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文化」《百喻经卷上》:35、宝箧镜喻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0-30 12:0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文化」《百喻经卷上》:35、宝箧镜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百喻经卷上》:35、宝箧镜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喻经卷上》:35、宝箧镜喻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贫穷困乏。欠了人家许多债。无钱可以偿还。就逃走避债去了。到了一处空旷的地方。遇见一只箱子。内中装满了珍宝。有一面明镜。放在珍宝上。用来盖覆这些东西。贫人见了。心中异常地高兴。即刻就打开来。见到镜中有个人。不胜惊讶。且害怕起来。拱手说道:「我以为是空箧。一无所有的。不知有您在这箧中。请不要生气。」

  世间的人也是这样。受著无量烦恼的穷迫困扰。又受著生死魔王债主的缠著。想要逃避生死。就进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种种功德。恰如遇见宝箧一般。受到对身体持真实之我的见解这面镜子的惑乱。错误地以为有真实的我。即刻就封闭起来。与善法无缘了。于是堕落。失掉了种种功德。心体寂静、止于一境的道法的品类。出离了烦恼的种种善法。历经三乘由菩提之道证得槃盘之果。所有这一切都失却了。像那愚人一样。弃离了宝箧。执著于真实之我的见解的人。也是这样。

  这故事比喻∶世上的人。常被很多烦恼所缠绕。成为贫穷苦恼没有福德者。又常为生死迁流的『魔王、债主』所逼迫著。因此欲求解脱生死的痛苦而修学佛法。他们作了种种的功德。这好像碰到了宝箱。可是又往往被『身见、我执』所惑乱。在无常无我中妄执有我。这『身见我执』譬如镜中的面像。他们误作真实。因此不能修成禅定道品等无漏功德的道果。这和已遇到宝箱而竟无所得是很相类似的。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

佛教故事跛脚和尚的故事

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

佛教故事珍惜生命

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35、宝箧镜喻

  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至空旷处。值箧。满中珍宝。有一明镜。著珍宝上。以盖覆之。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瞋也。”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无量烦恼之所穷困。而为生死、魔王、债主之所缠著。欲避生死。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诸功德。如值宝箧。为身见镜之所惑乱。妄见有我。即便封著。谓是真实。于是堕落。失诸功德。禅定道品、无漏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弃于宝箧。著我见者。亦复如是。

  注释:

  ①值箧:箧。小箱子。值。逢着。

  ②发之:打开。

  ③叉手:是古印度表示尊敬的礼节动作。又称金刚合掌。即合两掌交叉两手之指头。

  ④而为:明本为“为”字。

  源流:

  《杂譬喻经》(后汉佚名译)卷下:昔有长者子新迎(娶)妇。甚相爱敬。夫语妇言:「卿入厨中取蒲桃酒来共饮之。」妇往开瓮。自见身影在此瓮中。谓更有女人。大恚。还语夫言:「汝自有妇藏著瓮中。复迎我为?」夫自入厨视之。开瓮见己身影。逆恚其妇。谓藏男子。二人更相忿恚。各自呼为实。有一梵志与长者子素情亲厚。过与相见。夫妇闘(dòu)。问其所由。复往视之。亦见身影。恚恨长者:

  「自有亲厚藏瓮中。而阳(佯)共闘乎?」即便舍去。复有一比丘尼。长者所奉。闻其所诤如是。便往视瓮中。有比丘尼。亦恚舍去。须臾。有道人亦往视之。知为是影耳。喟然叹曰:「世人愚惑。以空为实也。」呼妇共入视之。道人曰:「吾当为汝出瓮中人。一取一大石。打坏瓮。酒尽。了无所有。二人意解。知定身影。各怀惭愧。(《大正藏》第四册第五O九页)

  《大智度论》卷八十九:如人闇(àn)中见似人物。谓是实人。而生畏怖:又如恶狗临井。自吠其影。水中无狗。但有其相。而生恶心。投井而死。(《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六九一页)

  《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菩萨云何观于众生」句下。僧肇撰《注维摩结经》卷六:「如一痴人行路。遇见遗匣。匣中有大镜。开匣视镜。自见其影。谓是匣主。稽首归谢。舍之而走。」(《大正藏》第三十八册第三八三页)

  《楞严经》卷四:室罗达城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大正藏》第十九册第一二一页)

  唐开元敦煌写本残卷《启颜录》:鄠县董子尚村。村人并痴。有老父遣子将钱向市买奴。语其子曰:「我闻长安人卖奴。多不使奴预知之。必藏奴于余处。私相平章(洽谈)。论其价值。如此者是好奴也。」其子至市。于镜行(háng)中踱行。人列镜于市。顾见其影。少而且壮。谓言(以为)市人欲卖好奴。而藏著镜中。因指麾(指点)镜曰:「此奴欲得几钱?」市人知其痴也。诳之曰:「奴值十千。」便付钱买镜。怀之而去。至家。老父迎门问曰:「买得奴何在?」曰:「在怀中。」父曰:「取看好不?」其父取镜照之。正见眉须皓白。面目黑皱。乃大瞋。欲打其子。曰:「岂有用十千钱。而贵买如此老奴?」举杖欲打其子。其子惧而告母。母乃抱一小女走至。语其夫曰:「我请自观之。」又大瞋曰:「痴老公。我儿止(只)用十千钱。买得子母两婢。仍自嫌贵?」老公欣然。释之余(把它放下之后)。于处(放的地方)尚不见奴。俱谓奴藏未肯出。

