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好坏出自一念谁好谁坏谁自己带着—元自实奇遇记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道士」好坏出自一念谁好谁坏谁自己带着—元自实奇遇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好坏出自一念谁好谁坏谁自己带着—元自实奇遇记
元代末年有一个人名叫元自实。是山东人。生来质朴鲁钝。不通文墨。但家境很富足。以田地庄院所得为生。
第二天。元自实又去了缪府。也不过招待三杯酒和茶果而已。全然没有一点眷顾的意思。也不说起借银两的事儿。元自实回到住所。旅舍凄凉。妻子儿女埋怨道:“你不远万里来投靠熟人。所为何事?今天被三杯薄酒一搪塞。就不发一言。我们还有什么指望!”
元自实迫不得已。第三天再次前往造访。可缪材好像已经十分讨厌他了。元自实正要开口。缪材急忙说:“过去承蒙你借给
元自实听闻此言。惶恐的说:“我与你是同乡。从小交往深密。周济你的急难。向来没有借条。你今天怎么说出这种话来?”缪材神色严肃的说:“借条确实有。只恐怕兵火之后。您已经丢失了。但是有没有借条。我也不去计较了。只希望放宽期限。让我尽力偿还。”元自实见他这么说了。最后只能退出。心中责怪他如此巧诈狂妄。负恩负义。半个月以后。元自实再次登门。缪材只用好话打发他。终究不给恩人一文钱。就这样反覆推托。于是很快过了半年。
当地有一个小寺院。元自实到缪家。寺院正好在中途。所以他就经常在门下歇脚。寺院主持轩辕翁。是个修炼人。看到元自实经常往来。日子长了。就同他答话。因此彼此就熟悉了。时值隆冬。已近新年。元自实穷困到了极点。只好又到缪家。拜求并且哭泣
缪材扶他起来。扳着指头算日子。告诉他说:“再过十天。应该是除夕。你可以在家专心等待。我从俸禄中分给你禄米二石、银子两锭。派人快马送到你家。作为过年的费用。希望不要以少为怪。”并且又再三叮嘱。不用外出等候。只要在家就行了。
元自实感激而回。到家后。他就用缪材的话来安慰妻子儿女。到了那一天。全家盼望。元自实端坐在床上。派小儿子到闾里的门前打探。一会儿。小儿子跑回来说:“有人背着米到了。”他听了就急忙出家门等候。谁知那人经过他们家时看都不看一眼。元自实还以为来的人不认识他们家。急忙赶上去问他。那人却说:“这是张员外给塾师的粮食。”
元自实遂默然回家。一会儿。小儿子又奔回来告诉他:“有人带着钱来了。”他又急忙出去迎接。可那人还是过他们家也不進来。再追上去探问。那人则说:“这是李县令临别时赠送给游子的钱。”元自实闻言。怅然而感到惭愧。这样的情况一连有好几次。到了晚上。竟然还是一无踪迹和音信。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元自实被缪材一骗再骗。家中已经一粒米、一束柴都没有了。妻子儿女相对哭泣。元自实愤恨的不能自制。暗地里磨了一把锋利的刀。坐着等待天亮。等到鸡叫更鼓停止。他就直接奔往缪家。打算等缪材出门时一刀将他刺死。
此时。东方还没有发白。路上没有行人。只有小寺院中的轩辕翁正点着蜡烛诵经。对门而坐。修炼之人眼净。轩辕翁看见元自实在前面走。后面有奇形怪状的几十个恶鬼跟着。有的鬼拿着刀剑。有的鬼执持椎凿。披头散发。裸露身体。样子很凶恶。
大概有一顿饭的功夫。元自实又回来了。轩辕翁看到元自实后面有百来个头戴金冠。身佩玉佩的福神善神跟随。有的振扬幢幡伞盖。有的举着旌幡等旗帜。和颜悦色。样子十分安闲。
轩辕翁觉得奇怪。诵完经后。他就前去造访元自实。坐定以后。轩辕翁问道:今天早晨。你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去时匆匆。而回来缓缓?希望说来听听。元自实不敢隐瞒。全部说了出来:缪材忘恩负义。使我困顿之至。今天早上。我身怀磨砺的快刀。打算前往杀掉他以报此仇。等到了他家门口。我忽然想:他确实得罪了我。可他的妻子儿女又有什么罪呢?而且。他还有老母在堂。今天我若杀了他。他们全家又依靠谁呢?我一家人已经够苦了。怎么还可以让别的更多人跟我家一样苦呢。宁可人家负我。不可我负别人。于是我忍了这口气回家了。
轩辕翁听说后。祝贺他说:“您这么做将会有后福。因为神明已经知道这件事了。”元自实问他缘故。轩辕翁说:“你有一念之恶。凶鬼就到了;你有一念之善。福神就降临了。这就如同影子随形。如同回响应声而起。由此可知暗室之内。仓卒之间。不可萌发做恶之心。不可犯罪而有损德行。”于是把自己所看到的都告诉了他。并且百般抚慰。又拿出一些钱米来救助他的急难。可谁又能料到。当天晚上。元自实竟出了事。掉入了井中。
话说元自实掉入井中的那一刻。他看到井水竟忽然分开。两岸石壁陡峭。如刀削一般。当中有一条狭路。仅仅能供人行走。元自实摸着石壁行走。差不多有几百步。石壁终止而路也断了。露出一洞口。里面天地开阔。日月照临。俨然是另外一个世界。元自实也就走了進去。不久他看见一座大宫殿。匾额上用金字题着“三山福地”四个大字。元自实瞻仰后進入宫殿。只见长廊中静悄悄的。古殿里烟消火灭。他徘徊不前。四面察看。却杳无人影。只听到钟磬之声。隐隐约约从云外传来。元自实饥饿难忍。实在走不动了。就睡在石坛的旁边。
