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女」学佛当孝养父母-慈童女的故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童女」学佛当孝养父母-慈童女的故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学佛当孝养父母-慈童女的故事
杂宝藏经卷第一慈童女缘昔佛在王舍城。告诸比丘。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获罪无量。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告诫诸位比丘说:供养父母哪怕仅仅一点,也能够获福无量。即使是少许作了一些不孝顺的事情。也会获罪无量。诸比丘白佛言。世尊。罪福之报。其事云何。
诸位比丘说:是尊啊。这罪福报应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佛言。我于过去久远世时。波罗奈国有长者子。名慈童女。其父早丧。钱财用尽。役力卖薪。日得两钱。奉养老母。方计转胜。日得四钱。以供于母。遂复渐差。日得八钱。供养于母。转为众人之所体信。远近投趣。获利转多。日十六钱。奉给于母。释迦牟尼佛说:在过去很久以前。在波罗奈国有一位长者的孩子叫慈童女。他的父亲很早就死了。钱财也花费尽了。于是他出卖劳力打柴为生。一天得到两个钱。全部交给母亲。后来赚的多了点。每天得到四钱。也同样供养母亲。这样又渐渐增长。每天得到八钱。供养母亲。这样很多人都知道了他的事情。远近都来买柴。获利转多。每天得到十六钱。都供养给母亲。众人见其聪明福德。而劝之言。汝父在时。常入海采宝。汝今何为不入海也。闻是语已。而白母言。我父在时。恒作何业。母言。汝父在时。入海取宝。便白母言。我父若当入海采宝。我今何故。不复入海。大家见到他聪明又有福德。就劝他说:你父亲在的时候常入海采集宝藏。你为什么不也如海寻宝呢?慈童女听后就问母亲。我父亲在的时候常做什么行业呢?母亲告诉他:你父亲在的时候。经常入海寻宝。慈童女向母亲说;我的父亲能够入海寻宝。那我为什么不能入海寻宝呢?母见其子慈仁孝顺。谓不能去。戏语之言。汝亦可去。母亲当然不愿这个孝顺仁慈的孩子离去。但是却开玩笑说:你也可以去。得母此语。谓呼已定。便计伴侣。欲入海去。庄严既竟。辞母欲去。母即语言。我唯一子。当待我死。何由放汝。儿答母言。先若不许。不敢正意。母已许我。那得复遮。望以此身立信而死。许他已定。不复得住。得到母亲的允诺。慈童女便打定主意。寻找旅伴。郑重向母亲告辞。母亲说道:我只有你这么一个孩子。除非我死了。怎么能放你走呢?慈童女回答说:如果当初您不允许的话。我自然不敢打这个主意。但是母亲已经准许了我。为什么又阻拦呢?当然要立信而行。不可能再留在这里。母见子意正。前抱脚哭。而作是言。不待我死。何由得去。儿便决意。自掣手出脚。绝母数十根发。母畏儿得罪。即放使去。共诸商贾。遂入于海。达到宝渚。多取珍宝。与诸同伴。便还发引。母亲见到孩子意志坚决。于是抱住他的脚痛苦。说道:你除非等到我死了。怎么能现在离去呢?但是慈童女掰开母亲的手。拔除脚。扯断了母亲数十根头发。母亲害怕孩子获不孝之报。于是放他离去。同商贾伙伴。入海寻宝。寻到宝岛。取得宝物。与同伴返回。时有二道。一是水道。一是陆道。众人皆言从陆道去。即从陆道。时彼国法。贼来劫夺。若得商主。诸商人物。皆入于贼。不得商主。虽获财物。商主来还。尽归财物。以是之故。是慈童女。恒出营别宿。商人早起。来迎取之。一夜大风。商人卒起。忘不迎取。商主于后。即不得伴。不识途径。返回的道路有两种。一是水道。二是陆路。众人都说从陆路走。当时的国家法度有这样的规定:如果有盗贼来抢劫。抓获商主。那么商人的货物都归盗贼。如果没有抓住商主。那么商主索要时要把财物归还。所以慈童女总是和同伴分开宿营。其他商人起的早。会提醒叫他。一次夜间大风。商人早起。忘了叫他。这样慈童女就丢失了同伴。也不认识路。见有一山。便往至上。遥见有城。绀琉璃色。饥渴困乏。疾走向之。尔时城中。有四玉女擎如意宝珠。作倡伎乐。而共来迎。四万岁中。受大快乐。于是自然。厌离心生。便欲
又问言。今此狱中。颇有受罪如我比不。答言。百千无量。不可称计。闻是语已。即自思惟。我终不免。愿使一切应受苦者尽集我身。作是念已。铁轮即堕地。慈童女语狱卒言。汝道此轮。不曾有堕。今何以堕。狱卒嗔忿。即以铁叉。打童女头。寻便命终。生兜术陀天。
