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喻经卷下》:61、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百喻经卷下》:61、梵天弟子造物因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喻经卷下》:61、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译文:
婆罗门教的徒众都说:「大梵天王是世间之父。能造万物。是造万物的主人。」有一位弟子说:「我也能造万物。」其实是愚痴。却自以为有智慧。对梵天说:「我想造万物。」梵天王答道:「不要生这个念头。你不能造的。」他不听梵天王的话。就动手造物了。梵天王见
从这可以知晓事物都是四大元素因缘和合。各自借着本身的业力。从而创造出来的。不是梵天王能造的。诸佛说佛道的意义。不执着于两个边见。也就是不执着于常见。也不执着于断见。就像八正道那样说佛道的意义。诸外道见了这等断或常的事隋。便产生了执着之情。用这来欺诳世间。造作出具有规范意义的形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61、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婆罗门众皆言:“大梵天王是世间父。能造万物。造万物主者。”有弟子言:“我亦能造万物。”实是愚痴。自谓有智。语梵天言:“我欲造万物。”梵天王语言:“莫作此意。汝不能造。”不用天语。便欲造物。梵天见其弟子所造之物。即语之言:“汝作头太大。作项极小;作手太大。作臂极小;作脚极小。作踵极大;如似毗舍阇鬼。”以此义当知各各自业所造。非梵天能造。
诸佛说法。不著二边。亦不著断。亦不著常。如似八正道说法。诸外道见是断常事已。便生执著。欺诳世间。作法形像。所说实是非法。
注释
①大梵天王:梵文Brahman。系印度神话的创世大神。名尸弃。为娑婆世界之主。
②常:过去之我。也就是现在之我。相续不断。便是常。若是以为我是今世才生的。并不借着过
③八正道:㈠正见。见苦集灭道这四谛之理;㈡正思惟。经思惟
解说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因和果的关系是印度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常见也就是因中有果。断见则是因中无果。持因中有果的是数论派。梁陈之际真谛译的《金七十论》是这一派的要典。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根本因。而解脱则是要使精神脱离物质而独立。认识那根本因。此书所引的《路歌夜多论》(即顺世论Lakayata)中的诗:「鹅能生白色。鹦鹉生绿色。孔雀生杂色。我亦从此生。」则显示了因中无果的断见。「我」是指人的精神、灵魂。它也是像鹅之白、鹦鹉之绿那样自然而然产生的。也就是说。是依赖于物质而产生的。这样。精神、灵魂便不是独立存在的。也没有创造世界的梵天。这种以为我及世间万物并不借着过去的因、而是自然产生的观念。可以拿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i)的无因论作代表。《大毘婆沙论》卷一九九引述道:「现见孔雀鸾凤鸡等。山石草木花果刺等。色形差别。皆不由因。自然而有。彼作是说:谁铦
而佛教则离弃了这两个极端的观念。认为一切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各自有因又互相为缘。不常、不断。如火焰相续。后火不是前火(不是同一物)。但无前火则也无后火(有着相续性)。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3/527671.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百喻经卷下》:61、梵天弟子造物因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百喻经卷下》:61、梵天弟子造物因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