管没受到很重的打击。但是王维却身很是心灰意冷了。他不再象年轻时一样抱有什么样的政治理想。希望做出什么业绩来。而是越来越倾向于田园。倾向于隐逸生活了。三、朝廷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
唐玄宗后期。政治统治开始
通过上述文字。我们知道。王维在晚年时期确实在形式过着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可是我们可以断言。在他的心中自己恐怕已经是一个隐士。而不是朝廷上重要的官员了。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也在上面进行了分析。虽然未必全面。但是也基本上能说明其中缘故了。此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1/310160.html
以上是关于「王维」揭秘王维晚年为什么一心向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王维」揭秘王维晚年为什么一心向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7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