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古今大圣大贤之所生,皆其祖宗积德所致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古今大圣大贤之所生,皆其祖宗积德所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古今大圣大贤之所生,皆其祖宗积德所致
往往天帝或是阎罗王。对圣贤的祖先或父母。都是格外的敬重与爱护。所以有“一子得道。九祖升天”的说法。大凡世俗人。都希望子孙大富大贵。但是大智慧者或是天上的人。认为子孙出一位大圣大贤。才是最好的。因为圣者的父母或祖先能借助功德得到升天或往生净土的真福。以下我选取近现代的四位高僧。记录他们各自的祖辈修身济世的事迹。以此说明。圣贤之出生。也是源于积善之家。
世俗之人的常见。以为子孙后代能大富大贵。才是最好的。却不知道。那样仅仅只是能光耀门庭而已。如果子孙中出了一位真正的圣贤。能令祖先及父母都得到很大的利益。比如释迦牟尼的母亲。根据佛经上讲。她逝后生在忉利天。又如虚云和尚的母亲。也是升往天国。我们佛教徒常读的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提到地藏菩萨过去世做圣女时。将自己的母亲超拔升天。
1.虚云禅师
虚云禅师(1840—1959)。俗姓萧。湖南湘乡县人。他自出家以来。戒律严谨。勤于定慧。悟道之前。未赴应酬。一直坚持苦行。毅力超卓。得道之后。四处复兴禅宗道场。领众参禅。与印光法师、弘一法师等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一九五九年圆寂于云居山。寿一百二十岁。僧腊一百零一年。荼毗后。得五色舍利子百余粒。以白色为多。晶莹光洁。关于虚云禅师的祖辈事迹。要追溯到南北朝时的梁武帝。依《虚云和尚年谱》中的记录。虚云和尚曾自述。俗姓萧。是梁武帝的后裔。祖上出自兰陵。后来迁居湖南湘乡。以虚云禅师是佛教界公认的高僧。成就颇高。非是肉眼凡夫。其追根溯源的自述绝无妄语之可能。
说起梁武帝。他名叫萧衍。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皇帝。因为梁武帝亲近佛教。所以受到一些非佛教的嫉妒。因此多有对他过份之毁誉。事实上。根据唐朝人姚思廉的《梁书》(二十四史之一)。里面记载梁武帝勤于政务。冬天在凌晨三点就起床处理国事。拿笔时。手被冻得开裂。他在位期间多次对国中极贫困的人家。免于赋税。对没有田地的无业者。则赐与田地。如果老百姓有新生小孩的人家。从宽免除一些税收。孤寡贫弱等无力生存的人。则给予救济。
中国历代的皇帝。能够不奢华享乐的。不多。能够节俭朴素的。更是不多。梁武帝就是这“不多”中的一位。他每天只吃一餐饭。不吃鲜美的食物。仅吃一些粗糙的素食。如果事务繁忙。错过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就嗽口不再吃。完全遵循佛教的“日中一食”。在穿着上。也十分俭省。只穿一般的布衣。头上的冠帽及睡时的被褥很少换新。五十岁即断夫妻之事。远离女色。身边的女眷也没有奢华享乐的。不饮酒及享用乐声。梁武帝萧衍性情方正。处处守礼遵制。哪怕处在小殿暗室。也衣冠端正。夏天酷热时。也不会袒露身体。容貌举止不端正。绝不和人相见。即使是会见一般的小臣。也如同与贵宾相见。
正史评价象梁武帝这样重视礼节。既俭省且庄重。又艺能博学的。在历代帝王中。也是非常稀有的。以一位皇帝的身份。却坚持这样的苦行。没有声色的放纵。就是在今天的时代。也是足以令人钦敬的。
唐代的魏徵。在给梁武帝的评语中赞道:“布泽施仁。悦近来远。开荡荡王道。革靡靡商欲。大修文学。盛饰礼容。鼓扇玄风。阐扬儒业。介胃仁义。折冲樽俎。声振寰区。泽周遐裔。干戈载戢。凡数十年。济济焉。洋洋焉。魏晋以来。未有若斯之盛也。”《新唐书》则对武帝的评价说:“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浸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裔。”佛法方面。梁武帝誓断酒肉。他撰写一文如下:“弟子萧衍。从今以后。决心断除酒肉。假若再饮酒食荤。杀害生灵。愿受一切鬼神制裁。将堕阿鼻地狱。”他还下诏禁止宗庙祭祀取用肉食。今天的佛教徒以素食代活物做为祭祀的。即是梁武帝所提倡的。汉传佛教将大乘佛法的慈悲发扬
为救度受大苦恼的六道众生。梁武帝主持撰写水陆大斋的仪文。三年才完成。一天晚上。武帝跪在佛前。熄灭灯烛。手捧仪文。极尽虔诚地对佛禀白道:“如果弟子撰写的仪文。符合圣理。则祈求佛陀慈光加被。当弟子拜起时。烛光自明;如果仪文未尽详明。不符合圣理。则此灯烛依旧暗黑。”说罢投身一拜。蒙佛感应。灯烛皆亮。这种感应。就算在今天。也是极稀有的。若是没有平时修身的严谨。精诚所至。那些平时不拘小节且修身松懈的人。岂能获得如此感应?
