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舒净土文」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5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龙舒净土文」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5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5
净土圣贤录续编卷二
往生王臣第三
清张师诚
张师诚。字心友。号兰渚。是湖州归安人。父亲梦见日轮照窗。醒来生下师诚。母亲早亡。张因孝顺父亲闻名。少年考上科举。历任大官。任江苏巡抚时。见苏城的杀业太多。屡次出示劝戒。遇有放生河等处。就严禁捕鱼。官署中不宴客。不杀生。后来吃长素信佛。安心在净土。自己号称一西居士。选择前代贤人的净土论说。编辑成《径中径又径》一书。后面附净土歌咏。其中自己作了数十首。最为警切。现今记录他的八首。一是“佛缘幸遇识鸿名。火急西归此一生。不向此生拌力去。胞胎再入堕无明”。二是“才提佛号众魔侵。降伏云何到一心。口耳相闻心应手。牟尼历历字推寻”。三是“全抛名利与悲欢。切己无如此一端。斫断爱绳凭慧剑。云栖七笔万回看”。四是“船乘大愿度尘寰。自利利他念一般。先借枝栖莲界稳。羽毛丰满任飞还”。五是“执持无间矢初衷。尤在临时一念融。堪惜坡公公据在。未能著力弃前功”。(自注。苏东坡常把弥陀像随身带着。说是往生西方的公据。似乎有志净土。但在病重时。却说:“西方不是没有。然而这里著力不得。”钱世雄说:“既然先生平时有实践。这时更须著力。”苏说:“著力就不行。”说完逝去了。这苏东坡临终时。竟然没有著力。不能往生。实在可叹息。)六是“最怕临终神识迷。舌根坚硬气难提。若非平日心专一。那得资粮助往西”。七是“唯心自性理难明。水火镜观取譬精。念到一心心佛合。临时自有佛来迎”。(自注。《般舟三昧经》。有水火镜的比喻。说是因为镜有水火的性。比喻众生本有佛性的力啊。须要借助日月的光来照。比喻弥陀慈光摄取的力啊。因为珠艾能引水火。比喻信心念佛的力啊。所以知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是空洞的。果然能够专注净修。念到一心不乱。那么这心这性。恢复本初。与佛融成一片。临命终时。自然能够见佛。)八是“稍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时被此牵。欲出娑婆除必尽。次公名论许重诠”。(自注。宋朝的杨次公曾经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那极乐世界的往生。一定是因为念的专一。实在是至论。而要出离娑婆世界。假设有一爱没有除去。就恐怕很难出离世网。不只是爱重的才是啊。应当说“爱不除不出娑婆”。似乎更精到。)道光八年。张六十多岁。告假回乡。在清静斗室里。一心念佛。过了一年死了。临终时。念诵《弥陀经》完了。才提起佛号。念到第五声。平静往生了。(《张兰渚年谱》。《径中径又径》。汪石心述。)
清章攀桂
章攀桂。不清楚他的出身。乾隆年间。做官在外。专信净业。自己号称宝严居士。与投子寺的沙门世惺。编辑《莲宗集要》一书。自己作序说:“《净名经》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是唯心净土的旨意啊。乐邦与苦域。金宝与泥沙。垢净都是心生。粗妙境就现前。这个道理唯有禅净双修的人。可以默契。初机浅学的。哪里找得到门呢?永明大师的‘四料拣’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而云栖大师说:‘持名一法。彻上彻下。大小兼收。’所以修净土的。应当把持名念佛作为正课。把修一切善法作为助因。正助既然分淸了。而后修行的路。明明白白不会迷惑了。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把信愿行。判为一经的资粮。而把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作为宗
议论说:向来记载官员往生的。不下数十人。但都是古人记录传下来的。而近代往生的没有听说。我广采博访。寥寥无几仅有二人了。因为过去世什么因就蒙昧到这样了啊?呜呼!豪贵学道。自古就难。何况现在正当像法时代。不更是如此吗?现在这二人。一是自尊贵中。而不贪恋世间荣华。一是经历波折。而不废止定课。有志净业的人。应当以二人为榜样。所谓公务虽忙暂时放下。天天十念不应当亏欠。不觉他们的话很有深意吗?
