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百喻经卷上》8、山羌偷官库衣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百喻经卷上》8、山羌偷官库衣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喻经卷上》8、山羌偷官库衣喻
译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居住在山林的人。偷了国王仓库的东西后逃到了远方。国王知道后。立即派人四处打探寻找。捕获了山民。把他带到国王面前。国王马上追问山民衣物的来源。山民回答:“这衣服是我祖父留给我的。”国王让他把衣服穿好。由于衣服确实不是他的。所以不知道怎样穿。应该穿戴在手上的。却套在了脚上。应当扎在腰上的。却围在了头上。国王见了。确定是贼无疑。召集大臣讨论这件事。并说:“如果是你祖父留给你的衣物。你应熟悉这些衣物的穿法。为什么上下颠倒。戴在手上的却穿在脚下?所以不会穿。在于你的衣服肯定是偷来的。而不是你原有的衣物。”
借这个故事作比喻:国王好比佛陀。国库的财产好比自然与认识的规律。愚蠢无知的山民。像其他各种思想派别。听到一些佛教的教义。就认为已经掌握了认识自然与现象的规律。自以为是。但并不能理解它的实质。就妄加断言。思维逻辑颠倒。不认识一切事物的真实形态、本性。以及真理的本质意义。这好像山民。得到国王的衣物。不懂怎么使用。上下颠倒地穿戴的道理一样。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
原典:
8、山羌偷官库衣喻
王遣著衣。实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著之。应在手者著于脚上。应在腰者返著头上。
王见贼已。集诸臣等。共详此事。而语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来所有衣者。应当解著。云何颠倒。用上为下?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旧物。”
借以为譬:王者如佛。宝藏如法。愚痴羌者犹如外道。窃听佛法。著己法③中。以为自有。然不解故。布置佛法。迷乱上下。不知法相④。如彼山羌。得王宝衣。不识次第⑤。颠倒而著。亦复如是。
注释:
①山羌:居住在山林之中。以猎、牧为生的人。
②推寻捕得:推寻。打探寻找;捕得。追捕到。
③法:佛教的重要理论范畴。原始佛教认为:法是贯穿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规律。一切物质世界的现象和人的精神、意识都是法的表现。宇宙间的一切现象既是瞬息万变的。又是统一的、互相联系的。人的认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自己精神的“反观内照”来认识法。从而得到真正的精神解脱。传说中佛陀在菩提树下的成正觉。即大彻大悟的智慧。就是认识了法。从而获得了彻底解脱的认识。但“法”这一理论范畴并非创自佛教。佛教借用了“法”这个范畴。并赋予了新的含义。使之成为支配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精神活动的普遍规律。佛典中所谓“法建世间”的含义充分表现了“法”的重要意义。
④法相:主要有六种含义。分别是指:各种法的特质;对事物的观念;诸法的差别与形态;现象存在的形态;事物存在的形态;现象界的事物。本文指一切事物的真实形态。诸法的本性。即真理的特质。参见《维摩经》、《法华玄义》。罗什译《小品般若》等。
⑤次第:等次、位次。本文指使用的方法。
解说:
各教各派的学说。相互之间有著吸纳、融合。自是不可免的。然而需以我为主。有条件地利用。否则便像机关木人一般。虽能有模有样地动作。而里面却没有自身的主意。
辨析:
这是一个聪明理智的国王和狡黠山民之间答对的传说故事。山羌(羌。我国南北朝时少数民族的族名。早在殷周时就杂居中原。原译文用此译法。我们理解为山民更加妥当。)他取国库之物。远逃而去。终被缉拿归案。国王逮住山民并未严加拷打。而是以智取人;山民并未绝望。而是极力狡辩。
摘自: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2/520485.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百喻经卷上》8、山羌偷官库衣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百喻经卷上》8、山羌偷官库衣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