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父母」德育故事:《二十四悌》【三集卷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天下父母」德育故事:《二十四悌》【三集卷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德育故事:《二十四悌》【三集卷二】
三集卷二 《二十四悌》
悌篇 一、【周公祝代】 周公兄病。为告三王。愿以身代。祝册深藏。 【原文】 周公姬旦、武王之弟。武王克商二年。有疾弗豫。周公为坛。植璧秉珪。告太王王季文王。愿以身代。武王疾旋瘳。其祝册纳于金縢。后遭流言。居东。成王感风雷之变。与大夫冠弁朝服。启金縢。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书。成王执书以泣。遂亲迎周公而归。 李文耕曰。周公之孝弟。其大处在相成王制礼作乐。使文武之志事。到几微无遗憾处。然即其告三王。身代兄死。至诚激发。足以感泣风雷。则周官周礼。岂非字字从血性中流出乎。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有个周公。姓姬名旦。就是武王的弟弟。武王在打平商朝天下的第二年。忽然生了病。古时候的人。看了玉是很贵重的。又对皇上或天地祖宗面前。有禀告的事情。一定是执了珪的。于是周公就到太庙里设起祭坛。在神位前供了玉。手里执了珪。去禀告他的曾祖父太王。祖父王季。父亲文王。情愿把自己的身子去代哥哥。果然后来武王的病就好了。周公这篇祝文。就藏在一个用金锁锁着的柜子里。后来武王死了。儿子成王即了位。有人在成王那儿说周公的坏话。于是周公就离开了京城。住到东都洛邑去了。正在秋天收获的时候。天上忽然有了大风大雷的变化。成王也有点感触了。因此就同了大夫们着了礼服礼帽。把那个金锁锁着的柜子打开来。才看到了从前周公情愿把自己身子代武王的那篇祝文。成王心中大大的觉悟了。拿了祝文。流着眼泪。于是亲自去把周公迎接回来。 二、【伋寿争死】 伋寿二子。异母弟兄。先后争死。至性至情。 【原文】 周卫公子伋。宣公之嫡子也。后宣公夺伋之妻。是为宣姜。生寿与朔。朔与宣姜愬伋于宣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之。赋二子乘舟之诗。 李文耕谓人道至宣公绝矣。乃伋寿弟兄。于君父之命。挽之不能。逃之不忍。一则先兄以死。而冀兄之万一不死。一则继弟而死。而不忍弟之独为己死。至性至情。一往不回。千载下犹足令人陨涕。 【白话解释】 周朝卫国的公子名伋。是宣公正妻生的长子。后来宣公看了公子伋的聘妻相貌很好。就夺了来做自己的妻子。这就叫宣姜了。宣姜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名叫寿。小的名叫朔。他们两兄弟虽是一母所生的。可是品行却大大的不相同了。朔同了母亲宣姜。在宣公面前说伋的不好。宣公就叫伋到齐国去。又预先差了个刺客。在半路上险要的地方等着。等到伋来的时候。就把伋杀死。寿得知了这回事。就去对伋说了。伋说。这是君上的命令。那里可以为了性命就逃掉呢。寿见他的哥哥不肯逃命。就把伋到齐国去做凭信的符节。暗暗地把他拿了来跑了。那末刺客。看见了符节。以为就是伋了。于是把寿杀了。伋不见了符节。也就赶了上来。看见寿死了。就说。君王叫你来杀我的。寿有什么罪。你把他杀了呢。那末刺客。才晓得他是真的伋了。因此又把他杀死。卫国的人。都替他们悲伤。就做了二子乘舟的诗。去哀悼他们兄弟两个人。 三、【伯鱼十往】 汉第五伦。友爱无两。兄子病时。一夜十往。 【原文】 汉第五伦、字伯鱼。峭直无私。自郡守以清节著。擢为司空。或问伦曰。