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白居易与佛教之因缘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白居易与佛教之因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白居易与佛教之因缘
白居易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自称香山居士。唐朝文人中。白居易与佛教僧侣往来最为密切。《五灯会元》之四上有如下记载:
“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刚宝戒。元和中。造于京兆兴善法堂。致四问。十五年。牧杭州。访鸟巢和尚。有问答语句。尝致书于济法师。以佛无上大慧。演出教理……复受东都凝禅师八渐之目。各广一言而为一偈。释其旨趣。自浅之深。犹贯珠焉。凡守任处。多访祖道。学无常师。后为宾客分司东都。罄己俸。修龙门香山寺。”
贞元十六、十七年间。白居易两度
又在《闲吟》一诗中写道:“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可见白居易对佛学的体验是十分深刻的。他曾观照自己的前世为诗僧:
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皈依向一乘。
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
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忠州时。开始学习坐禅。和兴果寺神凑禅师、东林寺智满禅师等交往甚密。在东林寺藏经楼读慧远大师文集深受启发。他后来将自己的文集奉献给与他有缘的寺院收藏。如庐山东林寺、洛阳圣善寺、苏州南禅院的千佛堂、龙门香山寺等都收藏有他的诗文集。
以文学的生花妙笔来阐发佛学的精奥真谛是白居易晚年的理想。他说:“愿以今生
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曾参访鸟巢禅师。鸟巢道林禅师见秦望山上松枝茂密。就居于树上。有如鸟儿筑巢而居。故人们称他为鸟巢禅师。白居易仰观禅师在树上摇摇欲坠。迷惑地说:“禅师住处甚为危险。”禅师说:“太守的处境比我更危险。”白居易说:“弟子为一州太守。住镇江州。何险之有?”禅师说:“你身居官场。明争暗斗。识性不停。譬如薪火炽燃。怎么不岌岌可危?”白居易请教道:“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如此简单的道理。三岁小孩也知道。”禅师说:“三岁孩童虽会说。但是八十岁老翁却未必了解其意。”
白居易除了自己皈依佛门。持斋守戒外。还大力倡导放生。以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普度众生。他写下了《放旅雁》、《放鱼》、《赎鸡》等放生诗。他写道:“常慕古人道。仁信及鱼豚。见兹生恻隐。赎放双林园。”
白居易在晚年最钟爱香山寺的幽静。以香山寺为他最后的归宿地。他写道:
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醖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爱风岸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
且共云泉浩缘境。他生当此作山僧。
白居易晚年虔心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合三万两俸银请人按《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彩绘大型西方极乐世界图及弥勒像、西方三圣像、日日焚香顶礼。十分虔诚。并且回向众生离苦得乐共登莲城。他的《念佛偈》流传广远。至今仍脍炙人口: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陀。
日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普观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8/82179.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白居易与佛教之因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白居易与佛教之因缘;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6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