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感人至深“驴子孝”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大漠」感人至深“驴子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感人至深“驴子孝”
感人至深“驴子孝”
当时第一次听人提起“驴子孝”的故事时。就决定一定要另找一个时间好好重读一遍。今天休息。于是早上起来打开电脑开始搜索。终于找到一篇比较全的。让博友一起分享我的感动。
在敦煌与罗布泊之间。在茫茫的大漠上。有人为这对母子立起一座丰碑。虽然这对母子不是有灵性的人。可它们母子间那份不弃不离、生死相随的至情。比人间亲情更让人震撼。
当今。去古丝绸之路探险的人越来越多。如果经过敦煌绿洲。走出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向罗布泊方向前进。在古关外一二十公里的大漠古道上。你会惊奇地发现一座坟墓。墓前高大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醒目的三个大字:驴子孝。
如果细读碑上的墓志铭。你会觉得自己进入了奇异的童话世界。然而。它是真真实实发生在2001年暮春时节大漠古道上的事啊!
大漠里。有一对孤独的牧羊老人。于老汉一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地挂在东方的天际。他赶紧起来。去看看土屋隔壁用木头树枝搭围的羊圈和驴圈。看到一只只滚瓜溜圆的羊儿和一头头驴子在安闲地休息。他舒心地笑了。
羊儿和驴子是分开养的。羊儿爱挤堆。近百只羊儿挤在一起。“咩咩咩”的叫声此起彼伏。驴子却不像羊儿那么爱扎堆。它们很像人。喜欢有点儿距离。有的静静地站着。似在想心事。有的不时发出几声嘶鸣。驴子的叫声属家畜里最难听的。可在于老汉听来。简直就是世界上最美妙、最动听的歌曲。这“歌声”在空旷无垠的戈壁滩上传得很远很远。使本来静寂无比的大漠有了生命的气息。
于老汉的羊驴圈设在河西走廊、敦煌以西170公里的地方。处在大漠腹地。方圆几百平方公里没有人家。甚至连只老鼠或飞鸟都没有。
别
这里东南400公里外的祁连山曾流出一条河——疏勒河。50年前曾有水。在沙漠里向西淌流。一直流淌到罗布泊。慢慢地。水少了。最后完全消失在大漠里。只留下古河道。由于疏勒河的河床地势低。上游发大水或戈壁沙漠下大暴雨时。不少雨水自然聚集在河道里。水常流上十天半月的。即使断了流。河道里也总是湿漉漉的。好久不干。古河道因此长满了红柳、骆驼刺、索索草。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草。五年前。敦煌市郊七里镇的农民于老汉特意搬到这里扎营放牧。现在。他的羊儿已发展到80多只、驴子30多头。
在这里。日子倒也好过。只是太孤单了。从早到晚。于老汉就是和老伴二人在一起。他们干来干去也就是干那点儿活。说来说去也就是说那点儿话。一年到头难得见几个外人。每隔一两个月会有人路过。都是从中原去罗布泊探险的。他们有开车的。有骑摩托车的。也有步行的。谁也没心思停下来和他们夫妇聊天。车辆掀起沙尘滚滚。行人步履匆匆。从他的土屋不远处走过、离去。于老汉十分失落、孤独。只有和心爱的羊儿呀、驴子呀说说话。它们能知道他的心思。他能听懂它们的语言。
草滩上。有一头母驴病倒了。吃过早饭。于老汉把他的羊儿和驴子赶到已没有水的古河道里吃草。
没有风沙的日子。大漠很迷人。放眼望去。风平沙静。天地一色。很壮观。
羊儿、驴子散开去。各自忙着吃自己喜爱的草。于老汉蹲在河岸上。点起烟来休息。
驴群里有三只欢快的小驴。浑身缎子般光滑。它们刚三个月大。分属三个母亲。它们没有耐心吃草。淘气地在驴群里乱窜。不停地在一起交颈撕咬、撒欢儿。故意把后蹄蹦得老高。差不多折腾了一上午。似乎还没有疲倦。
