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家,就是修行道场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家,就是修行道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家,就是修行道场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 值此末法苍茫。去圣甚遥。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芸芸众生。无以适从。有者。赶经忏。参法会。浑浑噩噩。不知所以。甚者。怠忽职守
佛教故事拥有坚强
。致夫妻失和。家庭不睦。有者。盲修瞎炼。追求偶像。散财失身。甚者。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殊不知。家中即道场。修行念佛。贵在一心。四大假合。业已足够。何需外求。 员林陈思仪
阿弥陀佛教故事
居士。初学佛时。懵懵懂懂。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除念佛、诵经外。亦多参加法会。东奔西跑。常不在内。对家人鲜少关怀。疏于照顾。其同修。生性传统保守。对她经常外出。极为反感。初则偶有龊语。渐至格格不入。俩人经常吵架
佛教攀比的故事
。貌合神离。同修因而借酒浇愁。滥交损友。夜不返家。对其学佛。百般阻挠。学佛之人。家庭何以沉沦至此。诸位见闻。宜细思量。 某日。在莲社礼佛。思及命运多舛。悲从中来。心起忏悔:‘弟子思仪。业重如山。障深似海。学佛历程。多有阻碍。虽诵经念佛。仍不得同修支持。致夫妻失和。诸多事端。我佛慈悲。指引迷津。除念佛诵经外。有何法门。消业最速。'礼佛毕。至善知识苏脑居士处。抒发心中怨怼。言谈之间。谈及莲因寺后山。上圆下因老法师。理事无碍。见解道地。专事念佛放生。或可上山求法。遂央请竹山叶居士。代为连络。 首次上山。见师慈眉善目。法相庄严。心生欢喜。秉明来意后。师规谏劝导。嘱要放生。安分在家。相夫教子。念佛礼忏。但思仪居士对于法会。尚不能舍。依然故我。及至第三次上山。师乃疾言厉色。怒道:‘你要好好在家念佛修行。不要到处乱跑。法会可以放弃。如此。夫妻关系自能修好。' 听师言后。彷如当头棒喝。顿时明白。自此之后。断绝外缘。专持念佛、诵经、放生。并全心照顾家人。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思仪居士诚心忏悔。得佛菩萨加被指引。心灯朗明。 放生三月。突作一梦。梦境如后: 自身处在一座森林中。山路弯延。幽肠小径。两旁树木。苍翠茂密。高耸入天。心欲上山共修。走至山顶。见一佛寺。众多居士。共处念佛。念佛毕。挂念同修不悦。急欲返家。但见上广下钦老和尚。立身墙前。嘱一居士。将我拦下。初见老和尚
佛教经典故事海报教程
。以为高僧大德。高不可攀。心中忐忑。老和尚抄著闽南口音。说:‘留下用斋。斋毕再走。'听其一语。如沐春风。全身舒坦。原来老和尚。亲切和譪。 斋时。老和尚开示。并在身后黑板。写下放生二字。殷殷嘱付:‘你要好好护持放生。不用烦恼同修问题。你业障深重。要多放生。亦有人同你一般。同修会改变。'梦醒后。脑中宛如醍醐灌顶。智慧开启。从此心中笃定。全力护持放生。 自首次谒见上圆下因老法师。至今已届三载。期间。思仪居士律己甚严。除诵金刚经数千部。大悲咒数万遍外。每日念佛。每月放生。时时提醒。行止坐卧。不忘念佛。用心体会同修的感觉。用智慧与同修沟通。现今。其同修已不再阻碍。夫妻互相尊重。家庭和乐。融融泄泄。前者家庭崩离。后者家庭圆满。何以天渊悬殊若此。放生功德之殊胜矣。 谈及感应。思仪居士谦称。一心在佛。忆佛念佛。自能感应。举一例证。某日在佛前诵大悲咒。诵至心静处。突然耳中。淅沥作响。仿佛急流涌入。顿时全身清爽。凉透心脾。她明白。是观音慈悲。甘露洒净。
佛教故事插图片
福慧增长。 论云:‘一念慈悲。即是福田根苗。一念容忍。即是无量福田。' 思仪居士。假放生长养慈悲。解怨释结。以容忍相待同修。由定生慧。诚可说放生播下慈悲种。心中常开智慧花。此实证。足堪借镜。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21183.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家,就是修行道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家,就是修行道场;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20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