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布施与回报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布施与回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布施与回报
布施与回报 常静 布施是佛教六度之一。也是学佛者修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佛教中。布施是指施与他人财物、体力和智慧。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佛教认为。布施有很多功德。当你布施于人的时候。表面上是你在付出。但很多时候你会在无意中得到布施的回报。在现实生活中。布施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不仅不会造成彼此的负担。还会给你的心理带来更大的满足和幸福感。因为布施不仅意味着你自身的富有。而且透露出你至真至善的心地。
有一户人家。父亲去世时。留下了十七头牛。遗嘱上写明。其分配方式是大儿子得二分之一。二儿子得三分之一。小儿子得九分之一。十七头牛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皆非整数。令三个儿子非常苦恼。甚至发生了口角。
有一位长者。每天看着三个孩子吵闹不休。不禁为他们感到难过。为了息事宁人。他就将自己仅有的一头牛送给他们。这样一来。十七头牛加上长者的一头。共十八头牛。其二分之一就是九头牛。三分之一就是六头牛。九分之一就是两头牛。一共是十七头牛。不多不少。于是兄弟三人就将剩余的那一头牛还给长者。
一阵忙碌之后。长者不但没有损失。反而还替三兄弟解决了天大的问题。
布施就是这样一种行为。在满足他人所愿的同时也圆满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四分律》中谈到布施的利益。诠释道:“所为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布施。能在给人欢喜的同时。自己也培植了大慈悲心。远离悭贪。招感无量福报。
从前有一对贫穷夫妇。靠佣工来维持生计。一天。丈夫看见一些长者前往寺院里参加供僧法会。回到家后。想着想着。不禁哭了起来。
妻子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什么事让你这么伤心呢?”丈夫回答:“唉!看到别人能够满心欢喜地供僧修福。而自己却是贫穷下贱。连修福报的机会都没有了!”
妻子便安慰他:“别再伤心了。于事无补。不如把我卖了。卖来的钱就可以布施供养。你看怎么样?”丈夫更伤心了:“如果把你卖了。我岂不是更加难过!”
于是。妻子想了想。又说:“干脆我们一起卖身为奴。不仅可以供养。还可以在一起修行。”这回。丈夫同意了。
于是。夫妻俩找到一个富贵人家。向主人借了一笔钱。准备办一场供僧法会。这笔钱如果无法在七天之内还清。他们就必须永远在这户人家当奴仆。得到钱后。贫穷的夫妇便开始不眠不休地筹备法会。并且相互勉励:“
到了第六天。眼看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就绪。寺里却收到了一个讯息:国王也要在同一天举行法会。出家人都认为。应当将机会让给穷夫妻俩。然而国王知
国王不得不召见穷夫妇。要他们说出理由。穷夫妇便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禀告国王。并恳求国王:“我们今生如此穷苦。就是因为过去没有修福报。这辈子恐怕只有这一天还能自由作主。以后就没有机会了。所以。我们极力争取。请求国王成全。”
了解到这对夫妇的真诚发心。国王不禁心生怜悯。不但准许他们如期举行法会。更赏赐财宝。还划了十个村落让他们居住和管理。
经云:“贫穷布施难。”贫穷的人往往更加悭贪。难以割舍。因而不断在贫穷中轮回。若能清楚明白其中因果。难舍能舍。便能从贫穷中跳脱而出。
一天。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五十两黄金。送到寺院给无
无相禅师漫不经心地应道:“你已经说过了。我也知道了。”
看到无相禅师并没有停下脚步。信徒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是五十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呀!难道你连个谢字都不肯讲吗?”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佛像前停下:“你怎么这样唠叨呢?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给你道谢?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是一种买卖。我如果代替佛祖向你道一声谢谢。那就要请你
信徒听着就立在那里。再也不敢说了。
布施不是做买卖。如果携带了贪图功利的不净心理。那就不算真布施。人不能为了得到回报而布施。那样就没有意义。当然也得不到任何福报。当你发自内心布施于人时。你的布施才会有很大的功德。更有可能得到你意想不到的回报。布施不在于多少。而是看你是否有真心做好事。是否能切切实实地解决别人的困难。只要你有心。哪怕只是一句赞美的话都会有莫大的功德。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7/72422.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布施与回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布施与回报;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7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