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赖咤和罗圣者的故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赖咤和罗圣者的故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赖咤和罗圣者的故事
有一次。释迦世尊带着五百个比丘弟子。从拘留国游化到罗欧咤国。由于佛陀的圣德和声望的感召。当他尚未到达时。关于他的种种事迹。已经传遍了全国。也轰动了全国。当他开始为罗欧咤国的人民说法的那天。真是万人空巷。把那说法的地方。挤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这次的说法。当然摄化了许多的人。赖咤和罗却是其中最最突出的一个。
赖咤和罗。是国中首富的富家公子。而且是他父母晚年向天神求来的独生子。财富、妻妾、奴婢等的享受。除了国王。没有谁能比得上他。但他对于这些。并不感到欢乐。现在。当他听了佛陀的教法之后。使他憬悟到他的向往。乃是从佛出家。因为佛说:「居处家中的人是不能自求清净而学佛道的。」所以当他随着大众走到听法回家的半路上时。越想越希望能够剃光须发。披起架裟。做一个沙门。想到最后。终于下了决心。折回头去。跪在佛陀的座前。请求佛陀哀怜慈悲。度他出家。
「你曾求得父母的许可吗?」佛陀亲切地问他。
「我还没有禀报过父母。」赖咤和罗说。
「父母不许可的。不得作沙门。也不得授你的出家戒。这是诸佛的常规。」佛说。
「好的。世尊。那么请让我回家禀报父母。父母许可之后。再来求度出家。」
「非常好。就照你自己的意思去做吧!」
一个大富长者的独生子。尤其是晚年得子的父母。当他们尚未抱到孙子之前。儿子就要求着去出家。这该是多么意外而感到伤心的事啊!不用说。赖咤和罗要想取得父母的同意。那是很不可能的事。当他刚刚说出自己的要求。他的父母已老泪纵横地向他劝说了:「我们老俩口子命苦。到了老年来时。好不容易。千求万求。才求天神送来你这么一个命根子;纵然你先死去。我们也将坐守你的尸体至死。如今竟想活生生地抛下我们。天底下那有这样的道理?」
但是。赖咤和罗的意志已定。所以他说:「请求双亲大人成全了我吧!否则。从此以后。我就不再饮食。也拒绝沐浴;我将卧于荒地。除非准我出家。否则。我就因此而死。」
赖咤和罗真的绝食了。真的不再沐浴了。真的离开豪华的住宅而独自卧在空旷的荒野中了。然而。天下的父母。可受死别之苦。却忍不下生离之痛。自己的儿子要去出家了。怎么也舍不得的。若不到真正无法可想的地步。他们决不放弃一切可能的努力。希望儿子回心转意。
因此。请来了许多的亲戚朋友。远远近近、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乃至九族之内的宗亲戚友。一批又一批地去看赖咤和罗。劝慰赖咤和罗;那些劝慰的辞意。却又几乎完全相同。那就是他的父母最初已经说过的那几句话。
时间。一天一天地。蜗牛爬坡似地过去了。一连五天。亲朋戚友。越来越多。赖咤和罗的身体则越过越衰。他的神态。却越来越安静;他的呼吸。越来越微弱。他的意志。却是越来越坚强。
终于。那些为他父母做说客的亲戚朋友。毕竟是受了他的感动。感动得热泪满面。不得不反过来帮着赖咤和罗去劝说他的父母了:
「看样子。还是让你们的公子去出家吧。如果他喜欢过出家的生活。你们尚可见面。如他过不惯出家的生活。必将返俗回家;否则。你们如此坚持下去。他是必死无疑。万一真的不幸。岂非白白地逼死一条人命?死了之后。一堆腐尸臭肉。除了虫蚁争食。还有甚么用处?如今已到不能再拖的程度。还是劝你们二老看开一些。准了他吧!」
