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五、摄生 发愿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观音」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五、摄生 发愿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五、摄生 发愿
发 愿
●晋时。慧远大师居庐山东林寺。凿池种莲。刻有一木莲。能随波开合。分昼夜。为念佛行道计时。后来。僧俗念佛人共有一百二十三人汇聚。大师说:“诸君来此。都是有愿求生净土的。”于是。造西方三圣像。结为莲社。令刘遗民撰写发愿文、王乔之等撰写念佛三昧诗。表达求生西方的信愿。大师作序说:“三昧法门很多。功德高妙而容易入门的。则首推念佛法门。入此三昧的人。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镜子)。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即使耳目不到。也能听、能见。如果不是天下的至妙法门。怎能如此呢!”后人尊慧远大师为莲宗(净土宗)初祖。《净土圣贤录》
●元时。僧人明本。皇帝赐号为“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清时。僧人实贤。字省庵。也曾发四十八愿。并写有《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四众。后人尊他为莲宗第九祖。
●唐时。僧人自觉。发愿长随大悲观世音菩萨。他又发愿造大悲像、寺。用赤金铸造观音像。高四十九尺。寺也建成。他在坛前念诵观音圣号。半夜三更。见金光二道。佛从光中下来。观音、势至跟随在佛左右。佛垂金臂。为自觉摩顶。说:“守愿莫改。利物为先。宝池生处。谁不如愿?”《高僧传三集》
●清时。僧人思岸。字愿登。每天持念佛名六万。平生所作功德。都回向净土。因积劳成疾。儿子迎养
●清
●梁时。僧人法云。十岁就能登座说法。他考虑到母亲年老。谢事回家供养。母亲病了。他就为母亲念诵《阿弥陀经》。佛放光照室。母怡然而逝。梦见母亲对他说:“依仗你念佛的力量。我现在已经往生西方。”人们钦佩他的道心。也敬重他的孝行。后来。他也见到三圣迎接往生。
●宋时。朱如一。用黄绢书写《法华经》。用碧绒绣好。又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圣像。又刻印成图。劝人念佛。所劝化的达二十万人之多。临终前。示现微疾。右胁吉祥卧而逝。《圣贤录》
●清时。张季思的妻子陆氏。十七岁开
●唐时。僧人道昂。讲《华严经》、《地论》。举掌放光。明照堂宇。众人惊异。道昂说:“这光。手中常有。有什么奇怪呢?”平时。他志结西方。发愿求生安养。后来。他预知时至。升高座。忽见天众缤纷。管弦嘹亮。他告诉众人说:“这是兜率天迎接我。但天道也有生死。不是我发愿求生的地方。我常常求生净土。为什么愿望不能果遂呢?”说完。天乐就消失了。西方香花伎乐。如云涌到。西方三圣来迎。他念佛而逝。 《净土圣贤录》
●唐时。僧人怀玉。念诵《阿弥陀经》三十万遍。日课佛号五万声。一天。看见西方圣像。数如恒河沙。一人手擎银台来迎。怀玉说:“我发愿誓取金台。为什么不
●唐时。僧人惟岸。一天。看见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出现在空中。惟岸顶礼说:“幸以肉眼。得睹圣容。遗憾后世无法传看。”他于是召来画工。但没有人能画下来。忽有二人来。愿为摹画。画完。二人就不见了。惟岸对众人说:“我将往生。谁愿意一起走?”小童说:“我愿跟随。”沐浴更衣。念佛而化。惟岸说:“小子竟然先我而去了?”他作偈赞像。念佛而逝。《圣贤录》
●宋时。僧人了宣、善荣交好。善荣用金粉汁书写各佛经。了宣帮助他玉成。二人结誓发愿往生西方。一天。了宣说:“归期已迫近。你我重会净土。”善荣说:“正想看你作略。”了宣作偈而圆寂。三年后。善荣叫众人念佛。说:“我赴宣公的约定。”
