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百喻经卷上》7之认人为兄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百喻经卷上》7之认人为兄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喻经卷上》7之认人为兄喻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容颜端正。具有种种智慧。又多钱财。世人没有不称赞叹美的。这时有一个愚人。见他这般情景。便说他是我哥哥。为什么这样称呼呢?因他有钱财。需要的话。即可以用。所以叫他为哥哥:而见到他还债。则说不是我哥哥。傍人说道:「你这愚人。为何需钱财的时候。称他为哥哥。待到他负债之际。又说不是哥哥呢?」愚人答道:「我因为想得到他的钱财。方认他为哥哥。其实不是我的哥哥。若是他负债了。就称不是我的哥哥。」人们听了这话。无不哈哈大笑。
这犹如那些外道。听到佛陀说法的善巧。就盗窃得来。用在自己的学说中。便当作是自身本来就有的。等到傍人要他实际修行这些学说了。便不肯修行。说道:「为了获得供养的缘故。取用了佛陀的语句来教化引导众生。实际都是虚幌子。怎么谈得上修行呢?」就好比方才那个愚人。为了得到钱财。说是我哥哥:待到他负债时。又说不是我哥哥。这些外道也是如此。
寓意:有人利用佛法作为他们的教法。却不是真心信奉。到旁人劝他应依所说的去做时。他们则不肯实行。还说:“为了名利。我们引用佛的语言。至于化导众生。就不用去做了。这有什么修行的?”这样的所为。如同“认人为兄”故事一样的可笑。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
原典:
《百喻经》7、认人为兄喻
昔有一人。
犹彼外道。闻佛善语。盗窃而用。以为已有。乃至傍人教使修行。不肯修行。而作是言:「为利养故。取彼佛语化导众生②。而无实事。云何修行?」犹向③愚人。为得财故。言是我兄;及其债时。复言非兄。此亦如是。
注释:
① 具足:具备、满足。如《金刚经》有:如来具足五眼。《法华经》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② 众生:主要指人类。也泛指世间一
③向:方才。
解说:义净在他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九中作了一条夹注。说印度到处都有提婆达多派的教徒。所具有的轨仪。也多与佛法相同。至于五道轮回。生天解脱之类的教理。所修习的三藏。也与佛法大致相同。(参见《大
辨析: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理论与实际也总是有距离的。但是我们却发现。善于引导人的高僧。对那些承认佛理之精深。但又不愿修行自持的人。采用了渐进式的引导。用愚人只认钱来对照。比喻只说不做的弊病。人们都认识到拜金主义的危害。但在生活中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金钱与人格、现实与理想关系的。还只是一少部分人。能自甘清贫和寂寞去追求人生理想。把理想变成不懈的努力、现实的行动并不容易。
摘自: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2/520250.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百喻经卷上》7之认人为兄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百喻经卷上》7之认人为兄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