这一席话。说得合情合理。并且语语动人。最受激动的人。当然是赖咤和罗的父母。所以放声痛哭。这样一来。在场的人。也都陪着哭泣起来──生离与死别。乃是人间的大悲剧。两者之间。
终究。赖咤和罗的父母同意了赖咤和罗的请求。但是还要带着亲情深如海的情怀。探问赖咤和罗的意向:「如果真放你去作沙门之后。你是否一定回来再跟我们相见?」「如果不死。当然会来跟父母相见。」
就这样。赖咤和罗已经是自由之身了。他欣喜。也感动。他很想立即就去见佛陀出家。可是经过了五天的绝食。身体已衰弱不堪。何况在这五天之中。佛陀已经去了舍卫国。从罗欧咤国到舍卫国之间。须经五百里路的长程跋涉。他必须先把身体调养复原之后。才能前去见佛陀。
几天之后。赖咤和罗用印度最高的礼节。五体投地。并以头面贴着父母之足。然后立起。右绕三匝。便告别了他的父母。
不久。赖咤和罗已是佛陀座下的出家弟子。佛陀亲自度了他。给了他的架裟。也授了他的沙门经戒。并使诸大罗汉弟子。按日代佛教授赖咤和罗。教他怎样持戒、怎样修定。
赖咤和罗本是宿根深厚的人。经过佛及诸大罗汉的教授指导之后。没有多久。他便修得了四禅的禅定;接着又是初果、二果、三果。很快地就证到了小乘声闻的最高境界──第四阿罗汉果。同时也得到了罗汉所能得到的神通。他能飞行自在。他能以天耳通听到远近大小的一切声音。他能以天眼通看到无微不至、无远弗届的一切事物。他也能以宿命通观察自己在过去世中的死死生生。就这样。他在佛陀座下。一待便是十年。
十年的岁月。完全在充满了禅悦、法喜。以及和乐的生活中度过;虽已过了漫长的十年。在于赖咤和罗。好像仅仅是转眼之间的事。
但他不是忘恩的人。他想到了父母。他想到了他的父母是在怎样地盼望他的早日归去。他想到了作为一个出了家的儿子。也该回家化度自己的父母。于是。他把他的意念请示了佛陀。佛陀知道他已不再退入爱欲之中(他是已从爱欲之中得到解脱的人)所以也很赞成他返家去省亲。
然而。赖咤和罗到达家门之时。并未受到俗家的欢迎。他以托钵僧人的姿态。走到他家的门口。家中的人。谁也不理睬他。有几个仆人见了他。竟还诅咒着说:「出家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十年前由于沙门的到来。引诱去了我家的少主人。所以直到现在。我家主人痛恨所有的出家人。我们也不敢不痛恨所有的出家人。」
在自己的俗家。既然不受欢迎。为了午前的饮食。赖咤和罗只好走向别处托化。可是。他在附近的路上。遇见一个从他俗家出来的婢女。提着一桶已经腐败恶臭的豆羹渣滓。准备倒弃。对于一位乞食的圣者来说。这也正是乞化的对象。所以问那婢女:「请问这位大姊。你要把它倒掉。岂不可惜?」
「这已臭得不能吃了。有啥可惜?」婢女随口应了一句话。
「既然如此。就请你布施给我罢!」
「你要。就给你好了。」
婢女一边说着。一边已将臭豆羹渣滓倒入了赖咤和罗的钵里。倒完之后。她好奇地偷看了这个沙门几眼。想不到。她这一看。竟给她带来了好运。她顾不得再说什么。急忙奔回屋去。找到了她的女主人──赖咤和罗的母亲。兴奋地报告了这个惊人的好消息:
「我们的公子赖咤和罗已经回来了。我刚看到。就在门外的附近哩!」
「真的吗?」赖咤和罗的母亲。显得非常的惊喜:「不是你这丫头在骗我?」
「真的呀!我认得公子的。除了已穿着沙门的装束之外。跟十年以前一模一样。」
「好的。如你所说是实。为了报酬你的禀告。为了赖咤和罗的回来。从今日起。即免除你的奴婢身分。放你去做良民。并愿以我现在身上所著的衣服珠环等物。全部赐给你的母亲。」
