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忍辱的故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舍利弗」忍辱的故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忍辱的故事
忍辱的真义
富楼那是佛陀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的大阿罗汉。经常往来于各地宣说佛陀的教义。有一天。富楼那恭敬地来向佛陀辞行。打算到北方的偏远地区──蛮荒未化的输卢那国去布教。佛陀赞许他为教弘法热忱。并委婉的对他说道:「富楼那!那个地方民智未开。民风暴戾。老百姓野蛮粗鲁。弘法布教是很艰辛困难的。你最好不要前去。」
富楼那信心百倍地回答说:「正因为输卢那国的人性凶恶。人民识浅德薄。因此弟子更要到那里弘法。使他们也能获得法雨的润泽。」
「话虽如此。但是当地的人民不但不会接受你的佛法。并且还会破口恶骂你一顿。」佛陀考虑周详的说。
「佛陀!他们辱骂我没有关系。只要他们不打我就好了。」
「万一他们
「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们不将我打死。一息尚存。我还是能够宣扬如来的圣教。」
「如果他们穷凶恶极地把你打死呢?」
富楼那意志坚决。必恭必敬地回答佛陀说:「佛陀!即使他们把我打死了。我也没有丝毫遗憾。我身为您的弟子。能有机会将生命供养佛陀。为真理牺牲。我将衷心感谢输卢那国的老百姓完成我弘道的心愿。」
佛陀十分赞赏富楼那为法忘躯的道心。以及忍辱负重的弘法决心。于是允许了他的传道之旅。
《佛遗教经》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忍耐不是打
忍辱的美德
罗睺罗自从受佛陀严厉的教诫以后。又常常
佛陀讲经时。舍利弗总是带著罗睺罗参加法会;舍利弗静坐时。罗睺罗总是跟著坐在身旁;布教时。舍利弗也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学习一些为法为人的经验;每天托钵乞食。罗睺罗更是跟在舍利弗身后。在僧团中被誉为第二佛陀的舍利弗。实在是罗睺罗最好的恩师。
有一次。罗睺罗跟舍利弗在王舍城乞食。路上遇到一个流氓恶汉。那个恶汉用沙投进舍利弗的钵里。并且用棍棒打破罗睺罗的头。罗睺罗头上的鲜血。一滴一滴的流下来。恶汉见了不但不知错。还骂道:「你们这些沙门。总是托钵为生。满口慈悲忍辱。我打破你的头。看你能把我怎样?」
十七八岁的罗睺罗。现出咬牙切齿的面容。但舍利弗安慰他道:「罗睺罗!如果你是佛陀的弟子。应有忍辱的精神。心中不怀瞋恨的毒。当以慈悲怜愍众生。佛陀常教诫我们。有荣誉的时候。不能使心高举;受侮辱的时候。不能使心生恨。所以。罗睺罗!压制著愤恨的心。严守忍辱。世间上没有比忍辱更有勇气的人。天上人间。不管多大的力量。也不能胜过忍辱。」
罗睺罗听完师父舍利弗的开示。默默的走到水边。水里现出他的颜面。他用手掬水洗去血迹。然后用布巾把伤口扎起来。见到这情形的舍利弗。心中既安慰又难过。
罗睺罗忍耐著。仍然走在舍利弗的身后。跟著托钵乞食。在回来的途中。罗睺罗对舍利弗说道:「我想到刚才的疼痛。此刻已不把他放在心上。不过。这世间有著太多的恶人。到处都遍满了可厌的事物。我不对世间生气。只想到世间上没有办法的人太多。佛陀开示我们对人、对世间要有大慈大悲。但世间上狂暴的人就欺侮我们;沙门比丘守忍积聚高德。而狂愚的人反而轻蔑我们。他们反而尊敬那些残酷的人。佛陀真理慈悲的教示。他们倒反而以为是臭的死尸。天降甘露给猪。猪还是爱吃臭的东西。住在臭的地方。佛陀所宣讲的真理。慈悲的言教。对那些凶恶以及没有善根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效果。」