公亦有私乎。对曰。昔有人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尝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李文耕曰。按第五公之私。是何等省察法。而又讼言之。不稍匿讳。是何等克治法。世之待弟兄子姪者。苟以第五公为比。有一时一处非私者耶。人能如第五公之自省自责。何患不到圣贤地位。 【白话解释】 汉朝有个双姓第五名伦的。表字伯鱼。他的为人正直无私。做太守的时候。就清正廉洁出了名。后来做到了司空官。有人问他说。先生这样的正直无私。有时候也有私心的事么。伯鱼回答道。那里敢说没有呢。从前有一个人。送了一匹千里马给我。我虽然谢却了不受。但是每每朝廷里的三公有选举的时候。我的心里总不能忘怀这个人。不过终于不用他吧了。有一次、 我哥哥的儿子有了病。我在一个晚上。去看望他有十次。回到寝室里的时候。就很安然地睡着了。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看他。可是镇个夜里。终是睡不着。照这样看起来。我怎么可以说是没有私的呢。 四、【郑均悟兄】 郑均为佣。爱兄真切。兄感其言。遂为廉洁。 【原文】 汉郑均兄为县吏。颇受礼遗。均数谏不听。乃脱身为佣。岁余、得钱帛。归以与兄曰。物尽可复得。为吏坐赃。终身捐弃。兄感其言。遂为廉洁。均好义笃实。养寡嫂孤儿。恩礼备至。再迁尚书。数纳忠言。肃宗敬重之。东巡过均舍。赐尚书禄终其身。人号为白衣尚书。 李文耕谓凡化骨肉。虽曰至诚。岂不贵有术哉。郑均之谏兄。善矣。要其得力处。却在脱身为佣。得值与兄。以身作则。所以感悟者至切也。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若郑均之于兄。其术善。其心苦矣。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郑均的哥哥在县衙门里当了小官。常常收受了人家送来的礼物。郑均去劝了哥哥好几次。可是他的哥哥老是不肯听。郑均就出去到别人家去做工。过了一年多些的时候。才回来了。把做工得来的金钱布帛都给了哥哥。并且说。物品完了的时候。是可以再用劳力去换来的。若是做官犯了受贿的罪。那是一生的名誉都完了。他的哥哥听了这话。才感悟了。就很廉洁了。郑均平生为人。很有义气。又很信实。养他的寡居嫂嫂和侄儿。又有恩。又有礼。后来他做了尚书官。时常把忠直的话去谏皇上。那时候的肃宗皇帝很敬重他。在皇帝东巡的时候。就到了郑均的家里。赐他终身吃着尚书的俸禄。人家都叫他白衣尚书。 五、【薛包析产】 薛包亲没。侄欲分居。推美取恶。不受名誉。 【原文】 汉薛包至孝。父娶后妻而憎包。屡逐之。庐于里门。晨昏不废。亲没。弟子求分异。包不能止。乃分其财。奴婢引其老者。曰、与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庐取其荒顿者。曰、吾少时所理。意所恋也。器物取其朽败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弟子数败其产。辄复赈给。 李文耕曰。包于财产。让美取恶。视世之重财产。轻骨肉者。何啻霄壤。要其所难得者。尤在两被父逐。恋恋不去。卒以积诚感格父母。此种至性人。心目中岂复知有财产乎。惟孝友于兄弟。其包之谓欤。 【白话解释】 汉朝有个姓薛名包的人。生性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死了。父亲娶了后妻。对薛包的感情很不好。屡次把他赶出家门去。薛包就在附近的地方住下。他在早上晚上的时候。仍旧到爹娘的面前来请安的。后来父亲和母亲都死了。他的弟弟和侄儿们都要求分家。