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百喻经新白话版4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百喻经」百喻经新白话版4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百喻经新白话版4
49.小儿争分别毛喻
譬如昔日有二个小儿。到河里游戏。在水底捡到一把毛。
一小儿说:“这是仙须。”
一小儿说:“这是熊毛。”
当时河边有一仙人。二小儿争论不休。就到仙人那里。决断疑惑。
而那仙人随即取米以及胡麻子。在口中含嚼后。吐到掌中。对小儿说:“我掌中的。像孔雀屎。”
而这仙人不回答别人的提问。人们都知道。
世间愚人。也是如此。说法的时候。都是戏论。不回答正理。如那仙人不回答提问。被一切人嘲笑。浮漫虚说。也是如此。
50.医治脊偻喻
譬如有人。患了佝偻病。请医生治疗。
医生用酥涂病人身。给病人上下夹板。用力痛压。病人不觉双目一时迸出。
世间的愚人。也是如此。因为修福。谋生经商。作各种非法的事。事情虽然成功。但是得不偿失。来生后世。落入地狱。就是比喻双目迸出。
51.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譬如五人共买一婢女。其中一人对这婢女说:“给我洗衣服。”
接着有一人又要她洗衣服。
婢女对后来的说:“先给他洗再给你洗。”
后来的生气说:“我们和先来的共同买的你。为什么只先给他洗?”就鞭打十下。
这样五人各打十下。
五阴也是如此。烦恼因缘合成这个身。而这五阴。常用生、老、病、死、无量的苦恼鞭打众生。
52.伎儿作乐喻
譬如艺人。在国王面前表演。国王答应赏一千钱。后来再向国王要。国王不愿给了。
国王对艺人说:“你先前的表演。让我空欢喜罢了;我给你钱。也是让你空欢喜罢了。”
世间的果报。也是如此。人间天上。虽然享受一点乐。也没有真实。无常败坏。不能久住。如那空欢喜一样。
53.师患脚付二弟子喻
譬如一法师。有二个弟子。那法师患有脚病。要二个弟子。各自托住一脚。随时按摩。
那二个弟子。常常相互嫉恨。
甲弟子走开。乙弟子就把甲负责按摩的脚
甲弟子回来后。很气忿这事。抓起乙弟子负责按摩的脚。也同样打断。
佛法学徒。也是如此。方等经的学者。排斥小乘;小乘学者。又排斥方等经。所以使佛的法典二条路都亡掉了。
54.蛇头尾共争在前喻
譬如有蛇。尾巴对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
头对尾巴说:“我本来总在前面。为什么突然要变?”
头还是走在前面。那尾巴就缠住树。不让走。
头只好让尾巴走在前面。结果堕落到火坑里。烧烂
师徒弟子。也是如此。说师父很老了。总是在前;我还年少。应当作为首领。但是这样的年少。不熟悉戒律。多有违犯。因此相互牵引。落入地狱。
55.愿为王剃须喻
昔日有国王。他有一亲信。在军阵中。舍命救国王。使国王能保全。国王大欢喜。要满足他的愿望。就问他:“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说出来。”
亲信就回答:“国王剃胡须时。希望让我剃。”
国王说:“这事如果你愿意。就满足你的愿望。”
这样的愚人。世人笑话他。半个国家的治理。大臣大官。都可以得到。却求低贱的事做。愚人也是如此。
诸佛在无量劫难行苦行。终于成佛。如果能遇到佛。以及遗留的法。人身难得。譬如盲龟正好碰到浮木孔。这二个难遇。现今已经遇到。但他心意低劣。奉持一点戒。就以为够了。不求涅槃胜妙法啊。
无心进取。去做邪事。就满足了。
56.索无物喻
昔日有二人。一起行走。见有一人推胡麻车在险路中不能前进。这时车主对那二人说:“请帮我推车出这险路。”
二人问:“帮你推车给我们什么回报?”
车主说:“没有东西给你们。”
这二人就帮助推车。到了平地。对车主说:“给我回报吧。”
回答:“没有东西。”
二人又说:“给我们‘没有东西’。”
车主还是说没有。
二人之中。其中一人。这时含笑说:“他不肯给。怎么办?”
另一人说:“他说‘没有东西’。必定有‘没有东西’。”
另一人忽然醒悟说:“‘没有东西’这句话。是几个字共合。就是假名。”
世俗凡夫执著“没有东西”。结果生到无所有处。另一人说的“没有东西”。就是无相、无愿、无作。
57.蹋长者口喻
昔日有大富长者。他身边的人。想讨好他。对他都很恭敬。
长者吐口水时。左右侍候的人。就用脚去踩蹋抹掉。
有一愚人。来不及踩到。就这样想:“如果吐到地上。别人先踩了。那再要吐时。我就先踩。”
于是长者正要咳吐时。这愚人就抬脚去踩长者的口。结果长者的嘴破了牙也掉了。
长者问愚人:“你为什么。踩我的口?”