罗睺罗第一次把自己的修行。以及对世间的看法。向师父提出报告。舍利弗听后很欢喜。把罗睺罗在路上说的话。回来告诉佛陀。佛陀也非常高兴。称赞罗睺罗今天很好。对恶人的态度。应该那样;对世间的看法。就是如此。佛陀又再说道:「不知道忍的人。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瞋世恨人。是背法远僧。常堕于恶道之中轮回。能忍恶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灾难之祸。有智能的人。能见到深远的因果。克服瞋心。多行忍辱。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真义。和世俗的看法不同。世间上认为珍贵的而佛法认为下贱。佛法认为好的、对的。而世人不肯实行。忠与佞不能兼容。邪的嫉妒正的存在。恶的不喜善的并行。贪欲的人不高兴无欲之行。在这些情形之下。修道者唯有忍辱。忍是助道的增上缘。可使你早证圣果;忍像大海中的舟航。能够度一切灾难。忍是病者的良药。可救人的生命之危。我能成就佛陀。独步三界。受人天的敬仰。是因为我的心能够安稳。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贵。」
因为罗睺罗被恶人无缘无故的把头上打了出血。而他在血气方刚的少年时代。就能像圣者一样的忍辱。给师父很大的安慰。给佛陀很大的欢喜。并且能够引起佛陀对忍的说法。舍利弗听了非常感动。罗睺罗听了含着眼泪。更感激佛陀。
忍辱度化鬼王
佛陀游化至摩竭陀国时。有一天。夜宿于阿吒鬼住的地方。当时阿吒鬼正与其它鬼神集会。有一小鬼赶忙跑去向阿吒鬼报告:「恭喜啊!你将有大福报哩!今晚佛陀就住在你家里。」
阿吒鬼说:「一个陌生人住到我家。我且要试试他是真正的佛陀。还是普通的凡夫呢!」说著。阿吒鬼即刻返回家里。一看到佛陀。就气急败坏地说:「沙门!出去!」佛陀即平和地走出阿吒鬼的家。
看着佛陀走出家门。阿吒鬼又改口说道:「沙门!进来吧!」佛陀是灭除憍慢的圣人。因此又毫无怨言的返回阿吒鬼的家。如此来回进出三次。到了第四次。阿吒鬼又再说:「沙门!出去!」
就在这时候。佛陀终于开口说道:「鬼王!你已经请我三次了。我是不会再走出去的。」
阿吒鬼又说:「你既然不想出去就算了。我要问你问题。如果你答得不能合我的意。我就要撕裂你的心胸。让你热血从面门喷出。再将你掷往恒河的对岸。」
佛陀说:「随你所问。我会回答得让你欢喜。」
鬼王问:「行持何法能得安乐果报?如何得到广大的名声?何法能度诸河流?何法度大海?如何舍离苦?如何得清净?」
佛陀慈悲地说:「行持佛法能得乐果。持戒能使名声流布。信心能度河流。不放逸可以度越苦海。精进能去除众苦。智能能够使人清净。」
阿吒鬼听了佛陀的妙法。欢喜不已。并发愿随侍佛陀。护持正法。
世间上什么力量最大?忍辱的力量最大。佛陀说:「修道的人不能忍受毁谤、恶骂、讥讽如饮甘露者。不名为有力大人。」世间上的拳头刀枪。使人畏惧。不能服人。唯有忍辱才能感化顽强。诸葛亮七擒孟获。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
谦忍得长寿
有一个年约五、六岁的小童子。一天来到佛前。对佛陀说:「伟大的佛陀。愿您赐给我长寿!」
佛陀和蔼的说:「善童子!小小年纪为何要求长寿呢?」
「外道相师告诉我。说我福慧具足。惟受短命报。慈悲的佛陀。愿您为我开示方便。令我寿命得以延长。」小童子恭敬的回答。
「善童子!每个人所受的罪福苦乐。都是自己所造作善恶业的结果。不是他力所能主宰的啊!」
佛陀接著说:「善童子!要求得长寿安乐。必须为人谦忍。对人恭敬。」小童子听受佛语。从此将谦忍、恭敬实践于生活中。
数月后。有一鬼王因与童子有宿怨。化成一个婆罗门。前来取命。童子不知是鬼王化身欲来加害于他。见婆罗门到家中来。照常恭敬供奉婆罗门。而且谦忍礼拜。鬼王心想:「此童子乃是大善之人。怎能加害他?应该让对人恭敬的人恒受恭敬。谦忍的人常得福乐。」
鬼王如此一想。瞋恚顿息。于是离别而去。
小童子因谦忍恭敬而免去祸害。并得寿命延长。这是启示我们。若能奉行佛法。恒常谦忍。自然能以德化人。
忍能致胜
有一次在般若会上。佛陀知道须菩提已经断除人我的执著。但大慈大悲的佛陀。仍然苦口婆心引出自己修行的事迹。以增加须菩提行「无相布施」和「无我度生」的信心。佛陀象是回忆似的追述著往事道:
