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净土宗」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大师法名延寿。字冲元。钱塘人。俗姓王。自小就开始诵《法华经》。钱王文穆时期。大师尚未出家。为税务官。借此方便。多用国税买放生灵。因盗用国库。其罪当死。已押付刑场。钱王信佛。派人悄悄查看。若面色不变就放了他。大师果然面色如常。
释放之后。大师就投归四明寺翠严禅师出家。接着又参访天台宗韶国师。大彻大悟。从而成为禅门法眼宗正传嫡孙。大师于国清寺修行“法华忏”中。见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入口中。因此获得大辩才。大师既想禅观精修。又有弘扬净土的宿愿。一时难以决断。于是登上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的禅院。作了两个阄。一个写一心禅定。一个写万善庄严净土。作好之后。大师深心精诚祈祷。连续7天拈阄。都是净土。大师从此一心一意修净业。日课佛名10万声。
建隆2年。忠懿王请大师进住慧日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入住永明寺后。大师白天的修行功课有108件。夜里另到一峰行道念佛。经常有人听到天乐飘渺。大师诵《法华经》。一生累积共13000部。在永明寺居住15年。教导弟子1700人。常常为人授菩萨戒。为鬼神施食。买放生命。并回向净土。大师曾手著《宗镜录》100卷。融会天台、贤首、慈恩各宗同入心宗。又著《万善同归集》三卷。指归净土。切中心要。现略录如下:
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欣厌情生。何成平等?答:唯心净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
问:心外无法。佛不去来。何有见佛及来迎之事。答:唯心念佛。与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般舟经》云:如人梦见七宝。亲属欢喜。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碍。即无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答: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狱。若在狴(bi音毕。临狱)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也。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
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嗔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舍。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营养品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是以离自心原。更无别体。欲得净果。但行净因。如水性趋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参考译文如下:
问:唯心净土。遍布在十方。又怎能托质莲台。寄身形于西方极乐世界呢?而心中生出舍离娑婆、欣取极乐的念头。又怎能进入‘无生’之门呢?生出欣厌的情计。又怎能成就‘平等’心呢?
答:所谓唯心净土。明心见性后方能证得。《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讲到:三世一切诸佛。都‘唯心’包太虚之量。才得随顺忍。或先进入初地菩萨之位。舍身速生极乐佛土。进而了知‘识心’即‘真心’。真妄不二。方能悟入唯心净土。那些执著于境缘的人。只能堕入所缘的境遇之中。只有明了因果‘不虚’之理。才真正了知‘心外无法。’至于要进入‘平等’之门。明了‘无生’之旨。虽已信仰佛教而生信心。无奈自己的力量不足。观照功夫不深。信心不实。周围环境诱惑太强。自己的习气又太重。必须先带业往生弥陀佛国。依靠弥陀的大愿、大行的殊胜因缘。这样在佛力加持下。才容易成就忍力。加速修菩萨‘六度’之道。证‘无生法忍’。
《十疑论》讲到:有智慧的人断然求生西方净土。他通达众生的色身是了不可得的。就是‘真无生’。就是心净。也就是佛土净的缘故。愚昧的人为‘生’所束缚。听到‘生’就以为是‘出生’。听到‘无生’就以为是‘没有出生’。岂不知‘生’就是‘无生。’‘无生’就是‘生’。不通达这种义理的人。横生种种是非之谈。实是谤法的邪见。
问:既说心外无法。佛又不去不来。怎么会有见佛。以及临终佛来接引的事呢?
答:唯心念佛。唯心观想。万法‘唯心’。万法心造。心现万法。既明了境缘是‘唯心’。应该明了佛也就是心。所以随心所念的地方无不都是佛。
《般舟经》讲到:象一个人做梦见到七宝。亲属都很欢喜。一觉醒后回忆梦境。不知七宝在哪里。这一做梦的比喻。梦中的一切境遇就是‘唯心所作。’念佛见佛也是这样。‘有’就是‘空’。看来是有。其实是空的。无去亦无来。既如梦幻并非实事。则心。佛‘能所’两忘。既不是没有梦幻的事相。也不违背即心即佛的理体。理是真空。相是幻有。对‘空’、‘有’都没有妨碍。也就没有去、来。这才正常地契入中道。这就是‘佛实不来。’心亦不去。而只是感应道交。唯心自见吧了。(见佛以及佛来接引)犹如造罪的众生感受到地狱相一样。《唯识论》讲到:一切象在地狱中的罪犯。见到狱卒等在做逼迫罪犯的刑罚。其实都是这些罪人自己的恶业心变现的。心外并没有铜烙。恶犬。铁枷。毒蛇等刑罚的事。世间的一切事。一切法。亦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然而那个遮那佛土并不局限于东方或西方。若能了然地正确理解佛的正知正见。灭绝无始劫来的习气。从义理上。心量上都圆满具足。亲识‘无生’的人。就可证得‘心佛不二。心作心是’。对于初发心的人来说。怎么可以妄想仿效呢?须知‘理可圆解。事必渐修’。
问:《观经》阐明十六观之法门。都是摄心于一境以修禅定。观佛相好无量。圆满具足。了了分明。方得往生净土。为什么散乱心也能受度化而往生呢?
答:《观经》中三辈九品往生自有上下次第。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一概摄受。但有等级的分别。这等级不出二心。其一是‘空心’。如修习禅定观想的。上品往生。其二是‘专心’。但念弥陀名号。勤修善业。不断熏习。回向发愿。得成于下品。但仍须一生归命。尽此报身精进修行。或坐或卧。常面向西方。在行道礼敬诸佛与念佛发愿时。当恳切勤苦真诚忏悔。没有其它任何杂念。往生的迫切之心。犹如身处狱中受刑。怨家盗贼追杀。洪水大火逼身。一心求救。愿了脱轮回之苦。为速证‘无生’。普度众生。弘扬三宝。誓报四恩。象这样至诚的志向。必得往生。如果言行不一。信力轻微。没有念念相续之心。又常常间断夹杂。平时保持有这种懈怠的状况。临终时想要往生。但往往为业障所牵引。又怕难遇善识及时提醒。在风火逼迫的临终之时。就不能成就往生的正念。为什么呢?因为平时的念佛功夫是因。临终的受用是
讲到善恶六道轮回。苦乐两种报应。都是三恶业(贪瞋痴)和修净业所造;四象(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所生;六因(十善、五戒、愚痴。悭贪、瞋恚、傲慢)所成;五
要想得往生净土之果。必须修持‘净业’为因。犹如水往下流。火往上升。势所必然。有什么可疑的呢?
大师有一首最为著名的偈语——《禅净四料简》: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估。”
开宝8年2月26日早晨。大师焚香之后告别大众。结跏趺坐而化去。这年大师72岁。后来有一僧人从临川来。在大师塔庙旋绕礼拜念佛整整一年。别人问其缘故。他说:“我在病中下入阴间。见阎王殿左面供着一个和尚像。阎王精勤礼拜。我请问他是何人。说是杭州永明延寿禅师。已上品上生于西方净土了。阎王尊重大师道德高妙。所以我才不停地顶礼膜拜。”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47/467948.html
以上是关于「净土宗」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净土宗」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