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卷上》5之渴见水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百喻经卷上》5之渴见水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喻经卷上》5之渴见水喻
译文:过去有一个人。愚痴无智慧。渴极了须要饮水。见炎热时远处野地里腾升的水气。以为是水。即便追寻而去。直逐至印度河边。既已到了河边。却定定地看着不饮。傍人说道:「你这么渴。望着水气而奔逐。如今到了水边。为何不饮呢?」愚人答道:「倘若可以饮尽的话。我便饮了。而今这水极多。完全不可饮尽。所以就不饮了。」众人当时听了这话。都哄然地嗤笑他。
这就好比那些外道。执着于事理的某一端。认为自己不能完全受持佛法的戒律。于是便索性一戒也不受持了。致使将来毫无得道的缘分。流转于生死苦海之中。不得出离。就如那个愚人见了水。却不饮。为当时人所笑。道理正是一致的。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
原典:渴见水喻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①。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ƒ。既至河所。封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④。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譬如外道。僻取于理⑤。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将来无得道分。流转生死。若彼愚人。见水不饮。为时所笑。亦复如是。
注释:
①热时焰: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折射的影像、幻景。在干旱温差大的地方易产生。
②逐走:加快脚步之奔走。
③辛头河:音译。印度河。
④君可饮尽:《大正藏》自注“君”为“若”。当以“若”字
⑤僻取其理:《大正藏》自注“其”为“于”字。二者皆可。
源流:《中阿
解说:佛经中多有受持一戒而得道的记载。世间众生于浩瀚之法海。取其一瓢而饮。受持而行。也可祛除生死烦恼。《法句譬喻经》卷二载:有位大商贾。名叫波利。与五百估客入海求宝。当时海神掬着一捧水问波利道:「海水多呢。还是这一掬水多?」他答道:「这一掬水为多。海水虽多。无益于应急时用。不能救那饥渴之人:这一掬水虽少。恰碰上渴者。便可持用与他。以救性命。」(可参见《大正藏》第四册第五八五页)。
辨析:在故事的结尾。愚人的行为已经与初衷发生了背离。前者即开端。问题在于“口渴找水”。后者即结果
摘自: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原文出处:
以上是关于《百喻经卷上》5之渴见水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百喻经卷上》5之渴见水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