于是。赖咤和罗的父亲也知道了。这时他正在为了想念儿子而垂头丧气。他连忙吩咐全家上下。一齐出动。分头寻找。大街小巷地。转弯抹角地到处寻找。最后。被他找到了。赖咤和罗坐在一个僻静的所在。一边吃着刚才化到的臭豆羹渣滓。一边仰面望着日影。日正当中的时候。他就不再进食。这就是最有名的出家戒「过午不食」。赖咤和罗的父亲见了这一情景。既高兴又感到生气。所以责问赖咤和罗说:「你既然回到家乡。为何不回家里去吃美好的饮食。反而像乞丐似地在这儿吃这恶臭腐败了的豆羹渣滓?岂不糟蹋了你自己也丢了咱们家的面子?」
赖咤和罗。听了他父亲的话。却不以为然。他说:「请不要这样说。我已弃家学道。作了沙门。出家无家。哪儿还有我的家呢?」
「就算你已出家无家。也该回家吃饭啦!」
「谢谢了。今天的食时已过。我已不需再食。」
「那你就跟我回家去住吧!」
「沙门之法。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不住俗
「你总得跟你的母亲见见面哪!」
「是的。这次回来。就是为了省视双亲。所以。明日午前。我当托钵经过家门。」
「好了。我就回家准备饮食。明天算是受我请供。」
「很好。我当准时到达。」
于是。赖咤和罗的俗家。大家忙碌起来。为了赖咤和罗的回家应供。大家忙着怖置、打扫、清理、装饰、准备饮食。简直像是往年赖咤和罗新婚前夕的情景重演。最最忙碌的人。是赖咤和罗的母亲。在她的心里。重新燃起了往日的希望。她要趁此机会。把儿子留在家里。不再让他跑掉。因此。她教婢女们。把她当年陪嫁而来的金、银、珍珠、宝石。及一切的贵重饰物。全部搬了出来。置于庭院中的土地上。然后用布把它们盖住。堆积起来。超过人头。远远地看。像座小山。她希望以这些无价的珍宝。拴住她儿子的出世之心。
第二天的上午。赖咤和罗如期到达了他的俗家。他受到全家上下的热烈欢迎。跟昨天的情形。已有天壤之别;但这对他来说。丝毫没有不同的感受。他还是那样的平静、慈祥、稳重、端庄。正像一位出世的罗汉所应有的仪态一样。他。赖咤和罗尊者。本为应供而来。本为跟他的母亲见面而来;他的母亲。却先以那堆珍宝相示。她一见赖咤和罗。就连忙揭去了珍宝堆上的覆盖。连忙对她的儿子说:「孩子。你使我们等得好苦啊!我们为了这些珍宝的继承而等你。这些珍宝。都是我和你的爸爸所有。除了你。谁也不配接受。像如此的珍宝。我们家里还有许许多多。它们的价值。多得无法计算。你可以用它们来行善。给出家人布施饮食。你可以用它们来享乐。要什么就有什么。所以。像你这样的人。做一个出家的沙门。哪能比得上做一个在家的白衣。更自由更自在呢?」
事实上。财富的诱惑。只能打动愚疑凡夫的心。哪能摇撼得了罗汉圣者的心呢?所以。赖咤和罗说话了:「大人的意思。我完全了解。如果大人能够听我的话。我想有一件事告诫大人。」
「好的。你就请说罢!」他的父母说。
「那就是做一只大布袋。装了这些珍宝。运到恒河的水深之处。把它们投入水底。否则的话。储蓄财宝太多。乃是一桩令人忧恼的事:或怕县官的搜刮。或愁盗贼抢劫。或恐水火的天灾。以及怨家的陷害。试问:财宝多了。岂是好事?」
人。愚疑的凡夫。总是冲不过财色的两大重关。所以也被财色牵住了鼻子。终身作着财色的牛马;自己被财色牵住了鼻子。往往也企图用财色去牵住他人的鼻子。赖咤和罗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发现。财宝一关。已被他们的儿子冲破。自然而然地便用上了美色的锁练。吩咐家中所有年轻的美女。包括赖咤和罗往日的妻妾以及歌女舞女在内。全体盛装。打扮得花技招展。像是应召进宫竞选王妃一样的美丽。香汤沐浴。珠玉装饰。罗衫蝉衣之下隐现着一个个惑人的胴体。让她们鱼贯出来。
