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有道」用己心去接师心,故事总汇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10 00:4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有道」用己心去接师心,故事总汇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有道」用己心去接师心,故事总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用己心去接师心,故事总汇

  宗教因为神圣而真实。哲学因为真实而神圣。生活在忙碌、紧张、动荡、纷乱的今日社会。必须寻找一股安定我们浮躁心灵的力量。而禅。无疑是祛除我们心中焦虑疑惧的力量。本书中。星云大师精选禅宗公案两百则。从现代人的观点。重新解释禅的新意。帮助您随时汲取禅师灵活幽默的智慧。可以说该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

  禅的宗旨不可言说。要在不可说处下手。才是平坦大道。用己心去接师心。才能直通清净自性。星云大师精选禅宗公案两百则。从现代人的观点。重新解释禅的新意。帮助您随时汲取禅师灵活幽默的智慧。在无常的岁月里。活出充实自在的人生。

  风动?幡动?

  禅宗惠能大师得到衣钵之后。在猎人群中隐居了十几年。后因机缘成熟。开始行化于世间。有一天。

小孩学佛教因果故事好处

途经法性寺。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幡子。面红耳赤争论不休。六祖上前一听。才知道他们在争论旗幡所以会飘动的原因。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就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说是幡子在动。”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惠能大师听了。就对他们说:

  “二位请别吵。我愿意为你们做个公正的裁判。其实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子在动。而是二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从这则公案可以看出禅师们对外境的观点。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现象的存在是片面的。其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我们的起心动念。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因此要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其关键就在吾人的心是否已经去除差别妄想。是否能够证得涅槃寂静。

  佛今在何处

  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顺宗皇帝不以为然再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

红楼梦87版佛教故事

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如满禅师进一步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顺宗皇帝听后非常欣悦。对禅师益加尊重。

  有人常常问道: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药师佛在东方世界。那么释迦牟尼佛现在又在哪里儿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正在常寂光土。而常寂光土又在哪里里呢?

  这种问题。经禅者答来。就非常活泼。因为有心。看到的是生灭的世界。那是佛的应身;无心。看到的是不生不灭的世界。那才是佛的法身。无心就是禅心。唯有用禅心。才知道佛陀真正在哪里里。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灭不是生灭的灭。灭是涅槃境界。在常寂光土则灭除一切烦恼、差别、对待。是绝对

中国佛教历代典故及故事

解脱快乐的寂灭世界。

  佛心是什么?

  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

  “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

  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学悟之义。”

  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

  紫璘不以为然。忍耐着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

  “既然不迷。觉悟作什么呢?”

  慧忠禅师的反诘。紫璘供奉无语可对。

  又有一次。供奉在批注《思益梵天所问经》。慧忠禅师就说道:

  “批注经典者。必须要能契会佛心。所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才能胜任。”

  紫璘不悦的答道:“你说的不错。否则我怎么会下笔呢?”

  慧忠禅师听后。就要侍者盛一碗水。水中放七粒米。碗面放一双筷子。问紫璘供奉这是什么意思?

  紫璘茫然不知。无语可对。

  慧忠禅师终于不客气的训诫道:“你连我的意思都不懂。怎说已烃契会佛心呢?”

  慧忠禅师的水米碗筷。已经说明。佛法者不离生活也。离开生活。则要佛法何用?紫璘供奉远离生活批注佛经。则离佛心远矣。

  六祖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希望参禅论道者。莫离“世间、人生、生活、本心”之外。另有所谈论也。

  放下!放下!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地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地说着。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您的话呢?随您说什么。我全都听您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跌得粉身碎骨。哪里里还保得住生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我们想明心见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来。在悬崖的地方。把手放下来才能得救。否则拚命执着。怎好救你脱离险境呢?

  古镜未磨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忱招呼。并且问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

  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点一下头。其它一句话也不说。

  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的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有道禅师:“你问吧!”

  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很快的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了以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我不供养。”说着转身就入店内去了。

  有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数十年参禅。现在连个店主我都不如。可见其禅道之高了!”于是决下苦心闭门深修。以求开悟。

  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茶坊的门口。店主仍亲切的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

  店主再问道:“

泰国美人猴小姐 佛教故事

古镜既磨后如何?”

  有道禅师再回答道:“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诚恳的说道:“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呼么道:“伙计!泡茶。泡茶。泡好茶!”