忽然有一个道士。穿着青色的道袍。振响着雪白的玉。来到元自实面前。叫他起来。笑着问道:“翰林公了解出门在外的滋味了吗?”元自实拱手回答道:“远离故乡的滋味。我已经尝够了。不过这‘翰林’的称呼。却不知缘何而来?”道士说:“你难道不记得在兴圣殿起草西蕃诏书的事了么?”元自实说:“我乃是山东平民。年届四十。目不识丁。生平未曾游览过京城。怎么会有起草诏书之说呢?”道士说:“你大概是被饥火所迫。无暇记忆以前的事情了。”于是。从袖中拿出几枚梨、枣让元自实吃下去。对他说道:“这叫做交梨、火枣。吃了之后。可以知道过去的事情。”
元自实吃完梨、枣。清醒觉悟。于是记起了前世当学士的时候。在京城大都的兴圣殿边起草西蕃诏书的事。就好像昨天发生的一样。随即问道士:“我前世犯了什么罪。今世要受这样的报应?”道士说:“你也没什么大的罪过。只是在职的时候。以文学自高自傲。不肯提拔后学。所以今世让你愚昧不识字;以爵位自我尊大。不肯结交接待游子。所以今世让你到处漂泊无处依止。”
元自实听了。就指斥当代的高官而问道士:“某人身为丞相。却贪婪无厌。公然贿赂。他日应当受什么报应?”道士说:“那人乃是无厌鬼王。地下有十个炉子来熔炼他的横财。现在他的福份也已满了。应当受到囚禁的灾祸。”
元自实又问道:“某人身居平章高位。却不约束军士。杀害良民。他日应当受到什么报应?”道士说:“那人乃是多杀鬼王。有三百鬼兵。都是铜头铁额。助他为虐。现在。他的命运衰竭。应当受到身体分割截断的祸殃。”
元自实接着又问:“某人身为监司。但是那里的刑罚不振肃;某人身为郡守。而那里的赋税劳役不均匀;某人身为宣慰使。没听说宣慰什么事;某人身为经略使。没听说经略什么方面。那么这些人又应当受到什么报应?”道士说:“这些人脚镣手铐都已经加在身上。铁索也已系在脖子上。像是一堆腐烂的肉。如同一把肮脏的骨头。纯粹是等待杀戮的活鬼。哪里值的推测啊!”
元自实于是又问缪材欠债的事。道士说:“那人乃是王将军的管库人。财物怎么能够随便乱动用呢?”道士说:“不出三年。世道会大变动。大祸将要来临。十分可怕。你应该选择地方居住。否则恐怕会受牵连。遭到祸殃。”
元自实听了。求道士给他指示躲避兵火的地方。道士说:“福清可以。”又说:“不如福宁。”这番话说完。又对元自实说:“你到这里已经很久了。家里人都很盼望。现在你可以回去了。”元自实告诉他没有路。道士就指了一条路让他回去。于是元自实向道士拜了两拜告别了。元自实走了二里多路。在山后发现了一个洞可以出去。
回到家里一看。仙境中不到一日。地上却已经过去了六个月。元自实相信道士的预言。急忙携带妻子儿女直接迁居到福宁乡村中。开垦田地度日。一日。当他挥舞锄头时。忽然听到土下铮然有声。得到埋藏在地下的银子四锭。家境逐渐安康丰足。其后天下大乱。很多官吏都被杀了。而缪材也被王将军所杀。家财也都归了王将军。以岁月来算。仅仅三年。道士的预言就全部应验了。
看了这则故事。不仅情节曲折。而且颇多今人回味之处。元自实今生所受的一切苦。竟全是因为他前世有自高自傲等缺点所致。可见善恶到头一定有报。
今生表面上看是缪材忘恩负义。辜负了元自实。实质上看缪材竟然是王将军的管库人。在神的安排中。他的一切财产在将来都要归给王将军的。自然不能乱动王将军将来的钱财。从这一点上看缪材倒是挺“忠于职守”的。可见世人眼中的事实。并不一定就是事物的本质。
再看元自实因为看不到因缘关系。又受了很大的苦。差一点就要去刺杀缪材。后来回心转意。心生善念。在另外空间里看这一过程。动了恶念就有恶鬼跟随;恶念消除善念萌生后。就有福神跟从。最后竟由此得福报有奇遇。乱世之中保了平安。古人说的“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这一句话真是对呀!
由此再往深处想一想。人若常存善心。特别是对佛法的认同。一定会给他带来善果;而人若常存恶念。特别是对佛法的敌视。一定会给他带来恶运。
再看元自实由井中進入仙境后。那道士告诉他那些祸害人民的恶官、贪官们不久都将遭报。最后竟全都应验了。再次向人显示了善恶必报的理。道士又告诉元自实到福宁去。将能在乱世中保平安。元自实果真相信。结果真的平安度过了乱世。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0/100290.html
以上是关于「道士」好坏出自一念谁好谁坏谁自己带着—元自实奇遇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道士」好坏出自一念谁好谁坏谁自己带着—元自实奇遇记;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5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