薛包劝不住他们。于是把家里的财产都分开了。他就把老的用人分给自己。他说。这班年老的人。和我一同做事。已有许多年代。你们恐怕使唤不便的。又把荒芜的田地。破旧的房屋。分给了自己。他说。这些都是我幼小时候所治理过的。在我的心里。是有一种特别感情的。又把破旧的日用器具。分给了自己。他说。这都是我从前用惯了的。吃惯了的。这些给了我。那末我的身体口嘴。是很安然的了。他把新的好的都分给了弟弟侄儿。后来弟侄们把家产化完了。薛包又时常去救济他们。 六、【邓攸弃子】 邓攸避乱。保其侄儿。宁弃己子。人皆哀之。 【原文】 晋邓攸、字伯道。石勒兵起。攸挈家而逃。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侄绥。度不能两全。乃谓妻曰。吾弟早亡。惟有一息。理不可绝。应自弃我儿。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系其子于树而去。卒不育。时人义而哀之。其侄绥、服攸丧三年。奉祀如所生。 李文耕曰。按邓仆射事、与鲁义姑同。皆于流离颠沛中。不失其本心者。虽卒以无子。为气数之偶差。然人人义而哀之。固百世不没矣。况其弟子绥之感义服丧。俎豆不祧者乎。 【白话解释】 晋朝有个邓攸。表字叫伯道。这时候、胡人石勒带了兵来攻打中国。邓攸就带了家小逃难。路上遇见了强盗。把他们驾车的牛马都抢了去。他们只好步行了。一边肩着儿子。一边肩着侄儿名叫邓绥的。邓攸心里想。这两个小孩子带着。怎么可以逃难。看来只能保全一个了。于是就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死得很早。只留存了这点骨肉。照理不可以给他断绝的。应该把我自己的儿子丢弃了。假使徼幸我们两人能够保全了性命。那末我将来应当仍旧有儿子的。他的妻子听了。没有法子。也就流着眼泪。依了丈夫的话。把自己的儿子绑在树上。邓攸两夫妇带着侄儿去了。可是后来。邓攸终究没有儿子。当时的人。很佩服他的义气。又很可怜他没有儿子。后来邓攸死了。他的侄儿邓绥。替伯父服了三年丧。并且对于一切祭祀。都像自己父亲的一样看待。 七、【颜含侍疾】 颜含兄疾。侍养诚虔。足不出户。一十三年。 【原文】 晋颜含、字宏都。兄畿得疾。死复活。累月犹不能语。含绝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医方须蚦蛇胆。徧求不获。含忧叹累日。尝昼独坐。忽有青衣童子。持一青囊授含。开视。乃蛇胆也。童子出户。化青鸟飞去。嫂病得愈。含后拜侍中。 颜畿棺开复活。气息甚微。将护累月。犹不能语。饮食所须。托之于梦。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母妻不能无倦。独含乃侍养不离。十三年之久。事父母无以过矣。宜其累叶后。有杲卿真卿之劲节精忠也。 【白话解释】 晋朝时候。有个姓颜名含的人。表字宏都。他的哥哥就叫颜畿。生了病。已经死去了。忽然又活转来。有好几个月不能说话。颜含就屏绝了一切人事。亲自侍养着哥哥。连门外也不走出去。这样的足足有十三年。他的第二个嫂嫂樊氏。生了病。眼睛瞎了。请了医生来给他开了一张方。要蚦蛇的胆来做药。寻来寻去。总是寻不到蚦蛇的胆。颜含的心里非常忧闷。这样忧闷了好许多日子。在有一天白天里。他独自一个人坐着。忽然有一个穿青衣的童子。把一只青袋给了他。他把青袋打开来一看。原来正是访求不着的蚦蛇胆了。那个青衣童子走出门口。就变化了一只青鸟飞去了。他嫂嫂的眼睛才得亮了。颜含后来做了侍中的官。 八、【彦霄析箸】 彦霄析箸。兄产荡然。置酒焚券。迎兄归焉。 【原文】 晋赵彦霄与兄彦云。亲丧。同爨十二年。彦云浪游废业。彦霄谏不听。遂求分析。越五年。兄产荡然。逋负盈门。渐欲逃亡。彦霄因置酒迎兄嫂饮。告曰。