往生居士第四之一
清黄武城
黄武城。是泰州姜堰人。世代读书人家。遇到法宗和尚。被劝导念佛。康熙十年。黄有微病。就沐浴更衣。请法宗来。排除临终四关(四
清吴如庵
吴如庵。是徽州人。住在常州宜兴县。生平信向佛乘。参拜璞中和尚。于是修净业。康熙十二年夏天。示现微病。把佛珠分给子女。教他们修持。他的亲家俞有光前往问候。与吴谈到念佛法门。吴说:“念佛的方法。须要闲也念。忙也念。行坐也念。梦中也念。甚至鬼哭神号没有不念的。才是真念佛的人。要得到这个真念。只在一信字。你要紧信。你要紧信。”接着说偈语
清俞有光
俞有光。是新安人。幼年住在宜兴。与吴如庵同修净业。每天持念佛号五千。《金刚经》三卷。发愿往生净土。后来见如庵往生西方了。自己更加精进。书写“念佛紧要”四字在床边。用来警策自己。康熙二十三年。三月三日。告别所有亲友。作偈语说:“西方净土是吾家。一句弥陀度岁华。清磬数声明月上。此身稳坐白莲华。”初八日。示现微病。对家人说:“我走了。你们千万不要啼哭。应当念佛相送。”十二日。安静闭上眼睛。这时眷属围绕。忽然睁
清苏起凤(吴敬山)
苏起凤。字岐山。是昆山人。幼年有志禅宗佛乘。到处参访善知识。有所领悟。一生戒杀。虫蚁都不伤害。晚年专修净土。在四威仪(行住坐卧)中。没有间断过。康熙三十八年。苏已八十岁。当时正值严寒。捂着被子而坐。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午。对他孙子甸方说:“净土的缘成熟了。三天前。就见佛来了。我不想明说罢了。今夜子时。我就走了。”一更
清恽又騑
恽又騑。是常州人。一直念诵《金刚经》。大儿子嗣曾。三儿子皋闻。都修净业。有一年春天。恽生病了。二个儿子呈献莲藏一部。恽很欢喜。二个儿子说:“大人既然信净业。为什么不从此修持?”恽就在佛诞日吃素。每天持念佛号上万声。到五月二十六日。儿子们进献药剂。恽不要服用。说:“药只医不死的病。”接着举起念珠说:“佛只度有缘的人。”这时全家人忽然闻到莲华香。儿子们惊异。请问:“大人现在感觉怎么样?”恽回答:“月白风清。香烟满路。”遂后面向西方端坐就往生了。事情发生在康熙三十九年。(《莲藏》)
评说:修净业的。不在时间的长久。而在信的深厚。恽又騑发心。才一个月罢了。一念坚定勇猛。迅疾证到菩提。犹豫不决的。这确实可以作为借鉴啊。
清王贞生
王贞生。是昆山人。父亲彦敷。是昆庠的善友。崇奉三宝。而王贞生多习气。不很信奉。有一天得病。见有高大黑鬼。说是前世怨仇。王吓坏了。于是勇猛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念佛稍有松懈。鬼就现形。从此求生西方更加恳切。念佛更加锐利。念了很多天。鬼不再出现。临终时。气力都衰竭了。声音渐低。隐隐向西去了。(《西归直指》)
评说:临终善友。最难遇到。王贞生见到的恶鬼。表面是怨仇。实际是善友啊。而且王贞生既然能往生。恶鬼必然能度脱。一举两得。不可说不幸啊。
清蔡鹏九
蔡鹏九。字资万。是苏州西洞庭山人。世代经商。蔡却喜好佛道的书籍。与高人隐士交往。后来遇到唯然和尚。劝他修净业。蔡才开始念诵佛经。举办放生会。接着持长斋。自己号称虚白居士。后来生病。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八日。在家去世。前一晚上。洗浴好了。天快亮时。召集家人告别。说:“世间的眷属。果报尽了就离别。要图久长的。应当结法缘。你们努力吧。”众人哭。蔡说:“不要哭。为我齐声唱念阿弥陀佛。”又对他儿子说:“我吃素食。有一年。丧事中的祭祀、宴客。不要用肉。你如果想念我。须要常断杀。能断杀的。就是孝子。努力吧。”遂后脸转向西方往生了。直到将要入敛。移尸体到大堂。脸向西不变。儿子跪下祝愿。脸才向上仰。享年五十岁。(《一行居集》)
评说:往生的人。首先重要的是慈心不杀。经上有明文:“现今你如果记得我的一句话。只要把众生身当自己身。心就是菩萨的心了。”慈悲的话啊。
清唐沤和
唐沤和。不清楚他的出身。身列武秀才。最初不信因果。晚年与鉴机子交往。才开始信向。鉴机子因此教他受持十念法。唐就精进不懈。九十六岁时。示现微病。忽然跃起合掌说:“佛来迎接我了。”忽然往生了。(《莲宗集要》)
清陈君魁
陈君魁。是池阳的贡生秀才。遇到净川的老僧。指示他念佛。于是吃长斋戒杀。精勤礼拜念佛。昼夜不断。发愿印刷布施《龙舒净土文》。结菩提缘。不到半年。两次看到阿弥陀佛。全身充满虚空。最后又见到。自知往生的时间到了。沐浴焚香。手拿着佛珠。端坐往生了。(《莲宗集要》)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4/544186.html
以上是关于「龙舒净土文」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5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龙舒净土文」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5;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3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