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百喻经卷上》:37、杀群牛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百喻经卷上》:37、杀群牛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喻经卷上》:37、杀群牛喻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养著二百五十头牛。常驱逐它们至水草丰美的地方。让它们随时可吃。这时一只老虎吃掉了一头牛。牛主人便想:已经去掉了一头。破了我的整数。还要这牛作什么呢?就把牛驱赶至深坑
世上的愚人也是这样。受持如来二百五十条具足圆满的戒律。倘破了其中的一条。没有产生惭愧之情。去脱掉恶行的垢染。去真诚地忏悔。反而这样想:我已破了一戒。既已不具足完整了。还要受持下去吗?就把一切戒都破掉了。无一存留。就像那个愚人。把牛群全杀尽了。无一存留。
这故事比喻∶有人受持如来的『具足戒』----二百五十条戒。本来很好。后来偶然犯了戒。他不生惭愧心。不求忏悔还净。却反作这样想法∶『我已破了一戒。戒既然不具足了。何必再继续持它呢。』于是索性无所忌惮地把所有的戒都一概舍弃不持。这正如因死一牛而杀群牛一样的愚痴可怜!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37、杀群牛喻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头牛。常驱逐水草。随时喂食。时有一虎。啖①食一牛。尔时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②。用是牛为!”即便驱至深坑高岸。排著③坑底。尽皆杀之。
凡夫愚人。亦复如是。受持如来具足之戒④。若犯一戒。不生惭愧。清净忏悔。便作念言:“我已⑤破一戒。既⑥不具足。何用持为?”一切都破。无一在者。如彼愚人。尽杀群牛。无一在者。
注释:
①啖:吃。或给人吃。
②俱不全足:已不是整数。
③排著:排。推。排著。一个接着一个地推。
④具足之戒:即具足戒。又称具戒、进具戒、大戒。
⑤已:他本作“以”。
⑥既:他本作“归”。
源流:
《大庄严经论》卷六:如人耻白发。并剃其黑者。剃之未久间。白发寻还生。(《中华大藏经》第二十九册第六六O页)
《弘明集》卷六道恒法师<释駮
解说:
俗语所谓: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也是追求具足或全然毁坏的心理表现。
来源:1、《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2/524388.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百喻经卷上》:37、杀群牛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百喻经卷上》:37、杀群牛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