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子欲养而亲不待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孔子」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子欲养而亲不待
【白话易解】: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走半路时。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
丘吾子哽咽地说道:「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听了孔夫子的教导。从这以后。学生们告辞孔子而回家奉养父母的达到了十三个之
【原文】:
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
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素。哭者不哀。孔子下车。进而问曰:「子。何人也?」
对曰:「吾。丘吾子也。」
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
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
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
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
孔子曰:「小子识之。斯足为戒矣。」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因为求学离家在外。之后又因为工作。又或因为成家、养育子女种种原因。无法抽空回乡看望父母时。却忘了。父母已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了。
似乎。人生总也有忙不完的事。在一推再推之后。能奉养父母的时间。也随之流逝。丘吾子的悲伤。谁能真正体会到呢?少年离家。可至年老回来时。一踏进家门。却再也见不到父母了!错过了奉养父母的机会。是人生多大的遗憾。逝去后。怎么能追得回来呢?
《论语》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当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不便。此时。正是需要我们在身边照顾的时候。记得有一位女士。因远嫁外地很少回
在我们小的时候。需要父母的照顾才能长大;可当父母年老需要我们照
时光易逝。在我们还有机会尽孝时。莫要再等待。丘吾子的遗憾警示我们:行孝不能等!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6/63304.html
以上是关于「孔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孔子」子欲养而亲不待;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7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