事实上。赖咤和罗在十年之前。就已证得阿罗汉果。就已断除了男女的爱欲。他看人间的一切。都是平等。没有可憎的。也没有可爱的;如果说有。那就只有可怜的感触。所以他说:「诸位大姊。正因为我不需要玉女。所以才去出家。」
那些美女听到赖咤和罗把他们称做大姊。既感到羞愧。又觉得惊恐。所以一齐跪了下来。用双手遮住了面孔。头也抬不起来。并且低声地诉说:「先是遗弃了我们。如今不唤我们爱妻。反而称做大姊了。这叫我们如何是好呢?」
这对于赖咤和罗来说。无疑是一种无谓的困扰。所以。他终于向他父母提出了抗议:「请不要如此地折磨我。我是为了应供而来。如果不能供我饮食。我就从此告辞!」
看看。财色两关。都叫赖咤和罗轻易地闯过了。他的父母已经没有更好的方法可想了。只好搬出了饮食。供养赖咤和罗。
然而作为一个独生子的富豪父母。总是希望留住自己的儿子;不能永远留住。也要设法暂时留住。于是。正当赖咤和罗进食之际。便在暗底下命令仆人。把一切的门户。全部关闭。并且上锁。这些计谋。赖咤和罗自然是看得明明白白。但他已是圣者。为了化度他的父母。他不着急。吃过饭。漱完口。他便从从容容地向他的父母说法:「不必如此的关门上锁。荒野之人。以及山间的野兽。最好不要拘禁他们。否则他们就不自在;野兽且要因人的拘禁而远离人群。进入山中。何况我是学道的沙门?要知道:世间红颜美女。粉白黛绿。虽可以引诱愚疑的凡夫。哪能迷惑出世的圣者?我视她们。仅是一堆堆的骷髅骸骨。裹上了刹那生灭的皮肉血液。装饰了毫无用处的珠玉璎珞而已。如果贪恋她们。就等于赴汤蹈火;沈醉在爱欲之中的人。便会失去理智。不能做他们当做的事。乃至父母兄弟也不能顾。所以。妇女之患。譬如众水之流。水流的归向是海洋。贪欲女色的归向是三涂──地狱、旁生、饿鬼。因此。要想求得不生不死的泥洹之道者。应当远离妇女。」
就这样。赖咤和罗先是说明了财宝使人忧恼。现在又说明了妇女使人下堕。这是给他的父母用的对症下药的方子。财宝万能的观念。美色拴人的功用。在赖咤和罗的言行之中。竟予彻底的打破了。也彻底的粉碎了。他的父母。对于世间俗情的执着。经过这一打破、粉碎。也该有所领悟了。到此为止。赖咤和罗尊者的省亲任务。已经圆满。所以说法之后。也不等开门。他就以神通离开。从天窗中腾空飞去。像一只猛兽。从人间的牢笼。重新奔返了深山的丛林。他是去得如此的迅速而神奇。仅此神通的显现。已足感化他俗家的人了。
赖咤和罗已经远离了俗家。但他尚有一处的化缘未了。他必须再度一个人。才能离开他的祖国;那个待他化度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祖国罗欧咤国的国王拘猎。他也是赖咤和罗的老朋友。从小就已认识了的。
拘猎王正好驱车外出。就在道旁的树下发现了赖咤和罗尊者。印度民族的人。特别尊敬出家的沙门。何况赖咤和罗又是他的老朋友。所以下了车。问了讯。行了礼。坐于一侧。准备听听赖咤和罗在这阔别了十年以来的生活情形。
「大王来了。我真高兴。我真为大王的到来而高兴!」赖咤和罗首先表示欣慰之意。
「是的。能在这里见到了你。我也有说不出的高兴;但我没有事先准备。不知应该赠送你一些什么财物才好。我是必须赠送的。可不是吗?我们是从小就很熟识了的老朋友啦!」
「这太好了。大王!不过请你不要送我任何财物。因为我已摆脱了财物的牢狱而出了家。如今大王岂能把这一牢狱重担放回我肩上呢?」
「那么。我该送你一些什么来表达我对你的友善和敬意呢?」
「有的。大王!只要你能照我的话。祈愿一遍。就是送了我的礼物。」