愚人回答:“如果长者的口水出口落地。左右巴结的人已经踩了;我虽然想踩。总是来不及。所以呢。口水要出口。抬脚先踩。希望你满意。”
一切事物须要时机。时机没到。强求做功。反而招来苦恼。因为这个道理。世人应当知道掌握时机。
58.二子分财喻
昔日摩罗国有一刹帝利。得病极重。知道一定会死。告诉二个儿子说:“我死以后。好好分财物。”
二个儿子听从教导。父亲死后。就把财物分作二分。但兄说弟分的不公平。
这时有一老愚人说:“我教你们分东西。能分得平等。现在把所有东西。破成两半。怎么破呢?就是把衣裳从中间
这样分东西。人们都嘲笑。就如那外道。偏修分别论。
论门本来有四种:有“决定答论门”。譬如人一切都有死。这是决定答论门。有死必有生。这应分别答。爱尽的没有生。有爱必有生。这叫“分别答论门”。有人问“人是最胜的吗”。应当反问“你问三恶道呢。还是问天人道”。如果问三恶道。人确实是最胜;如果问天人道。人必定不如。这样的义理。名叫“反问答论门“。如果问十四难。问世界以及众生有边、无边。有终始、无终始。这样的义理。名叫“置答论门”。
那外道愚痴。自以为有智慧。分破四种论。变成一分别论。就如愚人分钱物。破钱为两半。
59.观
譬如二人到陶器师傅那里。观看他蹋轮作瓦瓶。没有厌倦。
一人离去。到了大法会。得到极美的食物。又获得珍宝。
另一人观看作瓦瓶。就这样想:“等我看完再去。”渐渐天晚。直到日落。观看不够。却失了衣食。
愚人也是如此。修理家务。不觉有什么不妥。
今日营此事。明日造彼业。诸佛大龙出。雷音遍世间。法雨无障碍。缘事故不闻。不知死卒至。失此诸佛会。不得法珍宝。常处恶道穷。背弃于正法。彼观缘事瓶。终常无竟已。是故失法利。永无解脱时。
60.见水底金影喻
昔日有痴人。到了大水池。见到水底的影子。有真金像。呼喊“有金”。就跳入水中。挖泥寻找。但疲惫极了也没找到。再出水来坐下休息。很快水清。又现出金色。痴人又跳入水里。再挖泥寻找。还是找不到。
他父亲因为寻找儿子。追到这里见到儿子。就问儿子:“你在干什么。这样疲困?”
儿子对父亲说:“水底有真金。我当时投入水中。要挖泥取金。但疲惫极了也没找到。”
父亲看见水底真金的影子。因而知道这金在树上。所以知道
痴人听了父亲的话。上树找到了。
凡夫愚痴的人。没有智慧也是如此。在无我的五阴中。横生有我的想法。如那见金的影子。勤苦寻找。却徒劳得不到。
61.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婆罗门众都说:“大梵天王是世间的父亲。能创造万物。是创造万物的主人。”
有弟子说:“我也能造万物。”实在是愚痴。自以为有智。对梵天说:“我想造万物。”
梵天王说:“不要这样想。你不能造。”
弟子不听梵天的话。便想造物。
梵天见那弟子造出的东西。就对他说:“你作的头太大。脖子太细;手太大。胳膊太细;脚太小。脚后跟太大;就像怪鬼一样。”
因为这个道理就知道人是各自的业力造成的。不是梵天能造的。
诸佛说法。不执著二边。也不执著断。也不执著常。就像八正道说法。那些外道见了断和常的事后。就生起执著。欺诳世间。模仿形像。他们说的其实是不如法的。
62.病人食雉肉喻
昔日有一人。病情危重。良医诊断说:“须要常吃一种鸡肉。才能病好。”
而这个病人。买了一只鸡。吃完已后。就不再吃了。
后来医生。见他就问:“你的病好没好?”
病人回答:“先前医生教我常吃鸡肉。现今吃完一只鸡。就不敢吃了。”
医生又问:“那先前的鸡吃完。为什么不再吃?你现今为什么只吃一只鸡。就希望病好?”
一切外道。也是如此。听佛、菩萨无上良医说法。开解心识。外道等执着常见。便以为过去、未来、现在只是一识。没有变迁。犹如吃一只鸡。所以不能治疗那愚惑烦恼的病。大智诸佛教导那外道除去常见:一切诸法念念在生灭。哪有一识常恒不变?如那世间医生。教人吃鸡。就能病好。佛也如此。教导众生。使众生能开解诸法是坏故不常、续故不断。就能除去常见的病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4/541157.html
以上是关于「百喻经」百喻经新白话版4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百喻经」百喻经新白话版4;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3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