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金刚菩提」净土圣贤的传记4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1-22 00:3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金刚菩提」净土圣贤的传记4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金刚菩提」净土圣贤的传记4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土圣贤的传记4

净土圣贤的传记4   法持。姓张。润州江宁人。幼出家。年十三。谒黄梅忍禅师。蒙示法要。领解幽玄。后事方禅师。为入室弟子。已而专修净业。   唐朝法持。润州江宁人。小时候出家。13岁拜谒黄梅弘忍禅师。蒙禅师开示法要。领解了佛法的深妙之处。后来又承事方禅师。成为入室弟子。以后就专修净业。   长安二年九月五日。终于金陵延祚寺。临终。遗命露尸松林之下。施与乌鸢蝼蚁。使食吾血肉者。起净土因。言已瞑目。寺僧见神幡数首。从西而来。幡出异光。以烛其室。年六十八。(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长安二年九月五号。在金陵延祚寺往生。临终时留下遗嘱:“我去世后。把遗体放在松树林里。布施乌鸦、鸟类、蚂蚁。让这些小动物吃到我的血肉。都结下净土因缘。”说完闭上眼睛就往生了。   当时寺院的僧人见到很多幢幡从西方过来。幢幡发出奇异的光明。之后又返回西方。不多久。法持圆寂。   怀玉。姓高。丹丘人。执持律法。名节峭然。一食长坐。蚤虱恣生。诵弥陀经三十万遍。日课佛号五万声。常行忏悔。天宝元年六月九日。见西方圣像。数如恒沙。一人擎银台来迎。玉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台。何为不然。圣众遂隐。玉倍加精进。忽闻空中云。头上已有光晕矣。请趺坐结印。以俟佛来。   唐朝怀玉。自从受戒后就不放松地执持律仪。每天只吃一顿。长时间打坐。身上生跳蚤虱子也都随它。诵《阿弥陀经》三十万遍。每天的日课是念五万声佛号。常修忏悔。   天宝元年六月九号。见西方圣像像恒河沙数那么多。有个人手擎银台来迎接。怀玉说:“我一生念佛。发誓证取金台。为什么没有金台呢?”这么一说。圣众就隐没了。怀玉从此更加精进。   有一天。忽然听到空中说:“你头顶上有光晕了。请跏趺坐结手印。等候佛来。”   越三日。异香满室。玉云。若闻异香。我报将尽。书偈云。清净皎洁无尘垢。上品莲台为父母。我修道来经十劫。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说偈已。香气盈空。圣众遍满。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身紫金色。共御金刚台来迎。玉含笑而逝。   过了三天。屋子里充满异香。怀玉说:“既然闻到异香。我的业报就要尽了。”然后说了一首偈:“清净皎洁无尘垢。上品莲台为父母。我修道来经十劫。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意思是说:清净光明、无尘垢的上品莲台是我的父母。我以此莲台生于净土中。修道以来我经历了十劫。见到阎浮提众苦充满。我深生厌离。凭着今生的精进苦行。超过了十劫功勋。从此我永离娑婆。归于净土。)”说完这首偈。香气充满空中。圣众遍满。只见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菩萨。紫金色身。同持金刚台来迎接。怀玉含笑往生。他一生的大愿圆满了!   郡太守段怀然。作偈赞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宋高僧传)   郡太守段怀然赞颂说:“我师一念登

佛教念佛修行的故事

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   慧日。姓辛。东莱人。唐中宗时。得度。见义净三藏。诣西域求法。心慕之。于是泛舶渡海。经三年。得达天竺。礼如来圣迹。寻求梵本。日既阅历艰苦。深厌阎浮。思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遍问天竺三藏。皆劝修净土法门。日闻已顶受。   唐朝慧日大师。东莱人。唐中宗时得度为僧。因为见到义净三藏去西域求法的事迹。心里非常仰慕。因此就乘船渡海。经过三年到达印度。   到印度后。他就礼拜如来圣迹。寻求梵文经本。因为经历了很多艰苦。对这个世界深深厌离。他想“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带着疑问。到处去询问印度三藏。都劝他修持净土。慧日听后。顶礼拜受。   渐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大山。山有观世音像。有至诚祈请者。每见大士现身。日至山叩头七日。又断食。毕命为期。   后来逐渐到了北印度健驮罗国。在王城东西方有一座大山。山上的观音圣像非常灵验。至诚祈请的人每每见到大士显现身形。   慧日到山上叩头七天。而且断食以毕命为期。(他的心很虔诚。在圣像前不断礼拜七天。而且断绝饮食。以生命结束为期限。虔诚祈祷观音菩萨。)   至七日夜。观音于空中现紫金身。长一丈余。坐宝莲华。垂右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忽灭。日既困惫。闻已。精神顿壮。   到了第七天夜晚。观世音菩萨在空中现紫金身。一丈多高。坐在宝莲花上。垂下右手。摸着慧日的头说:“你欲传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到彼国后。见佛和我得大利益。你要知道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完。菩萨像隐没不见。当时慧日绝食顶礼。非

