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释迦牟尼」息思比丘的故事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3-13 01:2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释迦牟尼」息思比丘的故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息思比丘的故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息思比丘的故事

人生不能离开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不能离开与人相处。人与人相处。最令人欢喜的就是

佛教观音菩萨的故事视频

人人和睦。对人和睦才能过着欢喜的日子:反之。将会是满腹的怨气。而学佛。就是要先学习如何与人和睦相处。  什么样的人能够与人和睦相处?就是具有宽阔的胸襟、充足的爱心和懂得善解、包容的人:而心胸窄小、我慢的人。往往无法与人和睦相处。  在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是净饭王妹妹的儿子。叫做息思。他出家后。还带着王宫里的习气——优越感和我慢心。在僧团中。原本大家都很尊敬这群王子。而其它的王子们遇到人也都很高兴地与人打招呼。唯有息思。每次别人与他打招呼。他都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因为他看不起别人。有人跟他说话。他总是动不动就面红耳赤、无法和颜悦色地对待人。他自以为高高在上。别人都算不了什么。所以一向都以这种态度对待别人。  佛陀好几次远远地看到他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态度。有一天。佛陀就问一位年轻的比丘:“你们大家相处得是不是很和睦呢?”  年轻的比丘回答:“还好。”  佛陀再细心地问:“在僧团里面。有没有人比较特别。不能合群?”  那位比丘说:“有啊!息思比丘我慢心强。在僧团里面很不快乐。因为没有人敢去招惹他。他很孤单。”  佛陀说:“你去叫他来吧!”  息思比

佛教经典故事杀人

丘听到佛陀找他倒也不敢怠慢。很快地来到佛陀面前。也很恭敬地顶礼。佛陀慈祥地问他:“你在僧团里的生活快乐吗?”  息思无法回答。自己是否快乐呢?他自己也说不上来。  佛陀又说:“你是不是不快乐啊?”  他低下了头。佛陀就说:“你回头看看僧团的那群比丘?”  他向外看到一群群的比丘都那么和颜悦色。相处得很和睦融洽。他回过来。低头忏悔

佛教写经的真实故事

说:“佛陀!我知道错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我自己的贡高、嗔怒之心所引起的。所以无法与人群相处。才会过着不快乐的日子。”  佛陀问:“为什么无法与人合群呢?你自己仔细再想想。”  他自己静静地想了以后。向佛陀说:“佛陀啊!对别人我总是抱着轻视和我慢之心。而且每次看到别人欢喜地在一起。我就会生闷气。怒气不由自主地从心中生起。因此无法体会那分对人和睦的快乐。总之。可能是我傲慢、嗔怒之心太重了吧!”  佛陀说:“既然你的身分在俗家和我有这分亲缘。那就更应以身作则。谦让和气。你身为王

佛教的海清故事

子还愿意出家实在很难得。应该好好把握时间用功;因为人身难得、世事无常。所以才会想来出家。既然出家了。更要时时抱着体念无常的心态;既然知道人生名利富贵都不是实在的。那还有什么好贡高傲慢的呢?你应该好好克服自我这种无明习气。要不然一失人

首尾争大佛教故事

身、万劫难再啊!”  佛陀语重心长地说了这番话后。他深深地从内心忏悔。于是在佛陀面前说:“我一定会改过。从此刻开始我要痛改前非。过去的都是错的。从现在起我要用心学习。用智慧和慈悲来面对人群。”  当时。在僧团中的修行人。有很多人难免都有偏差的心态。佛陀必须不厌其烦地一一开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能看到形形色色不一样的人生。一个常爱发脾气、看到人事物都无法起欢喜心的人多么可怜。即使再能干。但是若心量狭窄与人不和。别人虽然口服心却不服。惹得大家心中都有怨气。试想这样会和睦、快乐吗?这就是人格上的大缺点。  我们学佛必须用平常心来学。不可贡高傲慢。嗔怒的习气也不要那么重;若有这种毛病。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因为。我们会让自己孤立起来。这是多么不愉快的事。修学佛法若想立群处众。必须让人人欢喜。被人人所接受。如此才能度人。(证严法师讲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21432.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息思比丘的故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息思比丘的故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2015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