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故事:二比丘争辩佛禅 梨园少年妙语解纷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故事:二比丘争辩佛禅 梨园少年妙语解纷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故事:二比丘争辩佛禅 梨园少年妙语解纷争
编者按:明代莲池大师撰有《竹窗随笔》,既有很多论述,也有大量故事。这些故事篇幅往往不长,但却令人回味无穷。比如下面这则故事,涉及禅宗与净土宗,对于今日学佛之人来说,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于戏场中,或为君,或为臣,或为男,或为女。(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有两位僧人在途中相
参禅的僧人说:“本来就没有佛,有什么可以念?佛这个字,我都不爱好听。”
念佛的僧人则辩驳说:“《阿弥陀经》平分明说‘西
于是,一个坚称有佛,一个断言无佛,两人各施辩才,争辩不休,却都无法说服对方。
这时刻刚好有一位少年经由,他听到两位僧人的辨论,忍不住插嘴说:“两位师父,你们所说的话,都似乎‘徐六
两位僧人听少年这么说,都呵斥
少年却辩驳说:“我确实是凡夫俗子,然则以我这凡夫俗子作比喻,若干也可以知道什么是佛法。我是一名梨园后辈,在戏场上,我有时会扮演君王,有时扮演臣民,有时扮演汉子,有时扮演女子,有时扮演善人,有时扮演恶徒。至于我在戏场上扮演的君王、臣民、汉子、女子、善人、恶徒,若以为有,而实际上却无这些人物(都是由我一人扮演);若以为无,在戏场上却又实在是有这些角色。在这里面,‘有’是由‘无’而有,‘无’是由‘有’而无,有和无两者都不是真实,而我自己则依然照样我本身,并不因扮演各类不合角色而改变。懂得真我恒常存在,还用得着去争辩吗?”
两位僧人听到少年这一番话,全都无言以对,这才不再争辩。
附录:《竹窗随笔》原文
二僧遇诸途,一参禅,一念佛。参禅者谓:“本来无佛,无可念者,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念佛者谓:“西方有佛,号阿弥陀。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执有执无,争辩不已。有少年过而听焉,曰:“两君所言,皆徐六担板耳。”二僧叱曰:“尔俗士也,安知佛法?”少年曰:“吾诚俗士,然以俗士为喻而知佛法也。吾,梨园子也。于戏场中,或为君,或为臣,或为男,或为女,或为善人,或为恶人。而求其所谓君臣男女善恶者,以为有则实无,以为无则实有,盖有是即无而有,无是即有而无,有无俱非真,而我则湛然常住也。知我常住,何以争为?”二僧无对。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13729.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故事:二比丘争辩佛禅 梨园少年妙语解纷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故事:二比丘争辩佛禅 梨园少年妙语解纷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0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