佛教成语的故事大全

常疲倦、虚弱。听到菩萨为他说法。精神顿时强健起来。   及登岭东归。计行七十余国。阅一十八年。开元七年。达长安。诣阙。献佛真容、梵夹等。赐号曰慈愍三藏。日勤修净业。唱导一时。著往生净土集。行于世。天宝七年。卒。将终。见莲华在前。状如日轮。(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等他翻山越岭从东面回到大唐。总计走了70多个国家。经历了18年。开元七年。到达长安。向皇帝供献佛的真容、梵文经本等。皇帝赐号为“慈愍三藏”。   慧日勤修净业。当时大弘净土法门。他写了《往生净土集》流通世间。天宝七年圆寂。临命终时。莲花现在眼前。形状就像大日轮。   常慜。并州人。落发后。精勤匪懈。念诵无歇。尝发大誓。愿生极乐。专修净业。称念佛名。后游京洛。专崇斯业。辄有冥应。遂发愿写般若经满万卷。又欲远诣西域。礼如来圣迹。以此胜福。回向净土。遂至海滨附舶。从诃陵国。至末罗瑜国。欲往中天。商舶载重。解缆未远。风起。舟且覆。   唐朝常慜。并州人。剃度后一直精进修行。从无懈怠。念诵从不间断。他曾经发大愿:“愿我此生决定往生西方。”在他发愿后。就一直专修净业。念佛名号。后来他在京洛一带游历。专门崇尚净业。所以冥冥中得到很多感应。因此发愿写《般若经》满一万卷。   后来又想去印度礼拜如来圣迹。以此殊胜福德回向净土。所以就到海边乘船。从诃陵国到末罗瑜国。想去中印度。当时商船上货物沉重。解开缆绳没走多远。忽然起了大风。船快要翻没。   商人争上小舶。互相排挤。舶主高声。唤慜上舶。慜曰。可载余人。我不去也。所以者何。若轻生为物。顺菩提心。亡己济人。斯大士行。于是合掌。称阿弥陀佛。舟沉身没。声尽而终。年五十余。有从游弟子一人。亦念佛名。与之俱没。其得济之人。具陈其事如此。(西域求法。高僧传)   商人们都争着上小船。互相排挤。船主大声喊常慜上船。常慜说:“这船可以坐其他人。我不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为众生看轻自己。顺菩提心;舍身命救护他人。是菩萨行。”然后合掌念着阿弥陀佛。随着船沉没水中。他的身体也沉没水中。直到他的念佛声消失。就这样圆寂了。当时50多岁。   跟他在一起的一位弟子也念着佛名和他一起沉没。当时得救的人传述了这件事。   法善。不详其所出。天宝间。游京师。习天台教。常诵法华。所居之处。瓶水自满。临终。见金莲华从空下迎。天乐竞鸣。隐隐向西去。(佛祖统纪)   唐朝法善。不知出处。天宝年间。在京师游历。他起先研习天台教法。常诵《法华经》。所住之处。瓶

