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关于唯识的业果缘起论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关于唯识的业果缘起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关于唯识的业果缘起论
关于唯识的业果缘起论
佛教最注重业果缘起之说。因业果缘起是佛教哲学最中心的基本理论。所谓“缘起”。就是众缘生法。缘。即是现代所说的条件;法。即普通所说的事物。宇宙间每一事物皆能为条件产生它事物而为因。故《瑜伽论》说:“因义是缘起义”;任何一种事物又皆由许多条件产生而为果。故《瑜伽论》说:“果义是缘生义”。由于事物皆能为缘。又皆由缘生。所以一切事物既都是因。又都是果。《成唯识论》云:“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前因。对说现果;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由此说明因果规律的真实性。而不是说没有因。没有果。因果即随众缘生法这一自然法则而建立。当然整个人生、整个宇宙无时无处不在因果网络之中。如此说明因果的普遍性。
任何一法。自然会有一定的作用。有作用就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所及便是果。能发生影响的便是因。业是一法。当然自会有一定的作用。而发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所及便是业因所产生的果。譬如以火为因。必然会有光和热的果。以水为因。自会有流和湿的果。同样有业为因。自会发生一定影响。而产生一定的果报。这是自然的、不随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果规律。所以《瑜伽论》谓业“未作不得。已作不失。”这种业的因果规律好象一张大而无比的网。纵横交错。贯穿于整个宇宙。包罗万有。总括一切。但是业之感果情况不一。有直接感果或间接感果;同时也有现时得果。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果。无论怎样。造了业就一定会感果。这是丝毫不爽。因之。凡学佛者。对于业报因果以及缘起的理论非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不可。
一、业的形成
什么是业。业即是行动。或即活动。作事。作业。俗语云“事业”都含着行动的意思。业的字义。梵语曰
二、业的种类
业的种类很多。这里大概分为二种:一有漏业。二无漏业。又各有共业和不共业。有漏业即是三界以内人世间的行为。是能招感分段生死的业;无漏业与此相反。是出世业。有漏业有多种。大略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又可分为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从受果时间上说。有现受业、顺后受业、顺不定受业。若广分之。善业中有十善业。恶业中有十不善业。谓一杀业。就是杀害有生命、有情识的动物;二盗业。就是偷盗的行为。于不是自己的财物等。不语而取。或武力强取;三邪淫业。就是乱人妻女等淫荡行为;四妄语业。不知说知。知说不知。欺诳他人。自获利益;五两舌业。就是播弄是非。离间他人。说两面语;六恶口业。就是骂人的恶言粗语。及不近人情的言话;七绮语业。就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八欲贪业。这是意识上贪求的活动;九嗔
三、由业感果
人的行为动作可以养成一
由此业习气。定感后异熟果。因为有漏业是刹那生灭。才生即灭的。故不能感当前的异熟果。此要经过一个时期之后。把业力熏成种子。将来遇缘时才能生果。如《成唯识论》云:“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感异熟果。此显胜增上缘。”此说明业种子保持在第八识中。展转不失。而成为将来感果的殊胜增上缘。二取习气是感异熟果的亲因缘。《成唯识论》云:“引未来世异熟果心。及彼相应。是亲因缘。”二取种子所感生的是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这就是人类生命的自类因果性。也即是人类生命的因果律。又《成唯识论》云:“二取种子。受果无穷。业习气
四、轮回缘起
现业熏种。业种藏于本识中。通过较长时期变异成熟。感来生报。名异熟果。所以人们现生所受。是前生业因所感之果;现生所作。是感来生果报之因。一切有情在长期生死流转过程中。作作受受。受受作作。前异熟尽。后异熟生。业报因果。展转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循环无端地相续着。同时现生是作受的焦点。是业报因果交替的枢纽。若能在现生中顺受前果。慎作后因。即能掌握自己命运。而趋吉避凶。离苦得乐。如此为了阐明轮回缘起的道理。可以佛法所立的十二缘起说明。
