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放生功德」印祖故事:翰林信佛不吃素,大师劝读放生疏(43)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1-01 10:43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放生功德」印祖故事:翰林信佛不吃素,大师劝读放生疏(43)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放生功德」印祖故事:翰林信佛不吃素,大师劝读放生疏(43)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

  魏家骅(1862—1933)。字梅荪。晚号贞士。江宁人。他分别于清末光绪1898年、1903年两为进士。尤其是1903年为经济类进士。此后他一直官运亨通。任过翰林编修、山东东昌府知府。官至三品大员;民国时期。又曾担任西南地区法院院长。还担任过南京商会会长。在山东东昌府知府任上。成功引种美国棉花。推动了当地纺织业的发展。民国十一年(1922年)。与其老师冯梦华提倡开南京法云寺念佛放生道场。对慈善事业。不惜精神。极力提倡。如立慈幼院。每年施粥等。

  魏家骅初学佛的时候。有幸得到印光大师的指点。民国十年(1921年)阴历八月十二。印光大师到南京看望朋友刘圆照居士。魏梅荪也来拜见。他顶礼印光大师后。说出自己的苦恼:“师父啊。我相信佛法。也愿意念佛。也看过师父的文钞。但是就是吃不来素。一顿没肉吃饭就没有滋味。”大师严肃地回答说:“你这是富贵人贪图口福的习气重。你真想吃素的话。就请熟读《印光法师文钞》中的《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要反复地读。熟读之后。你就自然不想吃肉了。”

  魏家骅居士按照印光大师的开示。回去之后。就恭敬地拜读《南浔极乐寺放生池疏》。每天读几遍。并努力克制想吃肉的念头。让我们像魏梅荪居士一样。恭敬拜读《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

  “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若不明其理。纵能行其事。其心决不能至诚恻怛。其福田利益。亦随其心量而致成微浅。倘遇不知者阻诽。遂可被彼所转。而一腔善心。随即消灭者有之。以故不避繁词。用申其义。俾物类同沐慈恩。人伦各培福祉。以恳到之深仁。灭自他之杀报。同臻寿域。共乐天年。尚祈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则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众之良朋矣。阅者幸注意焉!

  原夫水陆众生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宿恶业力。障蔽妙明。不能显现。沦于异类。遂致知识陋劣。除求

佛教经典故事平常心

食避死之外。了无所知。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不唯毫无光明。即彼铜体。亦不显现。直同废物。忽遇智人。知是宝镜。具有照天照地无边光明。遂日事磨砻。初则略露镜体。次则渐发光明。及乎磨之至极。则照天照地之光。全体显现。无智之人。方始贵重。视为至宝。

  须知此光。镜本自具。非从磨得。虽复自具。倘无磨砻之缘。从劫至劫。亦无发光之日。一切人天六道众生心性。悉皆如是。由无始来。惑业障蔽。不能显发本具妙明。迷背真性。造生死业。大觉世尊。知诸众生一念心性。与佛同俦。因兹种种方便。随机说法。普令修习戒定慧道。以期断惑业而复本有。圆福慧以证法身。

  又令世人发慈悲心。戒杀放生。良以我与一切众生。皆在轮回之中。从无始来展转相生。展转相杀。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彼固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我杀戮。我亦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彼杀戮。久经长劫。相生相杀。了无底止。凡夫不知。如来洞见。不思则已。思之则不胜惭愧悲悯矣。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释结。戒杀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纵彼业重。未能即生。我当仗此慈善功德。决祈临终往生西方

佛教戒赌故事

。既往生已。即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出轮回。渐证佛果矣。

  且爱物放生。古圣先贤皆行此事。故书有鸟兽鱼鳖咸若之文。而文王泽及枯骨。况有知觉之物哉!至于简子放鸠。子产畜鱼。随侯济蛇。杨宝救雀。此固圣贤一视同仁之心。尚不知其蠢动含灵。皆具佛性。展转升沉。互为怨亲。及将来决定成佛等义。

  迨至大教东来。三世因果。及生佛心性平等无二之理。大明于世。凡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古云: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又云:欲得世间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是知戒杀放生。乃拔本塞源之济世良谟也。故陈智者大师。买临海江沪溪梁六十余所。亘四百余里为放生池。请敕立碑。禁止渔捕。有偷捕者。动辄得祸。直至唐贞观中。犹然如是。唐肃宗乾元二年。诏天下诸州各立放生池。敕颜真卿撰碑文。并书丹。有云:我皇举天下以为池。罄域中而蒙福。承陀罗尼加持之力。竭烦恼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仿佛。宋真宗天禧元年。诏天下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亦宋之放生池也。明莲池大师立放生池于上方、长寿二处。其戒杀放生文流通天下。迄今三百余年以来。景仰高风。慈济物类之缁素通人。何可胜数?

