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婆罗门」兔王舍身供养梵志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0-12 03:0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婆罗门」兔王舍身供养梵志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婆罗门」兔王舍身供养梵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兔王舍身供养梵志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行菩萨道。由于宿世余业的因缘。曾经是兔王。虽然受此果报。但因为累世行菩萨道的功德与愿力。能说人语;菩萨的身口意纯正、真诚、正直。从不虚伪。不做违背真理、道德之事。于累世积集智慧、薰修慈悲。从不生一念杀害之心。

  兔王禀性柔顺。于无量百千兔中为上首。常为兔众宣讲应遵循之法则。劝兔众仔细听闻。并且要常记在心:“我及你们。因为无始劫以来。不修正行。身口意随恶流转。造作贪、瞋、痴、慢。四种恶因。所以堕入三恶道。或是由悭贪造作了十恶业。因此堕于饿鬼道;在饿鬼道中。心更悭吝。咽喉细小如针。在长劫受苦中。从未听过浆水这件事。更遑论能够吃浆喝水!

  即使有人设施。而得少食。尚未入口。就被火烧成焦炭。削瘦得皮骨连立。受饥渴之苦。或是因为瞋心、愤恨心。而造作十恶业。因此堕入畜牲道。成为毒蛇、猛兽、豺狼虎豹、无足或多足众生。彼此互相扑食。或是投生为驼、牛。载负重物。长途跋涉。颈项、下巴因为套绳穿环。都被刺伤。以偿还宿债。或是因为愚痴而造作十恶业。堕于地狱中。生前没有智慧。狂言说无因果。又毁谤佛、法、僧。拒学般若。以致堕入地狱。受八寒、八热、刀山、剑林……种种苦。

  或是由于傲慢而造作十恶业。心不真诚。对权贵者奉承、巴结。对其他人却贡高、自大。不喜亲近善知识。不信三宝。因此堕入修罗道。虽然受福报如天人。但常陷于苦斗、战争中。肢节被残害。我现在只是简略的陈述恶道所受众苦。若是详实具说。历劫也说不尽。

  我与你们在过去生。心盲而无慧眼。愚痴至甚。所以轮为兔身。缺少水草。常受饥渴。身处旷野、树林。有时被陷阱或捕兽机所困。有时被猎人伤害。周遭的环境使自己慞惶惊怖。你们应厌离这种种苦难。各各应发勤奋心。修十善行。以出离畜牲道。求生善道。”

  兔王常为同类讲解身、口、意三业需符合真理与正法。当时有一外道婆罗门种姓。远离尘缘。出家修习仙法。心不起爱欲。也不起瞋恚。饮山中水、食野生果。任由发长、指爪长。而乐居闲寂。有一日。忽然听

佛教三生三世的故事

到远处传来兔王为群兔宣说经法的内容。叹息的自言自语:“我虽是得生为人身。却愚痴无智。智慧不及那说法之兔;兔子能明了、通达善法。能开悟他众。此兔必是圣贤、或是梵王、大自在天王等。大权化现。今日。我因为听到彼兔所说的法要。身心泰然。而解除了心中烦恼。这位兔子心性慈悲、贤明。能善巧阐释先圣之道。分别善恶、报应之理。自从我栖止在此山谷。草木为衣。野菜为食。勤求出离之道。但从未遇见明师、善友能如是教诲。今日方始得遇。令我无量法喜。”

  此婆罗门于是起身合掌。

佛教关于聆听的故事

到兔王处所。安然徐缓的说:“奇哉大士!您大权化现此身。为诸有情众生广宣法要。您真正是善持大法之大士。必定通达正法之法藏。祈愿您能为我开示最上、究竟出离之法。我先前修习婆罗门法。长久以来。受各种无益之苦。于解脱道却无济于事。如同愚人相信在冰天雪地中。钻冰以求火苗。那是不可能的。我今恳求追随仁者。作我归依之处。”

  兔王回答:“大婆罗门!我所阐述的解脱之法。能尽除诸苦。契合你的根性。你可以尽量发问。我会无所吝惜的回答。我早已除去悭贪垢习。我为了利益有情众生。而乐于往来生死。为了化导兔类。所以受此兔身。”婆罗门听了兔王所说。内心从未这么欢喜过:“仁者!我非常庆幸。得遇您亲自慈悲教化。祈愿能不辞劳倦再领受您的教诲。今我在山林。经多年勤奋修行。食草饮泉。全然与兔群无异。”

