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印祖故事:龙泉行堂修苦行,做事均须细心人(16)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01 12:4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印祖故事:龙泉行堂修苦行,做事均须细心人(16)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印祖故事:龙泉行堂修苦行,做事均须细心人(16)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印祖故事:龙泉行堂修苦行,做事均须细心人(16)

  清光绪十六年(18

梦参老和尚讲佛教故事

90年)。大师30岁。出家修行将近十年。特别是在红螺山资福寺念佛四年。解行并进。收获很大。四月份。大师到北京龙泉寺担任行堂(寺院斋堂开饭时负责给大家盛饭盛菜的人)。按说

佛教救人感应真实故事

大师已经是出家十年。戒腊九年的比丘。在资福寺担任过香灯、寮元的职务。颇有资历。不该再干行堂这样的苦活。但大师深知苦行能够培福的道理。所以仿效古大德的风范。自觉自愿地担当苦行。事实上。古代大德都是这样甘愿为众生吃苦受累。比如百丈怀海大师做方丈的时候。以身作则。出坡劳动。弟子们把他的工具藏起来。不想让他受累。他就不吃饭。弟子们只好让他照旧劳作。留下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佳话。又如唐

佛教故事讨债鬼解怨

代拾得大师是普贤菩萨的化身。他是天台山国清寺丰干禅师在山道旁捡来的。所以名字叫拾得。拾得是在国清寺长大的。上座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久了。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与名叫寒山的贫家子。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经常把斋堂里吃剩的饭菜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带回去吃。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事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偈语说: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

佛教护生故事36

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事秘诀。”

  当时台州牧闾丘胤问丰干禅师。何方有真身菩萨?丰干禅师说寒山、拾得就是菩萨。闾丘胤去礼拜二人。二人大笑说:“丰干饶舌。弥陀不识。”意思是说丰干禅师多嘴。丰干禅师就是弥陀化身。可惜世人不认识。说完话之后。二人隐身于岩中。人们再也见不到他们。闾丘胤就派人抄录二人

佛教故事石禅桥故事

散题在石壁间的诗偈。使之流传于后世。

  那么。后来大家也都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化身。其龙泉行堂的作为与拾得大师的行堂仿佛似之。都是菩萨的随缘示现和随机教化。

  真正的大德是很注意细行的。很小的事情也要做得很如法。在龙泉寺的时候。大师一天早晨走出寺门的时候。看见夜间放焰口送孤魂所烧的纸堆。里面有往生钱(印往生咒如钱形。故名往生钱。这是改良烧锡箔习俗的方便)。约二寸厚。只烧到一半。大师把它们拾起来放到字篓中。以免被仆人打扫时扫到垃圾中而造成亵渎。大师曾经开示:“是知无论何法。皆须细心人做。若大派头人做。则益未得。而祸先得矣。” 摘自:《印光法师的故事》作者:余池明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2/517461.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印祖故事:龙泉行堂修苦行,做事均须细心人(16)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印祖故事:龙泉行堂修苦行,做事均须细心人(16);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40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