后人有毫无修持的人。常常以梁武帝与达摩祖师会见的故事。来讥讽梁武帝。以达摩祖师的角度来看。梁武帝未达于无相的境界。但对那些忽视有相。缺乏严谨修行的糊涂人。却应该听闻了梁武帝的事迹而感到惭愧。人人都知道虚云和尚是一生坚持苦行。是众望所归的禅宗泰斗。却很少有人了解他的老祖先萧衍就是一位修持苦行的菩萨皇帝。若是梁武帝的道德浅薄。他的后人又怎么会出现一位近现代的高僧呢?
2.弘一律师
弘一律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字叔同。出生于天津。曾赴日本留学。1911年归国。先后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堂等学校。民国7年(1918年)遁入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皈依了悟法师。法名演音。弘一律师的修学思想。是以华严为境。以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依此精进虔修。他研究律学。编撰整理了一些律学著作。潜心圈点校注唐道宣律祖之南山三大部与宋元照律师之三大记。前者包括《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后者包括《四分律删繁补关行事钞资持记》、《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因此。被佛教界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弘一律师创办律学苑。弘扬律宗。创办养正院。致力僧教。还于各地弘法。共纾国难。民国 31年10月13日。弘一律师圆寂于泉州。留下的主要遗著有《南山律在家备览》、《四分律戒相表记》。
弘一法师的父亲李世珍。字筱楼。进士出身。曾做过吏部主事。效学明代的王守
不仅乐善好施。李世珍在克己修身上也是十分的严谨。饮食起居。皆以《论语》的乡党篇为准则。没有违背之处。他的重视礼制影响了家人。弘一法师的母亲就深受感染。在诸多礼节上对儿子要求甚严。一次开饭之际。桌椅摆放的稍有不整。王氏就严厉地训诫:“子曰:席不正不坐。叔同。你忘了?”叔同于是摆放整齐。才开始吃饭。弘一法师的父亲。是一位既有慈悲济世之行。又有克己修身之德的长者。所以其子才会成为受世人景仰的贤僧。因果如形影。决定相随。智者当思之。
3.清定上师
清定上师(1902-1999)。俗名郑全山。浙江三门人。1925年。郑全山毕业于广州大学哲学系。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步兵科。毕业后进入国民党中央正训研究班学习。后又考入陆军大学。1937年以后。担任国民党第四战区党政军训练团上校训育处长、政治部上校主任。1939年。郑全山担任国民党中央高级党政军训练团少将政训主任。1941年。郑全山在重庆慈云寺依澄一法师剃度出家。法名“清定”。同年冬在昭觉寺受具足戒。
清定法师受戒后。静住昭觉寺藏经楼。每日研习佛法。后又拜在能海上师门下。潜心学修藏传佛教。得阿黎位。深得能海上师赏识。此后于重庆、上海等地弘法。1955年。清定上师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二十年如一日。修行不舍昼夜。得到成就。1986年起在昭觉寺出任第十七代方丈。培育僧才。广演经教。直至 1999年4月圆寂。他是一位受佛教界尊崇的高僧。
清定上师出生于浙江省三门县高枧乡。他的祖父是有名的“郑善人”。见乡里哪个地方的桥断了就去搭桥。哪个地方的路坏了就填补坏路。并常对儿孙辈说:“为人作事无论如何要给儿孙积些阴德。我们郑家人。多少辈子没有和别人打过架。”他的祖父还在家训中教诫子孙不许闲游放荡。清定上师的父亲和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居士。其父从不饮酒。行为端正。口业清净。长期吃素。以祖传针灸为业。并且。他的父亲也立有家规:一、戒游荡;二、戒赌博;三、戒争讼;四、戒攘(偷)窃;五、戒符法;六、戒酗酒。