  时东邻有师婆。村中皆为出言甚中(中的。有效验)。老父往问之。师婆曰:「翁婆老人。鬼神不得食。钱财未聚集。故奴藏未出。可以吉日多办食求请之。」老父因大设酒食请师婆。师婆至。悬镜于门。而作歌舞。村中皆共观之。来窥镜者。皆云:「此家旺相。买得好奴也。」而悬镜不牢。镜落地分为两片。师婆取照。各见其影。乃大喜曰:「神明与福。令一奴而成两婢也。」因歌曰:「合家齐拍掌。神明大歆飨(享受祭品)。买奴合(合当)婢来。一个分成两。」

  同上本《启颜录》:隋初有同州人负麦饭(炒麦粉)入京粜(卖出)之。至渭水上。时冰正合。欲食麦饭。须得水和。乃穿冰作孔取水。而谓冰孔可就中和饭。倾饭于孔中。倾之总尽。随倾随散。其人但知叹惜。竟不知所以。良久。水清。照见其影。因叫曰:「偷我麦饭者只是此人。此贼犹不知足。故自仰面看我。」遂向水打之。水浊不见。因大瞋而去。云:「此贼始见在此。即向何处?」至岸。见有砂。将去便归。

  《不识镜》(出《笑林》):有民妻不识镜。夫市(买)之而归。妻取照之。惊告其母曰:「某郎又索一妇归也。」其母亦照。曰:「又领亲家母来也。」(《太平广记》卷二六二。第二O五一页。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六一年版)

  陈继儒《晚香堂小品》卷五(赠杨姬):少妇颜如花。妒心无乃竞。忽睹镜中人。扑碎粧台镜。

  解说:

  此则可与第六十三则(伎儿著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并读。

  倡导「有我」之说最力者。是婆罗门教。主张梵与我均为世界的原质。并且梵即我。我即梵。梵我合一。《唱徒集奥义书》六之八载乌德拉克对他的儿子施伟塔克图诏示梵的密义:其父曰:「置此盐于水中。明晨其来见我。」其子奉行。父谓之曰:「趣(去)取置于水中之盐。」子觅之不得。固已全化矣。父曰:「于水面尝之若何?」子曰:「盐。(咸)」父曰:「于中间尝之。若何?」子曰:「盐。」父曰

佛教真实灵异故事

:「于水底尝之。若何?」子曰:「盐。」父曰:「弃之。再来谒(拜见)我。」子行之。然盐仍在。父乃曰:「于此身中。汝亦不能觅见实质。但彼固亦存在。彼神秘之原体。世界以之为精魂。彼乃真实。彼乃自我。彼(大梵)乃汝(自我)。」(引自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第二十页。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八年版)

  而佛陀却以为世界上的种种现象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因而建立了诸法互为因果的缘起论。认为我只是四大(地、火、水、风)和合的假我。

谈因 佛教故事

没有永恒的自性。没有实在的我体。关于这点。《大智度论》卷十二有一则譬喻故事说得明白。现在将它今译如下:从见有一个人出门远行。独自宿在空舍之中。夜半时分。有鬼背著一个死人。过来放在他面前。后面另有一鬼追逐而来。怒目而骂:「这死人。是我的物品。你怎么转瞬之间背了就走。」先前的那鬼道:「是我的物品。我自然可以拿来。」后来的这鬼道:「这死人。其实是我背来的。」二鬼便各捉住一足一手来争。先前的那鬼就说:「这儿有人。可问他。」后来的这鬼随即问道:「这死人。到底是谁背来的?」这人暗想。这两个鬼力大无比。无论是实告抑或是说谎。都不能免于死。便说:「先前的鬼背来的。」后来的这鬼大怒。捉住这人的手。拔出。扔在地上。先前的那鬼取下死人的一只手臂。顺势一黏。便牢牢地生住了。如此这般。两臂两脚。头颅肋部。全身都改换了。于是二鬼滋滋有味地共同食下这人的身体。餍足地拭口而去。这人想道:「我父母所给的身体眼睁睁地看著二鬼食尽。如今我的身体全是别人的肉。这算是有身体呢。还是没有身体?」便走到佛塔前去请教各位比丘。详尽地诉说了上述事情。各位比丘说道:「开天辟地以来。就没有什么『我』。只是把地、水、火、风这四大种元素和合起来。姑且算作我身。譬如你本来的身。

佛教智慧故事南无普贤菩萨

与现在的毫无差别。」(参见《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一四八页)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2/524073.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百喻经卷上》:35、宝箧镜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百喻经卷上》:35、宝箧镜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154.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