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动强盗的大孝子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读书」感动强盗的大孝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感动强盗的大孝子

「读书」感动强盗的大孝子
在汉朝。有个读书人叫蔡顺。他母亲喜欢吃桑椹。有一天。蔡顺出外去采桑椹。他拿了两个篮子。一个装黑色或紫色的。另外一个装比较红色的。为什么要分成两个篮子?因为比较熟的桑椹是黑色、紫色的。还不是很熟的是红色。蔡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强盗。 强盗们也很纳闷。把他抓起来。就问他:‘你为什么采桑椹要分两边?’他说:‘因为熟的比较甜。是留给我母亲吃的;这边不太熟的。是留给自己吃的。’ 强盗们听了很受感动。就把他放了。强盗都是杀人不眨眼的
佛教的数字故事
。为何会把他放了?因为蔡顺的孝心唤醒了他们的孝心。所以。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有好的德行。再恶的人也会被感化。我们面对恶人的时候。要不要去责骂他?不需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做好。来影响他。影响社会。 强盗们因为很感动。就把一些米和
大乘佛教的真实故事
一些东西送给蔡顺。让他拿这些东西奉养母亲。然而。蔡顺并没有拿。假如他拿回去才放到家
佛教的前世故事
里。突然官府里的官员来了。进门一看:张三家的米为什么在你家?李四家的菜为什么在你家?此是人赃俱获。百口莫辩。所以。要拿任何人的东西。一定要先思考物品的来路是否清楚!孔夫子说‘君子有九思’。就是君子有九个方面要时时观照。时时反思。这九思当中就提到‘见得思义’。我们要获得任何一样东西。首先就要考虑
叶曼讲佛教的故事19
到它的来路是否符合道义。假如与道义相违背。就绝对不能动用。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们跟
佛教公孙仁厚的故事
孩子们每讲一个故事。其中都蕴含着很多道理。这个故事蕴含的第一个道理。是‘亲所好。力为具’。第二个道理。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应该用德行去感化。第三个道理。是‘见得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我们在跟学生讲故事时。假如不把这些道理开显。学生留下的印象。只是觉得听了一个故事。假如只是单纯讲道理。没有讲故事。一般人听久了道理很可能会昏沈。所以。理与事要融合在一起。要理事圆融来讲故事。如此。学生就会很容易吸收其中蕴含的道理。
原文出处:https://www.zhongfox.com/fo/detail_10421.html
以上是关于「读书」感动强盗的大孝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读书」感动强盗的大孝子;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40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