佛教报恩故事动画片

子里的水自然充满。临终时。见金莲花从空中飞下来迎接。天乐竞相鸣响。隐隐地往西方而去。   齐翰。字等至。姓沈。湖州人。天宝八年。出家永定寺。道性渊默。迹不近名。身不关事。长在一室。寂如无人。专门相部义疏。精敏罕俦。明法华经。主苏湖戒坛。大历十年。入流水念佛道场。一念之顷。即见净土境相。乃作歌曰。流水动兮波涟漪。芙蕖晖映兮宝光随。乘光西迈兮偕者谁。   唐朝齐翰。湖州人。天宝八年。在永定寺出家。他性格沉默寡言。不去管世间事。也不张扬名声。常常在一个屋子里。寂静得就像没有人。他专攻相部义疏。精微敏锐。无人能比。他也明了《法华经》的经义。曾经主持苏湖一带的戒坛。   大历十年。入了汶水念佛道场。一念顷。就见到净土境界现前。他写了一首歌说:“流水动兮波涟漪。芙渠晖映兮宝光随。乘光迈兮偕者谁。(意思是:池水流动。微波涟漪。水上一朵朵的莲花光辉映照。有宝光环绕。乘着这光明向西迈进。跟我同去的是谁呢?)”   未几。遇疾。谓弟子曰。有鹤从空飞下。回翔我前。尔曹见否。弟子问曰。和尚舍生。何乃抱病。翰曰。必谢之躯。虽圣未免。即回瞻圣像而亡。年六十八。(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不久他生病对弟子说:“有白鹤从空中飞下来了。在我面前飞翔环绕。你们见到了吗?”弟子问:“和尚要舍报时为什么还生病呢?”齐翰说:“必然归于谢灭的这个身体。即使圣人也难免的。”然后他回头瞻仰圣像。就这样往生了。68岁。   自觉。博陵望都人。少出家开元寺。至德二年。往灵寿县禅法寺。习律经论。勤瘁九年。皆造精微。大历元年。往平山县界。得重林山院居焉。拾果采蔬。日唯一食。岁大旱。恒阳节度使张公。闻其精苦。躬入山。请其祈雨。觉虔告龙神。大雨立下。张甚尊礼之。   唐朝自觉。博陵望都人。少年时在开元寺出家。至德二年。去灵寿县禅法寺学习戒律经论。勤学了九年。对戒律经论都造诣精微。   大历元年。他到了平山县界内。住在一个有山林的院落中。平时在山上捡一点树果、采一点蔬菜。每天吃一顿。   这一年大旱。恒阳节度使张公听说自觉师精进勤苦。亲自入山请他祈雨。自觉师虔诚祈祷龙神降雨。大雨立刻降下。张公对他非常恭敬。   初欲铸大悲菩萨像。并建佛寺。至是施者骈集。铸像高九尺。梵相端严。迨年稔。寺亦随成。遂于坛前矢愿。愿承圣力。早生净土。夜三更。见金光二道。中有阿弥陀佛。自光中下。二大士左右随之。佛垂金臂摩觉顶曰。守愿勿易。利物为先。宝池生处。任从汝愿。   最初他想造大悲菩萨像和建立佛寺。到这时布施的人都来了。所铸的菩萨像有九尺高。梵相庄严。到这一年很丰收。寺院也随着建成。自觉师就在坛前立下坚固志愿:愿承圣尊加持。早生净土。   夜晚三更。见空中有两道金光。中间站着阿弥陀佛。从光明中下来。观音、势至两大菩萨左右随从。佛垂下金色手臂。摸着自觉的顶说:“守愿勿易。利物为先。宝池

