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喻经卷上》21之妇女欲更求子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百喻经卷上》21之妇女欲更求子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喻经卷上》21之妇女欲更求子喻
译文:很久以前。有一位妇女。有一个儿子。她想再生一个儿子。她问别的妇女:“有谁能使我再生一个儿子?”有一位老年妇女对她说:“我能使你再生儿子。但必须祭祀天神。”她问老年妇女:“祭祀必须用什么东西?”老年妇女说
愚蠢的人也是这样。为了尚未产生的欢乐。自投火坑。做出各种损害身体的事情。只是为了将来生往美好的天界。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
原典:21、妇女欲更求子喻
往昔世时。有妇女人。始有一子。更欲求子。问余妇女:“谁有能使我重有子?”
有一老母语此妇言:“我能使尔求子可得。当须祀天① 。”问老母言:“祀须何物?”老母语言:“杀汝之子。取血祀天。必得多子。”时此妇女。便随彼语。欲杀其子。
傍有智人。嗤笑骂詈②:“愚痴无智。乃至如此!未生子者。竟可得不?而杀现子!”
愚人亦尔。为未生乐。自投火坑。种种害身。为得生天③ 。
注释:
① 祀天:祭祀天神。
② 骂詈(lì):詈。骂、责备。
③ 生天:天。指光明、自然、清静之地。生往光明自在的天界。
解说:
辨析:
在愿望和现实面前。要首先立足于现实;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不能代替现实。同样。要想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也必须首先拥有一个充实的现在。不能把握今天的人。也难以把握未来。本文也从侧面反映了印度佛教在产生时与其他教派的思想分歧。
印度在历史上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有的宗教提倡教徒通过苦行来拯救人的心灵和肉体。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却不这样看。他批判婆罗门教提倡的“苦行”。认为其实质是“为得财之方”。他接受了印度早期哲学中“一切皆苦”的人生观。并以如何解脱它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
佛教认为爱为苦之因。是心中苦恼的根本。因此否定爱。那些执意于子女、妻子爱恋的人。由于生、老、病。以及种种原因。最终会沉入悲痛的泥海。好似沉入泥坑的老象。舍去了爱。也就舍去了苦之因。
欲望也是人痛苦的源泉。各种贪欲都会由于不得或得到了又最终会失去而产生苦恼。也被否定。即要舍欲。
佛教选择了圣者出家的生活。不仅为了保护身体而食。还采用了“蜜蜂的生活方式”。好比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并未使花受苦
其追求转迷为悟、离苦得乐、慈悲救世的精神。这些认识中。不乏辩证思想。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2/52228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百喻经卷上》21之妇女欲更求子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百喻经卷上》21之妇女欲更求子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