弟初无分爨意。以兄不节用。敬为守先业之半。今请归。仍主家政。即取分券、火之。出所蓄。偿诸负。兄惭。遂改过焉。 彦霄谏兄不听。遂求分析。迨兄荡产。迎归主家。如此苦心。兄能不改过乎。史玉涵曰。此等处全要纯是一片恻怛至诚。才得泯然无迹。两两相忘。若有纤毫介介。便触人心目。兄嫂受之。亦决不能安矣。 【白话解释】 晋朝有个赵彦霄。他的哥哥叫赵彦云。父母死了以后。两兄弟同镬吃饭的有十二年。后来赵彦云喜欢游荡。废弃了正当的职业。赵彦霄去劝他。可是他哥哥总是不肯听。于是赵彦霄就向哥哥要求分家。两兄弟分了家以后。过了五年。他哥哥的家产都用光了。欠债很多。来向他讨债的人。差不多把门槛也踏断了。他哥哥因为没有法子归还债务。就想逃走了事。赵彦霄就办了酒。迎接了哥哥和嫂嫂过来吃着酒。对他们说。我起初并没有要分家的心思。不过因为哥哥的用度。太不节省了。所以要求分家。就是给先人遗下来的产业、保存了一半的意思呵。现在就把我所保存的归还了。仍旧请哥哥和嫂嫂。主持家里内外的事务。说完话。就把分书拿出来。用火烧掉了。又拿出了积蓄下的钱。给哥哥偿还债务。赵彦云看了他弟弟这样的行为。不知不觉也惭愧起来了。因此改了过。不再像以前的放荡了。 九、【蔡廓奉兄】 蔡廓事兄。咨而后行。起造二宅。东宅先成。 【原文】 南宋蔡廓。济阳考城人。言行以礼。母丧三年。不栉不沐。奉其兄轨如父。家事大小。皆咨而后行。公禄赏赐。一皆入于轨。罢豫章郡还。起二宅。先成东宅。与兄轨居之。后廓卒。轨致仕归。送钱五十万。以补宅值。廓之少子兴宗甫十岁。亦能体父意。白其母却之。 谚云。长兄如父。然能事兄如事父。家事大小。悉咨而后行。公禄赏赐。尽入于兄。殊不多觏。至起二宅。先成东宅以居兄。是爱敬之心。无处不然也。德教所及。少子年虽十龄。亦能以悌继悌矣。 【白话解释】 南宋朝时候的蔡廓。是济阳考城地方的人。他的说话和行为。处处都用礼法。他的母亲死了。他守了三年的丧。不梳头。不沐发。蔡廓事奉他的哥哥叫蔡轨的。像待父亲一样的恭谨。家里一切的事。不论大小。一定要告诉了哥哥以后。才敢做。做官得来的俸禄。和皇上赏赐他的。都交给哥哥。从来没有自己私下藏着一些儿的。后来蔡廓做了豫章的太守回来。就造下两座房子。把东边的一座房子先造好了。给哥哥蔡轨居住。后来蔡廓死了。蔡轨也告老回来。送给他的侄儿五十万的钱。算是房子的价值。这时候、蔡廓的小儿子名叫蔡兴宗。年纪才十岁。也能继续他父亲的志向。对母亲说了以后。就把五十万的钱。如数还了他伯父。 十、【崔挺世悌】 崔挺爱弟。让宅推田。全家行悌。启后承先。 【原文】 北魏崔挺三世同居。岁饥。始析。与弟振推让田宅。仅守墓田。挺有六子。共敦悌道。长孝芬。诸弟孝暐等奉如父。诸妇亦相亲爱。有无共之。孝演孝政先卒。孝芬与弟恸哭。绝肉蔬食。初、振亡。孝芬等奉叔母。若所生。家事悉咨决。财物尺寸皆归库。四时分赉。叔母主之。 崔氏全家。皆敦悌道。挺爱其弟。让宅推田。其诸子效之。则敬事叔母如母。芬丧其弟。恸哭蔬食。诸弟化之。则奉事长兄如父。夫行妇效。兄友弟恭。孝芬有子八人。半皆显贵。盖一门和气所酝酿耳。 【白话解释】 北魏时候。崔挺的家里。本来是三代同住的。有一年。年成很荒。才分了家产。崔挺和弟弟叫崔振的。把良好的田和房屋。都推让不要。两兄弟只守着祖宗坟墓前面的几亩田。一同耕着。崔挺有六个儿子。儿子们也大家都很友爱。大儿子叫崔孝芬。他的弟弟崔孝暐等。看待孝芬像父亲一样的尊敬。一班媳妇也都相亲相爱。你有的给我。我有的给你。一些儿也不存私见。崔孝演崔孝政先死了。崔孝芬和他的弟弟们哭得非常悲伤。并且断绝了肉食。吃着素菜。在以前的时候。他们的叔父崔振死了。崔孝芬等一班兄弟。奉养叔母。像奉养母亲一个样子的尊敬。家里的事务。都要禀告过叔母。才可以决定。一切财物。就是连很琐小的东西。也一定归到库房里去。到了四季分赏的时候。就请叔母作主分派着。 十一、【杨播厅堂】 杨播昆季。