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读书」蜂蜜和人生的真谛,我们为何总忘记生命无常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04 04:5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读书」蜂蜜和人生的真谛,我们为何总忘记生命无常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读书」蜂蜜和人生的真谛,我们为何总忘记生命无常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蜂蜜和人生的真谛,我们为何总忘记生命无常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在旷野中游走。被一头凶恶的大象追逐。游人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恰好看到一个空井。井旁还有一棵大树。游人赶紧抓着树根。爬入水井藏身其中。

  这时候有两只老鼠。一只白色。一只黑色。它们开始啃咬树根。

  水井四边又有四条毒蛇。正在吐着舌头;水井下面还有一条毒龙。正在向上张望。

  游人心中畏惧毒蛇、毒龙。又担忧树根被老鼠咬断。真是进退两难。不知所措。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生死时刻。从树上的蜜蜂窝中滴下五滴蜂蜜。不偏不倚落入游人嘴中。

  游人顿时忘了一切恐惧忧愁。尽情品尝那甘甜的蜂蜜。

  这时。由于树身晃动。蜜蜂四散飞下。开始刺蛰游人。

  又不知从哪里来了一团野火。烧着这颗大树。

佛教故事视频背景图

  说完这个故事。佛陀又对胜光王说:“旷野比喻无明长夜非常旷远。游人比喻凡夫众生。大象比喻无常。水井比喻生死险岸。树根比喻命根。黑白老鼠比喻昼夜。老鼠啃咬树根比喻生命念念都在消逝。四条毒蛇比喻地、水、火、风四大。蜂蜜比喻财、色、名、食、睡这五种欲望。蜜蜂叮螫比喻邪思。野火比喻衰老疾病。毒龙比喻死亡。因此。大王应当明白。生老病死极其恐怖可畏。应当时刻保持警觉。不要被财色名食睡五种欲望所吞噬压迫。”

  相关阅读:唐三藏法师义净译《佛说譬喻经》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告胜光王曰:“大王。我今为王略说譬喻。诸有生死味著过患。王今谛听。善思念之。乃往过去于无量劫。时有一人。游于旷野。为恶象所逐。怖走无依。见一空井。傍有树根。即

佛教师傅讲故事

寻根下。潜身井中。有黑白二鼠。互啮树根;于井四边。有四毒

白象摘桃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十八个恶魔

。欲螫其人;下有毒龙。心畏龙蛇。恐树根断。树根蜂蜜。五滴堕口。树摇蜂散。下螫斯人。野火复来。烧然此树。”

  王曰:“是人云何。受无量苦。贪彼少味?”

  尔时。世尊告言:“大王。旷野者喻于无明长夜旷远。言彼人者喻于异生。象喻无常。井喻生死险岸。树根喻命。黑白二鼠以喻昼夜。啮树根者喻念念灭。其四毒蛇喻于四大。蜜喻五欲。蜂喻邪思。火喻老病。毒龙喻死。是故。”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旷野无明路。人走喻凡夫。

  大象比无常。井喻生死岸。

  树根喻于命。二鼠昼夜同。

  啮根念念衰。四蛇同四大。

  蜜滴喻五欲。蜂螫比邪思。

  火同于老病。毒龙方死

佛教关于贪著的故事

苦。

  智者观斯事。象可厌生津。

  五欲心无著。方名解脱人。

  镇处无明海。常为死王驱。

  宁知恋声色。不乐离凡夫。

  尔时胜光大王闻佛为说生死过患。得未曾有。深生厌离。合掌恭敬。一心瞻仰。白佛言:“世尊!如来大慈。为说如是微妙法义。我今顶戴!”

  佛言:“善哉!善哉!大王。当如说行。勿为放逸。”

  时胜光王及诸大众。皆悉欢喜。信受奉行。(《佛说譬喻经》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37/370654.html

以上是关于「读书」蜂蜜和人生的真谛,我们为何总忘记生命无常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读书」蜂蜜和人生的真谛,我们为何总忘记生命无常;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509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