十二缘起。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生死轮回由此而建立。此中“缘”。是此物为条件引起它物义。无明至老死十二法。皆是次第前者引起后者。而形成一条必然性的业报因果规律。故名“十二缘起”。无明。是愚痴。即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和业报因果的道理。妄执实我实法。由于认识上的迷蒙。自会引起倒行妄作。是谓“无明缘行”。行即是业。业熏本识。形成业种。在本识中通过较长的时间。变异成熟。受其影响。使本识及其所藏心、心所、色等诸种发生深刻变化。一致成为变生异熟果的原材料。本识也就成了异熟果的体现者。而名异熟识。是谓“行缘识”。异熟识中所有心、心所、色种。既随业力变为生起异熟果的原料。自会随缘现行。成为色(物质)、受、想、行、识(精神)的五蕴。五蕴中受、想、行、识即是“名色”中的名。色蕴即是“名色”中的色。这就是“识缘名色”。有了色、受、想、行、识的名色。异熟识自会依之内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聚积的根身为正报。所以说“名色缘六入”。异熟识依名色内变眼等六根为正报时。同时自必依名色法种外变色等六尘为境。及根身所依的器界依报。同时也必生起依眼根缘色境的眼识。乃至依意根生起缘法境的意识。根、境、识三和合接触。即是“六入缘触”。六根与六尘接触。自会于违逆境生起痛苦的感受。于随顺境生起欢乐的感受。于不顺不违境生起不苦不乐的舍受。是谓“触缘受”。于现实生活境中既能引生苦、乐、舍的实在感受。自会于内身外器执以为实。而贪爱不舍。于中求生取乐。是谓“受缘爱”。于现实生活诸境。通过亲身感受。自必迷惑。于内身外器依名取相。执为种种实法;既执一切亲受境界为实法。自必于内身依名取相。执为实我。依身及所缘诸境。执为我所。是谓“爱缘取”。又既执实我实法。自会生贪?痴等烦恼。有了贪?痴三毒的烦恼。自必顺之而造恶性的身、口、意三业;即或有时为我求福。强造一些善业。这都是在我法二执的指导下进行的。是有漏善。有了有漏的善恶业。便会熏习本识。而成为感来生异熟果的业因。是谓“取缘有”。有者有生起来世果报之因。既具有感来生果报的业因。自必有随业变异的异熟识。而有来生的生命体出现。是谓“有缘生”。既有生命体的根身。自必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不断摧残而衰老。而死亡。是谓“生缘老死”。此十二缘起。明显地揭示出业报因果贯通三世。“无明缘行”、“行缘识”。是过去世所作感现在世异熟果的业因;“识缘名色”乃至“触缘受”。是现在世领受前业所感的异熟果。“受缘爱”乃至“取缘有”。是现在世一面受前业果。一面又造新业熏习成种。为感未来世异熟果的业因。“有缘生”、“生缘老死”。是现在业所感未来世的异熟果。但是这种贯通三世的业报因果。不是孤立的片段过程。而是贯通三世的业报形式。展转往复。无穷无尽地演进着。同时此缘起也说明了现世是业果新旧交替的枢纽。若抓住现生这一关键时机。一面不怨天尤人地领受前果。一面积极地采取止恶向善、自利利他的动机和手段来进行身口意的造作。就必能自心作主。掌握自己的命运。实践理想。而获得现果和美好的未来果。因此。业报因果的实相。虽是业力感果有定。而由自心所造。可以自主。绝不是前业决定一切、不可改转的“宿命论”。
五、总结
总之。以上简略地阐述了业果缘起的理论。并且说明了宇宙人生以及万有现象的诸法都是缘起而有的。此缘起的理论着重说明了“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一因果规律。《成唯识论述记》云:“如是业果。前中后际。生死轮回。不待外缘。既由内识。净法相续。应知亦然。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有无漏种。由转识等。数数熏发。渐渐增胜。乃至究竟。”是故。我们通过对缘起理论的正确认识。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建立。是要以大乘唯识学所说的造什么业、得什么果。业由自心作、果由自心变。如此而自由自在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努力止恶行善。转染成净。实现圆满的人生。
原文出处:https://www.zhongfox.com/fo/detail_3860.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关于唯识的业果缘起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关于唯识的业果缘起论;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0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