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除去忧愁祸患的法门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除去忧愁祸患的法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除去忧愁祸患的法门
佛陀曾经这样教导比丘们:“有五件事。所有的人。包括女人、男人;在家或出家。都应当时常拿来自我警惕:我会变老,我不能免于变老。我会生
摩揭陀国阿阇世王登基后第八年。佛陀入灭了。
摩揭陀国的文荼王。对他的第一夫人跋陀十分宠爱。
有一天。跋陀夫人去世了。噩耗传来。让文荼王哀痛不已。整天不吃不喝。不理朝政。憔悴邋遢地守着跋陀夫人的遗体。还交代他的亲信侍从官披亚卡。将夫人的遗体浸泡在麻油槽中防腐。以方便他时时看望。
披亚卡特别去订制了一个大铁槽。按文荼王的意思办了。但心想。这样下去实在不是办法。应当帮国王找一位可以亲近的沙门或婆罗门。来帮国王拔除心中的忧郁之箭。
那时。尊者那罗陀正好在摩揭陀国的首都华氏城游化。住在一位长者的竹林园中。尊者那罗陀是一位博学识广。辩才无碍。善于教化的大阿罗汉。深受当地人的敬重。
于是。披亚卡向文荼王禀报。建议国王去见尊者那罗陀。文荼王同意了。差遣披亚卡先向尊者那罗陀求见。展现了当时王者敬重沙门、婆罗门修行者的风气。尊者那罗陀也同意了。愿意随时接受文荼王的来访。
文荼王一行人庄严的车队。来到了竹林园外。大家下车步行进入园内。见到了那罗陀尊者。一番问讯礼敬之后。尊者那罗陀说了:
“大王!不要因为那些像梦境、泡沫、雪堆、幻影般无常不实之事起忧愁。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世间一切众生。有五件事最不可得。哪五件事呢?那就是:让我不老、不病、不死、所拥有的不失、不灭。这是世尊的教说。
大王!一般不曾听闻这个道理的人。当他老了、病了。遇到亲人死了。所拥有的失去、坏灭了。他不去想这些情形又不是只有自己才如此。是一切众生都一样的。因而忧愁、苦恼、哀痛不已。甚至于搥胸号泣、食不知味、憔悴邋遢、反应迟钝而陷于迷乱。如此一来。徒增亲友的担忧、怨敌的欢喜。这就像中了浸泡过毒液的忧愁之箭。全然是自寻烦恼。
又。听闻世尊教化的贤圣弟子们。他们深知一切众生都无法避免老、病、死、失去、坏灭。如果自己因此而忧愁、苦恼、哀痛。搥胸号泣、陷于迷乱。只是徒增亲友的担忧、怨敌的欢喜。赔掉了自己的健康。甚至于因而丧命而已。能这样思惟。便能拔除那浸泡过毒液的忧愁之箭。解除生、老、病、死的灾患苦恼了。”
对尊者那罗陀的这一番教说。文荼王听进去了。便询问尊者那罗陀:“这个法门的名称是什么?应当如何修?”
“这
“真是如您所说的。是除去忧愁祸患的法门。为什么呢?因为我听了以后。所有的愁苦都解除了。”文荼王作了这样正面的回应。同时。邀请尊者那罗陀。能常到王宫教说。以使国家人民多多获益。并且劝请尊者能将这个法门广为教化流传。使之永存于世。
最后。文荼王表明要归依尊者那罗陀。
“大王!不要归依我。应当归依佛。”尊者那罗陀说。
“谁是佛呢?”文荼王问。
“大王!迦毘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出家学道。修道成佛。号释迦文。是您应当归依的佛。”尊者那罗陀说。
“现在释迦文佛在哪里?离这里有多远呢?”
“释迦文佛已经入灭了。”
“怎么这么快就入灭了呢?如果释迦文佛还在世上。不论多远。我都要去见释迦文佛。”然后。文荼王起身。合掌长跪。发愿今生归依佛、法、僧伽。愿为在家佛弟子。
注释:
一、本则故事前段取材自《增支部第五集第五七经》。后段取材自《增壹阿含第三二品第七经》、《增支部第五集第五○经》。
二、文荼王相传为继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优婆耶王之后的摩揭陀国国王。频婆娑罗王应与佛陀同辈。传说与佛陀同日生。后来归依佛陀成为在家佛弟子(参考《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五五六三页)。依《长阿含第二七沙门果经》的记载。阿阇世王为频婆娑罗王之子。弒父夺取王位。而其太子为优婆耶。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优婆耶王之间的关系。经典记载得比较明确。接下来的文荼王。是《阿育王传》、《善见律》中记载阿育王王统中说到的。各典籍间略有歧异。由于文荼王与优婆耶王在位的时间都很短。不知是父子关系。还是兄弟叔侄关系。(参考印顺法师著《佛教史地考论》〈佛灭纪年抉择五阿育王中心的王系〉)
三、佛陀入灭的年代。依《善见律毘婆沙》记
四、本则故事前、后段所引的“五事”。最后一事虽略有差异。实则。其内涵是相通的。老、病、死。是一切众生都不能避免的。即使佛陀也没有例外。这是《阿含经》中多处出现的教说。圣者超越一般凡夫之处。不在于不老、不病、不死。而在于面对自己或他人的老、病、死时。不会有忧、悲、恼、苦的心苦升起。如果想像佛──不论是指释迦牟尼佛。还是另指其他什么“古佛”。是不老、不病、不死的。不但与史实不符。也违反经教。更与佛法的心髓──缘起法、三法印相违。这样的思想。抉择为“非佛法”是不为过的。
五、一般凡夫的我们。如果遭遇了自己的老与病、至亲好友的生离死别。心情难有不受影响的。但是。任何忧愁、哀痛、忿怒不平。都无济于事。只是徒然伤身而已。既然没有人能豁免。那就只有随顺了。期望本则故事。能有益于当事人忧悲恼苦的减轻与早日解除。并且能从中体认到忧悲恼苦的“集”──根源。是我执、我爱。早日踏上“古仙人道”。
六、故事末尾。关于尊者那罗陀告诉文荼王佛陀已经入灭一段。南传本虽缺。但依文荼王的年代。判定这是可信的而纳入。表示了本则故事是发生在佛陀入灭以后。这样。本则故事至少提供了两个可贵的讯息:其一。古来佛法的认定。是不限于佛亲口所说的而已。其二。佛经的收集。也不只限于佛陀时代的教说。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0/103569.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除去忧愁祸患的法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除去忧愁祸患的法门;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5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