  或曰:鳏寡孤独。贫穷患难。所在皆有。何不周济。而乃汲汲于不相关涉之异类。其缓急轻重不亦倒置乎哉?答曰:子未知如来教人戒杀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若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又况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

  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亦当随分随力以行周济。岂戒杀放生之人。绝不作此项功德乎?然鳏寡等虽深可矜悯。尚未至于死地。物则不行救赎。立见登鼎俎以充口腹矣。

  又曰:物类无尽。能放几何?答曰: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企其体贴放之之意。中心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则捕者便息。庶水陆空行一切物类。自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则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谓以天下而为池乎?纵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无量水陆生命。得免杀戮。况不止一人乎?

  又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断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圞、夫妻偕老之缘。正所以预行周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等苦。长享受寿富等乐。非所谓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审思之:戒杀放生。毕竟是汲汲为人。抑止汲汲为物。而缓急轻重倒置乎?

  南浔极乐寺外。向有放生池。以磡未全砌。遂致坍塌。兼复多年未浚。淤泥充满。每有善士就河放生。虽发善心。生难获益。其旦蒙放而暮复遭捕者。当居多半。若近大江。则固宜放之江中。小河则断非所宜。园林大师心有不忍。拟欲深浚其池。外筑围墙以为防护。俾放生有地。而盗捕无由。其意亦良厚矣。尚未开工。适普陀觉三大师至。一见即志道相契。旋以寺事付托。而己则放下万缘。专修净业焉。觉师缵承旧绪。即欲速成其事。但以工程浩大。独力难成。拟募阖镇善信共襄胜事。祈予作序。

  予常痛念近世杀劫之惨。欲挽无力。因彼之请。触动予怀。遂将吾人与物类之本具真心。及随业升沉。并杀生护生之现未果报。撮略言之。冀诸位檀越。同发善念、同捐净资。俾此举速得成功。庶物类悉皆得所。其功德利益无量无边。岂特现世万祸冰消。千祥云集。而未来世之衔恩报德者。正不知其几千万亿也!”

  疏文

佛教故事英文版

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六道轮回互为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或者互相杀食之事。举古圣先贤爱物放生之芳规。述佛教戒杀放生立放生池之历史。令人发起景仰高风。慈济物类之心。最

佛教故事找没死人家里的草

后指出戒杀放生的真正意义在于:“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企其体贴放之之意。中心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则捕者便息。庶水陆空行一切物类。自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则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谓以天下而为池乎?”这是戒杀吃素的庄严宣告。让水陆空行一切物类。自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则成不放之普放。以天下为放生池。多么宽广的胸怀!

  魏梅荪居士读了一遍又一遍。两个月下来。恍然不知肉味。十月。快到过六十岁生日了。亲朋好友免不了来祝贺。来的客人不是过去的上司同僚。就是商界的巨贾。大家吃肉。自己一个人吃素。恐怕面子上不好看。这样一想。魏居士干脆躲到镇江金山寺去过生日。回家之后。就彻底吃长素了。一篇疏文。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选择。魏梅荪居士今后的人生选择了戒杀吃素。念佛护生。慈善救济的人生。

  印光大师听到魏居士勇断肉食。在信中表示赞赏鼓励:“去冬。幼农来书言。阁下信心真切。光谓。明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尚未能断于肉食。所谓富贵学道难也。岂知不三四月。阁下即断肉食。幼农复函。道其所以。其精诚所感耶。其偶尔相符耶。学道之人。断习须具勇力。若因循推托。则长时相续。了无断时矣。阁下富贵习气既除。则净业之成。固易易矣。他年高登上品。忍证无生。长侍弥陀。亲随海众。当复分身散影。来此五浊恶世。度脱众生。皆由此勇力以基之也。何幸如之。”

  摘自:《印光法师的故事》作者:余池明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2/519497.html

以上是关于「放生功德」印祖故事:翰林信佛不吃素,大师劝读放生疏(43)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放生功德」印祖故事:翰林信佛不吃素,大师劝读放生疏(43);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31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