太阳老高了。沙漠里的温度迅速上升。羊儿和驴子自然分成两片。逐渐向远处蠕动。远远近近地散落了方圆半公里。于老汉索性找个阴凉的地方睡觉。
三只小驴驹终于玩尽兴了。各自去寻找妈妈。
两只小驴很快找到了妈妈。分别前蹄一跪。使劲儿地吮吸妈妈甘甜的乳汁。妈妈见自己的孩子来了。十分欣喜。看孩子吃奶的当儿。不时疼爱地舔舔孩子。
余下的那只小驴从前往后找妈妈。可找了个遍也没找到。它有点儿着急了。拼命在驴群中走来走去。每看见一头大驴都靠上前去看一看、闻一闻。仿佛在问:“叔叔。见到我妈妈没有?”“阿姨。我饿了。我要找妈妈。您知道我妈妈在哪儿吗?”……
驴叔叔、驴阿姨疼爱地看看这只小驴。都爱莫能助地摇摇头。继续低
小驴前前后后一气走了三个来回。仍然没有找到妈妈。它有点儿六神无主了。不时扬起勃子发出尖尖的长叫。仿佛在哭。又仿佛在呼唤妈妈。它在原地呆呆地站了片刻。昂起头来朝四野张望。突然。它闻到了妈妈特有的气息。长鸣一声。向远处奔去。
在一丛红柳旁。小驴发现了躺倒的妈妈:妈妈肚子一起一伏。鼻子发出低鸣。眼角流泪。小驴发疯般蹦过去。用嘴使劲地拱妈妈的头和脊背。力图让妈妈站起来。可是。它在妈妈周围转了一圈。把所有部位全拱过了。还是徒劳。妈妈几次试图借助孩子的力量站起来。可全失败了。
小驴有限的力气很快用尽了。只好悲哀而疲惫地用舌头舔妈妈的泪水。鼻子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仿佛安慰妈妈。又仿佛鼓励妈妈。突然。它像想起了什么。撒腿向几百米远的驴群跑去。它没有去找驴叔叔、驴阿姨。也没有去找另外那两个小伙伴。而是找到了睡觉的于老汉。
此时。于老汉把草帽盖在脸上睡着了。睡梦里。他听见鸟鸣的声音。觉得有人扯他的衣服……他翻了个身。又睡了。可这人又使劲儿地推他。将他推得挪了地方。于老汉终于醒了。一看。原来是小驴在用嘴拱他。他疼爱地抚摸小驴的头。说:“玩去吧。”说完。翻身又要睡。
小驴没有走。不断地发出长长的叫声。声音充满悲哀。于老汉仿佛意识到什么。抬头朝远处望了望。见羊群、驴群一切正常。又躺下了。
小驴急了。一口叼住于老汉的袖子。恼怒地把他拉起来。然后朝妈妈倒下的方向走去。每走几步都回头看看于老汉。仿佛说:“快呀。快随我来!”
于老汉终于明白了小驴的意思。估计发生了什么事。当即跟着小驴向下河道走去。他常年放驴。对驴的习性有很深的了解。尽管人们骂别人笨时常说“比驴还蠢”。其实驴是很有灵性的。
走着走着。于老汉看到一头母驴躺倒在地。它就是唤他的小驴的妈妈。
糟糕!于老汉慌了。这头母驴产下驴崽才三个月。小驴还没断奶呢。
母驴痛苦地躺在地上。浑身抖动抽搐着。鼻孔发出艰难的喘息声。四只蹄子一蹬一蹬的。可以看得出。它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驴子和马儿一样。终生不卧:即使再累也不卧。最多在地上翻来翻去打几个滚。浑身使劲儿一抖。把沾在身上的土、沙、草屑抖落。疲劳就消除了。即使睡觉也是站着睡的。可以说。驴子一旦躺下。病情就严重得很了。
于老汉见状连忙从口袋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兽药。扳开母驴的嘴灌下去。好半天过去了。却不见一点儿起色。他心疼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可束手无策。
此时。小驴不时用舌头温顺地舔舔妈妈的腰。舔舔妈妈的头。舔舔妈妈的眼睛和嘴巴。又用嘴坚持不懈地拱妈妈的脊梁。希望能把妈妈拱起来。于老汉也使劲儿地抱母驴的脊梁。希望能把它抱起来。他知道。牲口只要能站起来走动走动。病就会好许多。于老汉和小驴一起使劲儿。可一直没有成功。