  当时。世间人民为非做歹。不信正法。邪教猖狂。以致福力衰微。善神见救度无望。因此舍离此地。远去他方。从此。因众生共业。招感天灾。灾难相继而至。数年干旱不雨。草木焦枯。泉井干涸。婆罗门心里想:“我已年迈。如今此处又缺充饥之物。如果还住止此处。也是增加大家的困难。”于是跟兔王说:“我今向仁者告假。暂离此地。前往他处。敬请仁者见谅。”

  兔王说:“大仙!现在不乐于居住在此。我内心确

老梁故事汇完整版全集佛教

实不安。唯恐无意中对大仙有所触犯的过失。希望大仙包容、宽恕。昔日约定之言。如今却将离别。”婆罗门说:“此处幽寂。可以断绝过失与祸端。兔群调顺。互不干扰。这段时间。依止大士。而能听闻法要。我一定将法义牢记在心。终身不忘。并且发愿广传此正法。以济度众生。但是我福薄。欠缺食物。如今我绝浆未食已经十天。恐怕命将不保。前功尽弃。不能圆满我济度众生之愿。”

  兔王听婆罗门此言。悲哽的说:“今此一别。何时能再相遇?且请留一宿。受我虔诚薄供。”兔王又向群兔说:“大仙向道之心坚固。是善知识。也是各位最上福田。你们齐心协力多积干薪。以供明日早晨烧火煮食之用。”兔王又至婆罗门居所。对婆罗门说:“唯愿大仙明晨一定要来。接受我微薄供养。”婆罗门应允兔王之约。婆罗门不断的审思:“兔王是得到什么了吗?是死亡的鹿?或是其他兽类的残身?得以提供所食。所以劝请如是?”

  兔王告诉兔群:“现在大仙将舍我他去。世间无常。有聚就有别离。世态如此。众生寿命亦如幻化。果报来时。没有任何机会能免除。所以你们应当勤奋、精进用功。至心求出离生死轮回之道。才能尽除一切苦。”兔王整夜不眠的为同类宣说出离生死的解脱法要。

  清晨来临了。所有积聚的薪材开始点燃。火焰渐渐炽盛。兔王对婆罗门说:“大仙!我先前邀请您接受我微薄供养。今日已备妥。祈愿大仙勉强食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智慧的人集财不是为自己。而是在适当的因缘能施予需要者。受施者必定受用。如今我贫乏无物。无力大施。我宁愿自舍己身。无所贪惜。能使他众得以安身。继续用功。共证无上正觉。唯愿仁者今日纳受。”

  兔王讲述自己的愿心后。立即投身烈焰当中。婆

佛教故事3d动画

罗门目睹此境。立刻扑上火堆。急迫的想救出兔王。但是。肉身是不坚固的。在烈焰中。兔身极快就被烧殒。婆罗门抱着烧焦的兔身。悲不自胜的泣言:“苦哉!大士!为何倏忽若此?您为了救济其他众生。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今顶礼大士。以大士为依归。愿我未来世常为大士弟子!”婆罗门发誓愿之后。将兔王平放在地上。向兔王顶礼后。又将兔王抱起。婆罗门抱着兔王一同投身于炽焰当中。

  帝释天以天眼遥观此境。立即以各种珍宝建塔。大兴供养。世尊告诉诸比丘众:“往昔久远世的婆罗门仙人。即是弥勒前身;兔王。是我久远世前的过

兄弟的佛教故事

去身。”

  典故摘自:《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二·兔王舍身供养梵志缘起》

  省思:

  长久以来。菩萨以度众生为要事。不厌生死。殷切化导众生。善说脱离苦海之法要。菩萨为一切众生。甘受三途之苦。一切祸患。皆了然不动于心。菩萨在前导行。我等亦应行持如是。弘扬正法。开启众生本来心性。念念在定慧。从利他当中圆满道业。以报师恩、三宝恩、以及历劫以来诸佛菩萨慈悲化世之恩。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57/569703.html

以上是关于「婆罗门」兔王舍身供养梵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婆罗门」兔王舍身供养梵志;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305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