须菩提!在我过去生中。有一次在深山里修行。有过这么一段经过:
我盘腿静坐在一棵大树下。闭目思维著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起源。四周和风习习。花卉吐露著幽香。忽然一阵银铃似的笑声响起。我睁眼一看。原来是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
他们穿著宫妃的服饰。珠光宝气。一看就觉得她们不是天上的仙女。也一定是人间的王妃。他们手拉着手。嬉笑著走到我的面前。向我问道:「修道者!在这样深山丛林里。你怎么一个人坐在这里修道呢?难道你不怕虎豹豺狼来伤害你吗?」
我向她们点点头。端坐着身子回答说:「尊贵的女士们!在这座深山里修行的确是我一人。修行并不一定要很多的伴侣。人有慈心。毒蛇猛兽不会来伤害。在城市里。金钱美色、苛政权威就如同山间的虎豹豺狼。」
嫔妃们顿时一改撒娇的态度。很恭敬的向我请求说教。我在摘了一朵小红花。又继续说道:「女士们!人生本来应该追求快乐。但快乐也有真实的和虚假的。有长久的和短暂的。可是人被虚假和短暂的快乐所迷惑。像这朵小红花开放得虽很美丽。但它并不能永远吐露芬芳。青春和美丽、力壮和健康。都不足依赖。人生贵在学道。求得生命的升华。求得生命的扩展。那才是要紧的大事。」
我正这么说时。一个王者装束的人手提宝剑从草丛中奔来。他走到我的身前。大声的喝骂我:「你是什么人?竟敢大胆调戏我的宫妃?」
「大王。请问你叫什么名字?不要这么侮辱人。」我看他来势凶猛。心平气和地对他说。
「你像在大梦中过日子。」他厉声说:「威名远震的我──歌利王你都不认识?难怪你胆敢诱惑我的宫妃。」
「大王!请不要这么说。修道的人行忍辱。不愿回骂。但你如此造口业。将来一定不好。」
「你行忍辱?我来支解你的身体。看你还说行忍辱吗?」
须菩提!就这样。我的眼睛、耳朵、鼻子、两手、两足。都一一的被歌利王割下。为了度生。为了对众生行慈。我一点瞋心都没有。我从无我度生的精神中。慢慢累积我的福慧。庄严我的佛果。歌利王堕落了。我成就佛果了。须菩提!行凶的人不能胜人。唯有行忍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须菩提听完佛陀往昔因中修行的一段事迹。非常感动。他体会到最高的无我真理。他获证到甚深的空慧。
不能忍辱的人。修行就不能成功。
杀瞋
有一个婆罗门生养了一个瞋心很重的女儿。经常触怒婆罗门。惹他生气。
有一次。女儿又把婆罗门气得七窍生烟。因而萌发杀女解恨的念头。继而念头一转:「我还是先去拜访佛陀。或许佛陀有方法可以教导我。」
于是婆罗门来到佛前。向佛陀请问二个问题:「杀什么样的人无罪?什么方法能够令心安稳无忧?杀什么样的人才能受到佛陀称赞?」
「这很简单。你好好记住!杀瞋心、恨心。可使心得安稳无忧。也就能得到我的赞许。」佛陀这样告诉婆罗门。
世人大多容易瞋恨。因而经常发生不幸事件。其实世上并无可瞋可恨而非杀之不可的人。唯有「瞋」、「恨」才是该「杀」之物。
尘唾自污
佛陀在鹿母讲堂说法。有一天。一如往常著衣持钵。到舍卫城乞食。途中一位婆罗门迎面而来。冲著佛陀开口怒骂。佛陀不予理会。仍旧安详的继续前行。
佛陀的从容安详使得婆罗门更加愤怒。于是弯下腰抓起一把土。向著佛陀扔掷过去。无巧不巧。这时。正好有一阵风对著婆罗门方向吹过来。这么一来。婆罗门所抛掷出去的泥土正好被风吹回来。于是洒得婆罗门灰头土脸。兀自尴尬地怔在原地。
佛陀慈祥的对婆罗门说偈道:
若人无瞋恨。骂辱以加者。
清净无结垢。彼恶还归己。
犹如土坌彼。逆风还自污。
意思是说。如果有人无缘无故的口出恶言。谩骂一个清净无垢的圣者。那人将自作自受。如同恶意举土掷人。巧遇逆风。反而污秽了自己。
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陀曾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以瞋心加害他人。好比仰天吐痰。逆风扫尘。对方不但纤毫无损。反而害了自己。如此简易的道理。怎可不谨言慎行!