  古镜有否磨过。有道禅师说未磨黑如漆。已磨照天照地。此古镜喻我们自性。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减。本自朗照。何能分别未磨已磨。自性者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有道禅师未能认识如古镜之自性。难怪吃不到茶。第二次回答古镜未磨“此去汉阳不远”;古镜已磨。“黄鹤楼前鹦鹉洲”;即能认识自性当下即是。故有好茶吃也。

  禅心与经语

  日本道元禅师。三岁时丧父。八岁时丧母。从小就由叔父收养。十四岁时在京都建仁寺出家。

  我国宋朝时代。道元禅师来我国留学。当船在庆元港停泊时。一位年约七十多岁的老禅师上船来购买木耳。道元禅师很亲切地跟他招呼。言谈中知道老禅师名叫有静。是浙江阿育王寺的典座(煮饭)。于是就对他说道:“禅师!天色已暗。您就不要急着赶回去。在我们船上过一宿。明天再回去吧!”

  有静老禅师也非常有礼的回答道:“谢谢您的好意。明天阿育王寺里正好煮面供养大众。今天特地出来买木耳。以便今晚带回。赶着明天应用。所以不方便在此过宿。”

  道元禅师道:“就算您不在寺里。难道就没有人代理吗?”

  有静老禅师道:“不。不能让人代理。我是到了现在这种年纪才领到这分职务的。怎可轻易放弃或请人代理?何况我未曾获得外宿的同意。不能破坏僧团的清规。”

  道元禅师道:“您已是年高德邵的长者。为什么还要负责典座这种职务呢?应该安心坐禅。勤于读经呀!”

  有静老禅师听后。开怀大笑。说道:“外国的青年禅者。你也许还不了解何谓修行。请莫见怪。你是一个不懂禅心经语的人。”

  道元禅师羞愧地问道:“什么叫禅心经语?”

  有静老禅师不做思索。立刻答道:“一二三四五。”

  道元禅师再问道:“什么叫修行?”

  有静老禅师咬字清楚答道:“六七八九十。”

  道元禅师在宋代时。到我国来学法。走遍我国名山丛林。后在浙江天台寺如净禅师处得法。回日后。努力弘扬禅道。成为曹洞宗的开宗祖师。着有《正法眼藏》、《普劝禅仪》等禅门重要著作。道元禅师初到我国时。即遇到有静这位老禅和子。可以让他知道中

佛教放生动画故事大全

国禅林里真是藏龙卧虎。一个煮饭的老者。禅风高峻。深不可测。

  什么叫禅心经语?什么叫修行?有静老禅师回答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当然这不一定指的什么。也可以说“一即一切”。“一二三四五”还不够包括禅心经语吗?

  禅 味

  唐朝时。有一位懒瓒禅师隐居在湖南南岳的一个山洞中。曾写了一首诗。表达他的心境: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这首诗意。已说明他的洒脱生活。后来这首诗传到唐德宗的耳中时。德宗很想见见这位禅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禅师。大臣拿了圣旨寻找到了岩洞。正好瞧见禅师在洞里举炊。大臣便在洞口大声呼叫道:“圣旨驾到。赶快下跪接旨!”洞口的懒瓒禅师。却装聋作哑的毫不理睬。

  大臣探头一瞧。只见禅师以牛粪升火。炉上烧的是地瓜。火愈烧愈炽。烟火弥漫。整个洞里洞外黑雾缭绕。燻得禅师涕泗纵横。侍卫看得忍不住叫道:‘喂!禅师。你的鼻涕流下来了。为何不擦一擦呢?’

  懒瓒禅师头也不回的答道:“我才没有闲空为俗人擦拭鼻涕呢?”

  懒瓒禅师说后。随即夹起炙热的地瓜。就往嘴里送。并连声赞道:“好吃!好吃!”

  大臣见状。惊奇得目瞪口呆。因为懒瓒禅师。吃的是一块一块的石头。懒瓒禅师吃时。顺手捡了两块递给大臣。并说道:“请趁热吃吧!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贫富贵贱。生熟软硬。心田识海中不要把他们分在两边。”

  大臣见禅师这些奇异举动。和说这些难懂的佛法。不敢回答。只好赶回朝廷。据实报告皇上。皇上德宗听了十分感叹地说道:“国有如此禅师。真是大家之福!”

  在出家人中。有人间比丘。也有独居比丘。人间比丘弘法利生。服务社会;独居比丘深山岩穴。清净修道。有些人间比丘是人在红尘。心在山林;有些独居比丘人在道场。心在世俗。像懒瓒禅师。遇到皇帝的宠召。视如閰王的召魂;宝物的赏赐。看作拖累负担;实在已是一个超越人间的圣僧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3/326534.html

以上是关于「有道」用己心去接师心,故事总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有道」用己心去接师心,故事总汇;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612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