佛教歌曲唯美爱情故事

生处。任从汝愿。(意思是:守住誓愿不要改变。做什么事要发利他心来摄持。把众生放在首位。能够这样做。西方宝池的生处就随愿往生。)”   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见神人现半身云中。俯谓觉曰。师西归之期至矣。觉举手谢之。六月十四日。即于观音像前趺坐而化。觉所铸大悲像。屡著显应。至周显德初。敕令天下铜像。一例除毁。及是像。匠氏暴卒。后宋太祖令重铸于寺焉。(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贞观十一年二月十五的夜晚。云层中有神人现半身像。俯身对自觉师说:“法师西归的时间到了。”自觉师举手答谢。六月十四号。就在观音像前结跏趺坐往生。   自觉师造的大悲菩萨像非常灵验。有明显的感应。到后周灭佛时。皇帝下令把天下的铜像全部销毁。等到要毁坏这尊大悲菩萨像时。当时的工匠突然暴死。所以后来宋太祖下令在寺前重造这尊圣像。   承远。不详其所出。始学于成都唐公。次资川诜公。至荆州。进学于玉泉真公。真公令居衡山设教。人从而化者万计。始居山西南岩石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羸形垢面。躬负薪槱。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权。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法门。   唐朝承远大师。不明他的出身。最初跟随成都的唐公求学。后来又随资川的诜公学法。以后又到荆州跟随玉泉真公求学。真公叫他住在衡山设立教法。当时跟他学法的人数以万计。   最初承远住在衡山西南的岩石下。别人给他食物就吃。没东西就吃土泥。他身体瘦弱。脸上脏脏的。亲自背着木柴回来烧。凡是教导人。他都立中道为实相。再教人趣入中道实相的权巧方便。使人疾速到达。所以开示专一念佛的法门。   书涂巷。刻溪谷。丕勤诱掖。人皆负布帛。斩木石。委之岩户。不拒不营。祠宇既具。是为弥陀寺。营造之余。则施与饿疾者。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终于寺。年九十一。先是有释法照者。居庐山。由正定中。趋安乐国。见蒙恶衣侍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出而求之。肖焉。乃从之学。传教天下。   他在大街小巷写着净土教言。或者刻在溪水山崖的石头上。精勤地诱导人们。当时的人都背着布匹、砍下木头、背着石头放在他山洞的门口。他对这些事一律随缘。既不拒绝。也不刻意经营。就这样自然建立了一座殿堂。叫做“弥陀寺”。建寺剩余的财物。都布施给穷病的人。贞观十八年七月十九号。在弥陀寺圆寂。91岁。   之前有一位僧人法照。住在庐山时。入定到了极乐世界。见到一位披着破衣服的人侍立在佛身边。佛说:“这是衡山的承远。”法照出定后。寻访到了他。跟定中所见非常相像。因此就跟随他学习。普传教法。   照在代宗时。为国师。言其师有至德。天子南向而礼焉。度其德不可征。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场。柳宗元为制碑。立石寺门之右。(柳子厚文集)   法照在唐代宗时是国师。他跟皇帝讲起自己的师父有无上的功德。这样天子就朝着南方顶礼。因为他的功德不可思议。就把他所住的地方取名为“般舟道场”。柳宗元制立碑文。在寺门的右边竖立碑石。(后人尊奉承远大师为净土宗三祖。)   法照。不知何许人也。大历二年。居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一日。于僧堂粥钵中。睹五色祥云。云内现山寺。寺东北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门内复有一寺。榜曰。大圣竹林寺。他日。复于钵中见云中数寺。池台楼观。万菩萨众。杂处其中。以所见问知识。有一僧曰。圣神变化。不可情测。若论山川势面。乃五台也。   唐朝法照大师。不知是哪里人。大历二年。住在衡州云峰寺。精进不懈地修行。   有一天。他在僧堂吃粥的钵里看到五色祥云。云中显现有深山有寺院。寺院东北有一座山。山下有涧水。山涧北边有一座石门。门里又有一座大寺院。题名为“大圣竹林寺”。   又有一天。钵中显现云雾里很多寺院。亭台楼观。万千菩萨在里面安住。他以所见询问别人。有位僧人说:“圣者神通变化。不能用凡情推测。