慈童女又问:这狱中有和我这样受罪苦报的吗?狱卒回答:有啊。数不清呢。听了这话。慈童女案子思忖:我决对不能免除此苦报。愿一切应当受苦者的罪报都集中到我的身上。令我代受吧。刚有此念。铁轮坠地。慈童女问狱卒:你不是说此轮不会坠地。现在怎么落到地上了呢?狱卒十分生气。以铁叉重击慈童女头。把他打死了。命终后慈童女生都率陀天。欲知尔时慈童女者。即我身是。诸比丘当知。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其实那时的慈童女就是我。比丘们当知。如果对于父母做了少
释迦牟尼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讲到父母恩。如下: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我们知道对于供养有德之人的福报是很大的。这里佛列举了供养净行婆罗门。神仙。善知识等等。但是这些福报功德加起来都要比孝顺之心差的远了。 世间悲母念子无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终于十月。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虽得欲乐饮食衣服而不生爱。忧念之心恒无休息。但自思惟将欲生产。渐受诸苦昼夜愁恼。若产难时如百千刃竞来屠割。或致无常。若无苦恼诸亲眷属喜乐无尽。犹如贫女得如意珠。其子发声如闻音乐。以母胸臆而为寝处。左右膝上常为游履。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 世尊讲为什么受母恩如此之大呢?这是因为母亲从怀胎十月开始。到生产。养护。哺乳。扶爱。这些恩情对我们是最重最厚的。此恩重过山岳大地。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征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尽。如是男女即名尊贵天人种类。或是菩萨为度众生。现为男女饶益父母。如果因为儿女不孝顺。造成了父母含怨念的心理。开始对我们有了恨的心理。这就是我们堕地狱的因了。或者是转生恶鬼畜生。而这个果报是很快的。比世间的狂风还要快。无论是佛。金刚。天仙。都不能挽回。如果能依从父母。使其快乐。那么诸天卫护。福乐无穷。这样的人就是天人的种类。或者是菩萨转世。来利益父母。 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处于胎中。口吮乳根饮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饮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先与其子。珍妙衣服亦复如是。愚痴鄙陋情爱无二。昔有女人远游佗国。抱所生子渡殑伽河。其水暴涨力不能前。爱念不舍母子俱没。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母亲的恩情在怀胎之时便开始了。到我们长大。要吸吮多少母乳。要母亲百般照顾。不论你是俊俏是丑陋都是一样疼爱。这个恩情是很难报答完的。以是因缘母有十德。一名大地。于母胎中为所依故。二名能生。经历众苦而能生故。三名能正。恒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养育。随四时宜能长养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庄严。以妙璎珞而严饰故。七名安隐。以母怀抱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导引子故。九名教诫。以善言辞离众恶故。十名与业。能以家业付嘱子故。 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4/39357.html
以上是关于「童女」学佛当孝养父母-慈童女的故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童女」学佛当孝养父母-慈童女的故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8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