寝息厅堂。终日相对。不入内房。 【原文】 北魏杨播、字元休。弟椿津并敦义让。昆季相事如父子。播性刚毅。椿津恭谦。兄弟聚于堂。终日相对。未尝入内。有一美味。不集不食。厅堂间往往帷幔隔障。为寝息之所。时就休偃。还共谈笑。一家之内。男女百口。缌服同爨。庭无闲言。兄弟三人。为官皆以忠谨称。 昆季终日相对不入内。甚且以厅堂为寝息之所。不啻姜被同温矣。李文耕谓兄弟以天合。如播与椿津。形影不离。坐立不苟。每食必集。见物必思。真时时见其天矣。世之人乃独以人汩其天。何哉。 【白话解释】 北魏时候。有个姓杨名播的人。表字元休。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名叫杨椿。一个名叫杨津。他们兄弟三个人。都很有义气。很肯谦让。兄弟们大家看待着。好像父子一样。杨播的性子很刚正。他两个弟弟的性子。很恭谨谦虚。兄弟三个人。镇天的在厅堂上。一块儿住着。很少回到内房里去的。好吃的东西。兄弟三个人。有一个不到。就不吃的。厅堂上挂着门幕和帐子。兄弟们就在那儿做睡卧的地方。时时在那儿休息着。或者大家谈谈笑笑。杨家一家里。男男女女一共有一百多个人。五服以内的。大家还同镬吃饭。家庭里没有一丝儿的口角的。他们兄弟三个人。做了官都有忠直谨慎的名声。 十二、【杨津敬长】 杨津老年。犹尽弟职。假寝阁前。物不先食。 【原文】 北魏杨津年过六十。与兄椿并登台鼎。津犹旦暮参问。子侄罗列阶下。椿不命坐。津不敢坐。椿出未归。津不先食。食则亲授匙箸。味皆先尝。椿命食始食。椿或他处醉归。津扶持还室。仍假寝阁前。承候安否。初、津为州守。椿在京。每四时佳味。辄遣使寄。未寄不先食。 观于杨津之敬兄。恭至极点。无以复加。上下数千年间悌弟。当推杨津为第一。四时果物之微。必先寄后食。非但不寄则不食。且未寄尚不食焉。而椿亦每得所寄。辄对之泣下。宜兄宜弟。其斯之谓欤。 【白话解释】 北魏的杨津。年纪已经过了六十岁的时候。和他的哥哥叫杨椿的。一同做了三公的大官。可是杨津在每天的早上晚上。还到哥哥的那儿去问安。阶下立满了儿子和侄儿。哥哥不叫他坐。杨津就不敢坐。有时候、杨椿到外边去了。还没有回家来。杨津就不敢先吃饭。在吃饭的时候。亲自拿了调羹筷子送给哥哥。菜蔬先自己尝了。然后再端上去。等到哥哥叫他吃。他才敢吃。有时候杨椿从外面回来。酒吃醉了。杨津就扶持哥哥到了寝室里。自己就在阁子里打着盹。因为这样可以晓得哥哥酒醉之后。究竟是安适不安适的。当初时候。杨津在外边做太守。杨椿在京城里做官。每逢四时有好吃的东西。杨津一定差了人去送给哥哥。没有寄给哥哥以前。他总不肯先吃的。 十三、【苏琼释争】 苏琼听讼。激发天良。普明兄弟。和好如常。 【原文】 北齐苏琼累官清和太守。郡多盗贼。及琼至。奸盗止息。民有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据。乃至百人。琼召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田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泪。诸证人莫不洒泣。普明兄弟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4/37331.html
以上是关于「天下父母」德育故事:《二十四悌》【三集卷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天下父母」德育故事:《二十四悌》【三集卷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8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