●宋时。僧人莹珂。不戒酒肉。忽然想。这样下去。将堕落恶道。于是绝食念佛。梦见佛、观音大士告诉他说:“你寿命还有十年。应当自勉。”莹珂说:“阎浮浊恶。容易迷失正念。愿早生安养。承事圣众。”佛说:“你志愿如此。好。三天后来迎接你。”到期。莹珂说:“佛及圣众都来了。”于是圆寂。《圣贤录》
●明时。僧人明证。一天。感到身体不舒服。说:“我一生求生净土。难道将堕红尘吗?”于是更加勤诵佛号。三年后。他笑着说:“现在不到红尘了。”他端坐念佛。念到“观音、势至、清净大”即闭口。众人听到空中朗诵“海众菩萨”。异香馥然。
●宋时。僧人显超。病中见佛菩萨来迎。莲花遍满。伎乐杂奏。弟子哀求恳请他住世。救众生苦。净相渐渐隐没。他于是又住世十五年。再闻天乐异香。佛及圣众齐现空中。于是圆寂。《圣贤录》
●清时。谢春华。曾念佛治愈蛊胀病。信心更切。凡有佛会。他都要参加。光绪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梦见西方三圣。知是往生先兆。对姚明斋说:“二十八日。我将西去。你可来念佛相助。”明斋说:“那天我不空。”又问:“二十九可以吗?”明斋说:“也不空。再迟一天。我来送行。”到期。他含笑而逝。异香数日不散。
●宋时。僧人元净。被皇帝赐号“辩才”。他曾经焚指供佛。左手三指、右手二指。他祈愿观音菩萨放光。佛光随即显现。《圣贤录》
●唐朝贞观年间。僧人启芳、圆果。共结一夏念佛期。他取一杨枝。放在观音菩萨像手中。发愿说:“若我念佛。能得往生。愿杨枝七天不枯萎。”到期满。菩萨手中的杨枝。更加鲜翠。《净土论》
●清时。浙江余杭的张老夫妇。吃斋。虔诚奉事观音。笃志念佛。预先造好两龛。一天。两人分别沐浴更衣。进入龛中念佛。同日逝世。《圣贤录》
●隋时。汶州(今四川茂县)有二位沙弥。共同发愿念佛。年长者已经往生净土。对佛说:“还有一位小沙弥与我同修。也能得生西方吗?”佛说:“是由他劝你。你才发心念佛求生西方。你可以回去。三年后与他同来净土。”到期。三圣来迎。大地震动。天花飘舞。长幼二位沙弥。同时圆寂往生。《圣贤录》
●宋时。孙忠。开池种莲。池上建阁。造像皈依。他见西方三圣显现空中。就对阿弥陀佛说:“愿佛稍驻留。使我二子同来瞻仰。”佛驻留空中很久。一夜。孙忠结印而逝。空中有异香天乐。后来。二子也念佛而逝。《圣贤录》
●姚婆与范婆交好。范婆劝她念佛。姚婆临终时。佛现空中。二菩萨左右随侍。姚婆求佛稍驻。与范婆作别。等范婆到来。佛仍在空中。姚婆立化。《圣贤录》
●明时。沈郊春的妻子费氏。供三世佛像及檀香观音大士像。每日念佛千声。崇祯年间。她奉大士像。居女婿家。供香时。必发愿。愿香直达佛所。忽香气绕楼数日。粉墙上现三世佛像。庄严精妙。前来瞻礼的人很多。有人用净巾擦拭佛像。颜色更加光明。一天。费氏忽然返回故居。午时。她说:“佛来了。”于是逝去。
●宋时。王氏女。每天念诵《阿弥陀经》、《观音经》、《金刚经》。母亲去世。身体流血。王氏发愿说:“若我孝心真实。愿母体不臭秽。”发愿完毕。流血止住。也没有臭味。《圣贤录》
●唐时。僧人鉴空。未出家前。境遇困苦。到杭州后。遇到一位梵僧。拿出大枣给他吃。吃完。他突然顿悟前生。问同伴悟法师在哪里。梵僧说:“你难道不记得香山石像前戏发的大愿了吗?若不证菩提。愿为赳赳武臣。他现在已是大将军了。”《高僧传三集》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8/82561.html
以上是关于「观音」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五、摄生 发愿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观音」观世音菩萨灵感事迹五、摄生 发愿;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6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