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三位高僧的惜福事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三位高僧的惜福事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三位高僧的惜福事迹
印光祖师惜福的事迹:
印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
宣化上人惜福的事迹:
有三个台湾青年比丘来万佛
就餐巾纸的使用来说。上人使用时先从边缘开始。然后将用过的部位叠起来。下次使用时从叠起的地方使用。然后再叠起来。再使用时仍是如此。直到用完。有时一张纸用两天也是有的。当师父问上人为何要这么节省时。上人说自己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不敢浪费。又有一次师父曾见病中的上人在弟子劝说下喝过半玻璃杯麦片粥之后。两次用开水涮杯后喝了下去。最后又加上一点开水涮杯漱口后又咽了下去。当问上人为何将漱口水也要咽下时。上人说牙缝里也可能有粮食。不可以浪费。自己的口又不脏。
弘一大师的惜福: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守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0/101362.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三位高僧的惜福事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三位高僧的惜福事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5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