但说起你谈到的山川状况。应当是五台山。”   四年。照于郡之湖东寺。开五会念佛道场。感祥云弥覆。云中现楼阁。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身满虚空。衡州举郭。咸焚香瞻礼。良久方灭。照复遇一老人。谓曰。汝曾发愿往金色世界。礼觐大圣。今何辄止。言讫。不见。照遂与同志数人。远诣五台。五年四月六日。至五台县佛光寺。   大历四年。法照在当地湖东寺开五会念佛道场。感得空中祥云遍布。云中现出楼阁。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两大菩萨的色身遍满虚空。衡州全城的人都看到。烧香礼拜。过了很久。这幅情景才消失。   法照又遇到一个老人对他说:“你曾发愿去金色世界礼拜大圣。现在为什么停止呢?”说完。隐没不见。   这样法照就和几位同志从远方来礼五台山。大历五年四月六号。到了五台山佛光寺。   其夕四更。遥见异光照身。即之。行五十里。得一山。山下有涧。涧北有一石门。见二童子。自称善财难陀。引至一寺。榜曰。大圣竹林寺。如钵中所见。金地宝树。以为庄严。入寺。登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师子座。万众围绕。而为说法。   这天晚上四更。见远处有光明往身上照来。寻着光走了五十里。来到一座山前。山下有涧水。山涧北边有一座大石门。见到两个童子。自报姓名说是善财、难陀。这样带他到了一座寺院。上面写着“大圣竹林寺”。宛如以前钵中所见。整个寺院以金地宝树为庄严。   入了寺院。登上讲堂。见文殊菩萨坐在西边。普贤菩萨坐在东边。二大士各自坐在高大的狮子座上。万众围绕。宣说法要。   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去圣时远。知识隘劣。障垢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告曰。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善要。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得一切种智。   法照向前顶礼。问道:“末法时代的凡夫距离佛的时代很远。见识狭碍浅劣。垢障更为深重。佛性无由显现。在浩瀚无边的佛法中不知道修哪种法门最为切要?”文殊菩萨告诉他:“你现在念佛正应时机。诸修行法门不超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这两门最好、最切要。我过去劫中。以观佛故、以念佛故、以供养故。得一切种智。   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照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因此。一切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功德法。都从念佛生。由此知道念佛是诸法之王。”   法照请问:“应当怎样念佛?”文殊菩萨教导他:“在此世界西方。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你应当相继忆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无退转。”   语已。二大圣同舒金臂。摩照顶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照欢喜作礼。辞而退。二童子送出寺门。举头。忽失所在。乃立石标记其处。   说完。两位大圣同伸金色手臂。摩法照的顶说:“你以念佛故。不久证得无上菩提。如果有善男信女发愿速疾成佛。无过于念佛。由此能速证无上菩提。”法照欢喜作礼。告辞而退。   两位童子把他送出寺门。一抬头。刚才的境界忽然消失!就在此处立下石碑。标明处所。   至四月十三日。照与五十余僧。同往金刚窟。虔心礼三十五佛名。照礼才十遍。忽见其处。广大严净。琉璃宫殿。文殊普贤。俱在一处。复独诣金刚窟所。愿见大圣。以身扑地。见梵僧佛陀波利。引入一院。额曰金刚般若寺。异宝庄严。光明闪烁。照虽历睹灵异。而未语人也。   四月十三号。法照和五十多位僧人共同前往金刚窟。虔心礼拜三十五佛。法照才礼十遍。忽然见到这里变得广大、清净、庄严。琉璃宫殿中有文殊和普贤两大菩萨住在里面。   他又独自到金刚

