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释迦牟尼」梵德比丘的故事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3-13 00:3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释迦牟尼」梵德比丘的故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梵德比丘的故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梵德比丘的故事

世间人有的具有“一闻千悟”的智慧。有的人则很愚痴。连一句偈也不会背。但是。愚痴和智慧没有绝对的分别。只

佛教故事妈祖礼赞电影

要肯用心。智慧就能显现。佛陀在世时有一则公案。当时有二干多人在佛的僧团中修行。其中有一位是梵德比丘。他出家后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跟着大众生活起居修行。平日都很守规矩。但只有一项缺憾。就是记忆力很差。大家听完经后都能理解。而他在听时似乎能了解。可是听完后却全忘光了。  佛陀就教他背诵。但是他听了就会忘记。怎么会背呢?佛陀就派五百位罗汉轮流教他。但是。经过三年后还是一偈不通。大家都认定他是极愚痴的人。所以法一听过就忘了。佛陀觉得人的智慧是平等的。差别在教学方式要领不同;教的人要用心。学的人要有耐心才能突破困难。佛陀很慈悲地告诉他:“你要耐心、用心地学。现在只要记得一偈就好。一佛陀叫梵德比丘眼睛注视着他。将心摄受在一起。佛陀循循善诱加以教导。要他记住:“守口摄意。身莫犯非。如是行者。得道是矣。”  佛陀的意思是要他——口业要守好。意业要摄住。身体不要犯规矩。如果能够这样。修行者自然能得道。梵德比丘看到佛陀慈祥的面容。听到佛陀的宏大慈音和谆谆的教诲。更深深体会佛陀的苦心。他知道不能孤负佛陀教诲的大恩。所以就很有耐心、不断地背诵和记忆。终于记住了这首偈文。而且可以琅琅上口。背得很顺。佛陀很欢喜。又叫他到面前背给大家听。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会背了呢?  佛陀又说:“你的年龄已不小了。只背一偈不算什么。最重要是必须了解这首偈的内容。要认真听——身三、口四、意三。这三样是凡夫心生灭的源头。我们的心要顾好。否则这十种不善的业报会使人堕入地狱、饿鬼、畜生道;而行十善业则会上天堂。所以要好好观照自己的内心。体会心念是如何兴起、如何消灭。其生灭

佛教故事大全喜马拉雅

方法是如何?确实要好好观照、把握每一分钟内心的事相生灭。才不会造身的三恶业、口的四恶业和内心的贪嗔痴等恶业。”  梵德比丘听了解说之后。才恍然大悟。深深体会内心生灭的道理:宇宙“生住异灭”的四项法门。他也体会到了。所以世间一切的道理都能豁然通达。  当时有一群比丘尼离开僧团到别处居住。佛陀就让五百罗汉轮流去向他们讲学。有一天。佛陀派梵德比丘去讲课。那些比丘尼看到梵德来了。不禁相视而笑。大家都知道他一首偈都记不住。为什么佛陀要派他来讲课?大家都抱着作弄他的心。心想:一定要让他难堪!于是表面上他们依礼请他进来。也请他上座。可是大家都用轻视的态度、傲慢地坐在他面前。  梵德尊者不在

宿命通佛教故事

意别人给他的脸色。他还是很自在地坐下来。他开

一念转变的佛教故事

口就说:“我愚钝有加所学很少。能背诵的偈很浅。如果有说错的地方。请大家多包涵。”然后就开始将

女 外表 佛教故事

佛陀传给他的——身三、口四、意三的道理和守口摄意的方法很顺口地一一解说。  当时想反驳他的比丘尼听了。想说也开不了口。那堂课上得很成功。结束时所有的比丘尼都法喜充满、皆大欢喜。因此都非常恭敬地礼拜、再送他回去。由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一个愚钝的人。只要教他的人用真诚的心去教导。对方自然会感恩而真正用心来接受。接着就有耐心去琢磨;也就是不论学或教。双方都必须有耐心和用心。  佛陀对梵德比丘的教法。就是循序让他知道人生无常、心念生灭不定。不只是大自然的生灭不定。人的内心也是如此:如果能体会了解分秒刹那无不是生灭的道理。自然会爱惜时间。更加精进。进而追求“常、乐、我、净”的境界。这就是佛陀的智慧。也是人生和大自然的真理。(证严法师讲述)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21783.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梵德比丘的故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梵德比丘的故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2011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