「请教。那该怎么祈愿呢?」
「大王。你当如此祈愿:『令我国家富强。五谷丰熟。人民众多而健康安乐。沙门住此而乞食易得;令我不使官吏侵扰人民。』」
「是的。圣者。我当受教。我当祈愿。如圣者所教。」拘猎王接着又说:「我另有一个疑问。不知是不是可以请教?」
「当然可以。」
「那就是据我所知。凡是出家人。不外由于如下的四种原因所促成:一者。年老无依。精力衰退。无力自谋生活。所以才去出家;二者。疾病缠身。无钱治疗。无力自谋生活。所以才去出家;三者。孤独一身。无藉无靠。无力自谋生活。所以才去出家。四者。贫穷饥寒。自念贫穷。无力自谋生活。所以才去出家。然而。我很奇怪。你是如此的盛年、健康。拥有众多的妻妾仆役。拥有富甲全国的金银财产。除了我国王之外。谁能比得上你呢?可是你竟出了家了。这真使我猜想不通。」
赖咤和罗尊者听完了拘猎王的疑问。因为这是一般不解佛法者所有的通病。总以为只有因了年老、疾病、孤独、贫穷的缘故。才去出家。寄佛偷生。所以他是不能不辩的:「大王!你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也许外道的出家人是因如此而来的。佛陀座下的沙门。则绝不如此。」
「哦!难道说。还有别的原因使你出家吗?」王问。
「是的。不过也是四种因缘。只是所见的角度不同而已。」
「这是有趣的。请教你用的是什么角度?」
「也不是我的角度。我只是从佛陀的教法中得来。」
「佛陀的教法怎么说?」
「佛陀常常用四事教诫于人。我就是由于领悟了佛陀的教诫。才去出家的。佛说:一者、人生无有能够避免老的。也无有能使自身不衰老的;二者。人生无有能够避免于病的。也无有能使自身不害病的;三者。人生无有能够不死的。无有能由他人代替死的。死了也无有能将财产带了走的;四者、人生至死无有能够厌离爱欲及财产的。人皆为了爱欲及财产而作奴婢。试问大王。像这样的人生。一旦看穿了之后。哪有不生厌离之心而去出家的呢?」
对于拘猎王而言。这样的佛法。也是闻所未闻的。所以听得他心悦诚服。赞叹不已:「佛陀能够如此解释了四事。透视了四事。使我的茅塞顿开。真是伟大极了!崇高极了!稀有难得极了!难能可贵极了!这些真理。句句扣动了我的心弦。也句句沁入了我的肺腑。真想不到佛陀的智慧。有如此的高超。」
「是的。佛陀的崇高伟大。佛陀的智慧。那是无可比拟的。也是无法揣测的。大王!还有一事。我希望告诉你:佛陀说『人若恣意行恶。必有凶变恐惧。身所作恶而自陷囹圄及杀身之祸。死后复当堕于三类恶道──地狱、旁生、饿鬼之中;又譬如树木。有叶有华。然后结果。华有成时即落、开时而落、
拘猎王听法到此。已经信受奉持。并已证得了初果须陀道。接着请求赖咤和罗尊者。给他授了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犯他人妇女、不妄语、不饮酒。受戒之后。他怀着初果圣者的清凉喜悦之心。礼别了赖咤和罗尊者。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8/82200.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赖咤和罗圣者的故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赖咤和罗圣者的故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6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