清定上师的母亲甚为有德。有一年秋天。其家的稻谷黄了。请农民去割稻。有一天其母见贼割稻子。不声不响地避开回到了家。乡亲们觉得很奇怪。后来其母解释说: “都是因为天灾人祸。穷得无法活。才到我家田里偷稻子。应该宽容。”后来作贼的人被感动得革面洗心。亲友们称其母为活观音菩萨。清定上师的父母自用俭省。却以救济无衣无食的穷人为急务。乡村邻里有因丧事无法殓葬的。他的父母就施棺木;有的兄弟分财不均而争诉的。其父母就出钱补助不足的一方。以致感动他们兄弟惭愧而互相推让;对有的儿女不供养父母。清定上师的父母就恭请年老无力的老人到自家吃饮度日。直到把不供养父母的儿媳感动得从其家接回老人。
有一年。三门县受旱灾。闹饥荒。很多乡人无法生活。他的父母又拿出家中储存的稻谷。一部分分给家里有老人、小孩、断炊的穷人家。一部分借给穷人。到了第二年。连受旱灾。歉收。以致上年借谷的人都无法偿还。清定上师的父母并不向他们催债。还招待他们在家中吃饭。当众把乡民借的债券烧成灰烬。对他们说:“我家中节存的稻谷本来是预备受灾时救济大家患难之用的。并不是想囤积图利。现在我把你们欠的债务了结。希望你们不要再放在心上。”
某年。高枧乡又遇了大饥荒。清定上师的父母出尽了大量的家产。办理大规模的施粥。饥民赖以存活的。不下千人。第二年春天。其父母又施出大批的粮种。分赠给贫穷的农民。清定上师就是生长于这样一个积善循礼的人家。若不是父祖的栽培。子孙焉能出贤善之辈。因果
4.净如法师
净如法师(1905-1991)。俗名李子扬。出家后法名净如。号乘来。山西省应城县寨子村人。幼年常随祖父到寺庙中。使他对出家生活十分向往。小时侯在村子里的私塾读书。由启蒙的《三字经》、《百家姓》。读到《论语》、《孟子》。年长之后。随同父兄下田耕作。但心中时有出家之想。民国十七年(1928 年)。他到上海法藏寺。礼机缘老和尚为师。剃度出家。在宝华山受具足戒。继而到宁波四明观宗寺。入弘化学社。学习天台教观。
民国二十年。他到福州鼓山涌泉寺。参谒虚云老和尚。在慈舟法师办的法界学院受学。并于五台山亲近能海上师。民国三十六年。净如法师任五台山广济茅篷住持。文革期间。佛教被迫中止。直到1980年。他又重回五台山。重新担任广济茅篷住持。被选为五台山佛教协会名誉会长。1985年。他传法于弟子灵空。退居静养。不久他到包头。驻锡华严精舍。每日念佛修持。并诵《华严经》。
1986年初。他到精舍之时尝对弟子说:“我86岁就要走。”弟子们不明白他这话的
关于净如法师的家世。他的祖父李清升。信仰佛教。乐善好施。是家乡寺院的护法居士。每年农田耕作的收入。半数以上布施到寺庙中。净如法师的父亲李景城也信佛教。祖父和父亲两代人都是循规蹈矩的本份人。且有大舍心。此应是前人厚道有德。方能感染后人戒行严净。成一代之高僧。
大凡圣贤的出生。其祖先或父母。往往是克己修身或五戒严净的修行人。或是节操无染。循规蹈矩的本份人。
但观察世间。往往一些人家。儿孙浮躁放浪。沉迷于玩乐而不读书。及至长大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究其根源。其祖上及父母或有风流放纵。或有败德的劣迹。
倘若做人安分守己。没有隐恶。其子孙即便未能成大器。也不致于放荡不羁。一事无成。
不仅世间如此。即在佛法门中。也无例外。印光大师曾说世人只知玉琳国师。道德高迈。悟证渊深。而不知皆由其祖。与其父母。积德所致。试看虚云禅师的远祖和弘一法师的父母。重视佛法戒律及礼制细节。处处循规蹈矩。安于本份。所以其子孙能处处修行严谨。不违佛法。终成受人天钦敬的高僧。
以此经验与人同分享。期举世皆知修身。以收“垂裕后昆”及佛法兴隆之丰硕。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2/31671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古今大圣大贤之所生,皆其祖宗积德所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古今大圣大贤之所生,皆其祖宗积德所致;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6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