真理战胜邪恶
有一回。佛陀在拘睒弥弘化。受到外道的嫉妒。故意收买不良份子。到处恶言中伤佛陀。在这种情况下。佛陀和弟子们想要靠托钵获得足够的食物相当困难。于是阿难代表大众向佛陀请命:「佛陀!我们还是离开这儿吧!我们还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去啊!」
佛陀反问阿难:「如果到了另一个村子还是一样。那我们怎么办?难道就继续这样逃避下去吗?」
「至少我们先解决了目前的问题再说。」阿难回答。
佛陀说:「不!阿难!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设法解决。如果只是一味的逃避。痛苦将永无止境。我们还是耐心的留在这里。等待一切都澄清以后。才可以转往别的地方。」
佛陀说完这番话没多久。果然外道的势力已抵不过佛陀的真理之声。许多人在听闻佛陀开示后。无不欢喜、感动、赞歎。外道的流言不攻自破。这时佛陀对弟子们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善美。有邪恶;有诽谤。有赞美;有恶魔。有病苦。可是也有快乐。唯有了悟真理的人才能不被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风所动。因为在他们心中。所有徒具其表的事物。都将化为乌有。」
真理也许一时寂寞。邪恶也许一时强势。但是只要坚持不摇。真理不辩自明。必能赢得千秋的肯定
不以瞋报瞋
佛陀弘化四十九年的期间。除了受到婆罗门等外道的嫉妒迫害外。最初也常有人因为家中子弟跟随佛陀出家。于是迁怒佛陀。对佛陀做出无礼的举动。但最后总是被佛陀的慈悲与智能所摄受。
有一次。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跟随佛陀出家。他忍不下这口气。于是怒气冲冲的跑到精舍去找佛陀理论。一见佛陀。不由分说。劈头就骂。佛陀只是静静的听著。等到他骂累了。稍为安静下来。佛陀这才平静的问他:「长者呀!你的家中平常总会有亲戚朋友来访吧!」
「有呀!那又怎么样呢?」
「你偶而也会以酒食款待客人吧。」
「那是当然的事呀!」
「如果你备办菜肴。而客人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如果他们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当然归于我呀!」
「长者啊!你刚才骂我的许多话。我决定不接受它。所以那些话劳你再带回去。如果你骂我。我和你对骂。就如同主客相对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些菜肴。」
佛陀接著又对长者说道:「一个有智能的人。他是没有瞋恚心的。如果以瞋报瞋。以骂还骂。则不能算是有智能的人;如果不以瞋报瞋。以骂还骂。不但调伏了对方。也调伏了自己。」
佛陀的一席话。如同空谷足音。深深震撼了长者的心。这时长者忽有所悟。原来佛陀是这么一位有智能的圣者。难怪有那么多人愿意追随佛陀出家。继而想到自己刚才对佛陀的大不敬。心中感到十分的惭愧。当即向佛陀认错忏悔。并且请求佛陀开示法要。经过佛陀一番教谕后。长者如沐春风。兴高采烈的回家。从此欢喜赞同儿子出家。自己也成了佛教的大护法。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3/126314.html
以上是关于「舍利弗」忍辱的故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舍利弗」忍辱的故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4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