佛教的著名景点的故事

窟。愿见大圣文殊。以身扑地。这时候。见梵僧佛陀波利带他入到一处院落。题名为“金刚般若寺”。里面有奇珍异宝庄严无比。闪烁着光明。法照虽然历次目睹了灵异境界。但从来不对人说。   是年十二月。于华严寺。入念佛道场。绝粒要期。誓生净土。至七日初夜。正念佛时。见一梵僧入。谓曰。汝所见台山境界。胡不传示世人。言毕不见。照心异之。   这一年十二月。在华严寺入念佛道场。断食刻定日期发誓往生净土。   到了七号初夜。正念佛时。见一位梵僧进来。说道:“你所见的五台山境界为什么不告诉世人?”说完不见。法照心里感觉奇怪。   翌日。又见梵僧语如前。照曰。非敢秘密圣道。恐生疑谤耳。僧曰。大圣文殊。现在此山。尚招人谤。汝何惜焉。但以所见境界。普告众生。使见闻者。发菩提心。作毒鼓缘耳。照遂忆所见。录以传世。   第二天。又见梵僧说同样的话。法照说:“我不是要保密。我怕说这些境界会引起世人的怀疑诽谤。”梵僧说:“大圣文殊现在住在五台。尚且招人疑谤。你何足吝惜呢?只要把所见的境界普遍告诉世人。让见者、闻者发菩提心。作毒鼓缘。(这里说的“毒鼓缘”是指涂毒鼓的鼓声传到的地方。伤员身上中的箭就会立即拔出。意思是把你见闻的境界告诉给有缘人。他听到了就能做究竟解脱的因缘。)”因此。法照就记下当时的见闻。流传于世。   明年。江东释慧从。与华严寺诸僧。随照至金刚窟。及立石标记处。瞻仰旧迹。大众悲喜未已。忽闻钟声。其音雅亮。节解分明。众愈惊异。知照所见不虚。因书于屋壁。愿见闻者。共发胜心。后于化竹林寺题额处。建寺一区。仍号竹林焉。   第二年。江东僧人慧从和华严寺的众僧随法照大师到达金刚窟。等来到立碑标明所记的地方、瞻仰大圣圣迹时。大家身临其境。心里都悲喜不已。忽然听到钟声响起。清雅洪亮。节奏分明。大家更加感觉奇异。知道法照的所见真实不虚。因此就把此事写在房屋的墙壁上。愿见闻的人都发殊胜心。后来在显化的竹林寺题额的地方。建立一座寺院。仍然取名为“竹林寺”。(法照大师在境界中见到的文殊道场。叫做“大圣竹林寺”。后来就在显化的地方也建立一座寺院。取同样的名字。)   照于是笃志念佛。日夜无旷。忽见佛陀波利谓曰。汝华已就。后三年华开矣。至期。谓众曰。吾行矣。端坐而逝。或言。照尝于并州五会念佛。德宗时。诏入京师。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号五会法师。(宋高僧传。乐邦文类。)   法照从此专心致志地念佛。日夜不休息。一天。忽然见到佛陀波利对他说:“你的莲花已经成就。再过三年莲花就开放。”果然到三年后的这一天。法照对大众说:“我走了。”然后端坐吉祥往生。   有人说。法照曾在并州建立五会念佛。唐德宗时。皇帝召请法照进京城。教宫中的人念佛。也修到这五会念佛。因此称法照为“五会法师”。(后人尊奉法照大师为净土宗四祖。)   少康。姓周。缙云仙都山人。生而不言。七岁。入灵山寺礼佛。母问识否。忽发言曰。释迦牟尼佛。父母遂舍之出家。年十五。能通五部经。   唐朝少康大师。缙云仙都山人。他生下来后一直没有声音。到了7岁。进灵山寺拜佛。母亲问:“认得吗?”忽然间。开口说话了:“释迦牟尼佛!”因此父母就舍他出家。15岁能通五部经。   贞元初。诣洛阳白马寺。见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则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也。康祝曰。若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现光明。言已。光复闪烁。光中隐隐有化菩萨。康曰。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遂之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影堂瞻礼。忽见导真像升空。谓曰。汝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   贞元初年。他来到洛阳白马寺。见佛殿里文字放光。就去查看。结果看到是善导和尚的《西方化导文》。少康就在法本前祝愿:“如果我与净土有缘。就让此书再现光明。”说完。光明重新闪现。光中隐隐地有化现的菩萨。少康这时说:“劫石可磨。我愿无易!(就是纵然劫石可以磨尽。我的愿终究不变。“劫石”出自《大智度论》。一劫到底有多长呢?用比喻来说。长、宽、高各一由旬的石头。天人一百年下来用天衣轻抚一次。直到把这块巨石抚尽。就是一劫的时间。意思是劫石都可以磨尽。我的愿永无改变。这是发起了求生西方的决定志愿。)”然后他到了长安光明寺。在善导和尚影堂里瞻礼(就是这间殿堂有善导和尚的画像。他在善导和尚像前瞻仰顶礼。)。忽然见到善导大师的真像升在虚空中。说道:“你按我的教导广泛化导有情。他日功德成就。一定往生极乐世界。”   南至江陵。遇一法师。谓曰。汝欲化人。当往新定。缘在于彼。言讫。不见。乃适新定。乞钱。诱小儿念佛。念佛一声。即与一钱。如是年余。凡男女少长见康者。皆云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于道路。遂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每遇斋日。善信毕集。所化三千许人。   这样他就往南来到江陵。遇到一位法师告诉他:“你想教化众生。要去新定这个地方。你的因缘在那里。”说完就不见了。   少康大师又到了新定。他乞讨到钱。就诱导小孩念佛。让小孩念一声佛就给一钱。这样经过一年多教化。整个地方上男女老少见到少康都说“阿弥陀佛”。使得当时念佛的声音充满了道路。于是就在乌龙山建立净土道场。筑坛三级。每当遇到斋日。善信都来聚会。所化有三千多人。   每升座。高声唱佛。众共和之。康一唱佛。众见一佛从其口出。十声。则有十佛。若贯珠焉。康谓众曰。汝见佛者。必得往生。众皆欣慰。二十一年十月。嘱道俗曰。当于净土。起增进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汝曹此时见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异光数道。寂然而逝。塔于台岩。号台岩法师。(宋高僧传。乐邦文类。)   少康大师每次升座高声念佛。大家就在下面跟着唱佛。少康唱一声佛就有一尊佛从口中飞出。唱十声佛就有十尊佛飞出。像贯珠那样。一串一串地出来。少康对大家说:“见到佛的人必定往生。”大家都很欢欣鼓舞。   贞元二十一年十月。少康大师对僧俗大众说:“当于净土起增进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你们此时见我的光明。真是我的弟子。”因此就放出几道光明。安祥而逝。后来在台岩建塔。称少康大师为“台岩法师”。(后人尊奉少康大师为净土宗五祖。)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2/120120.html

以上是关于「金刚菩提」净土圣贤的传记4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金刚菩提」净土圣贤的传记4;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510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