母驴也想借助主人和孩子的力量站起来。每次主人和孩子用力时。它也竭尽全力配合。可挣扎了好几次都失败了。它看着幼小的孩子为自己着急、为自己用力。真是又着急。又心疼。又感动。眼睛流露出无可奈何的
沙漠没有风。越发安静。其他的羊儿和驴子都在古河道里若无其事地向上河道挪去。越来越远。谁也没有留意到有姐妹病倒了。
这里不可能有兽医。这几年。于老汉摸索了许多治羊病、驴病的方法。十分管用。可这天。这一切都不管用了。
太阳西下了。于老汉使尽所有办法仍于事无补。他悲哀地想:算了。随它去吧。早去早托生早转世。兴许它下辈子能变成人呢。这样一想。他心里轻松了一点儿。他还得照顾别的牲口。便站起来。
小驴怎么办?它流着泪。一直不停地围着妈妈转。不停地舔妈妈的躯体。于老汉既可怜这头母驴。也可怜这才出生三个月的小驴:孩子不能没有母亲呀!他心里悲哀。流下泪来。他知道。他已没有任何办法挽救母驴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挣扎。看着它死。母驴死了。小驴还得活呀。他决定赶小驴回去。然而。于老汉赶了几次。小驴一点儿也不像往日那样听话。无论怎么赶都不走。还和他兜圈子。转一个大圈又回到妈妈的身旁。嘴里不停地“噗儿噗儿”地吹气。
于老汉没法子。趁小驴不备。一把抱起它。往日。于老汉高兴了就像抱自己的孙子一样抱抱它。它并不怎么反抗。可今天。它在他的怀里又踢、又咬、又叫。他实在抱不住了。不得不放开它。
算了。动物和人一样!就让它陪伴妈妈一阵子吧。晚上把羊儿、驴子赶回圈后再来赶它回去吧。于老汉想。
小驴驹一连七天。不吃不喝
太阳下山了。于老汉把羊儿、驴子从十里外的草场赶回圈里。然后匆匆忙忙端了些玉米糊糊朝下河道走去。
母驴已奄奄一息。四蹄僵硬无力地摆在一边。平平地在地上躺着。头已经不能动弹了。可眼睛还没闭上。似乎不放心俏皮的孩子。
小驴无精打采地站在一边。乌黑的眼里充满悲哀。
母驴见主人来了。想把头抬起来。可终于没有成功。它定定地看着主人。一会儿又看看孩子。于老汉完全读懂了它的意思:我活不成了。请你一定要好好照顾我的孩子。拜托了!
于老汉看着母驴生不成、死不得的痛苦样子心疼不已。他眼里噙满泪水。嘴里念念有词。反复对母驴保证:“你放心去吧。我于老汉就是不吃不喝也要把你的孩子抚养大。”说着。他把半盆玉米糊糊放到母驴嘴边。希望奇迹出现。可是。母驴只看了他一眼。永远闭上了双眼。于老汉又大声说了一句:“去吧。早一天托生成人吧。”说着。他的眼泪毫无顾忌地流了下来。
于老汉静静地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想起了母驴的请求和自己的保证。赶忙把玉米糊糊端向小驴。往日。小驴一见主人给好吃的东西。总是表现出欢欣雀跃地样子。欢快地打着喷儿。毫不客气地吃起来。可这天。它只是低头闻了一闻。又把头抬起来。就是不吃。于老汉又把盆子端起来。让小驴不低头就能吃到。可小驴还是不吃。他又抬高一点儿。让玉米糊糊挨着小驴的嘴。甚至涂了它满嘴巴。可是。它还是不吃。而且把头扭到一边去。
于老汉决定把小驴赶回家。可是。他赶了一阵。小驴怎么也不走。赶不走。他就推。可是。推了几步。它又转个弯回到妈妈身边。于老汉急中生计。跑到河道里拔些草放到小驴的嘴边。可它依然不吃。于老汉无计可施了。蹲在一边想办法。
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什么也看不见了。于老汉十分着急。
妈妈死了。孩子伤心啊。那就让它守着妈妈过一夜吧!兴许明天它会好一些的。于老汉一直守到夜里12点。才摸黑跌跌撞撞地回到他的土屋。
第二天天没亮。于老汉就和老伴起来为小驴熬大米稀饭。然后端到驴母子呆的地方。
唉。小驴仍守着母驴不停地转圈儿。不停地舔妈妈的毛皮。小舌头已没有了津液。完全干了。有的地方已舔破了。流着血。
老伴儿心疼地念叨道:“孩子。这又何苦来?妈妈死了。你也得活呀!我也是6岁就离开娘的呀。”她把带来的东西全都恭恭敬敬地放到小驴面前。可是。小驴居然连闻也不闻。只呆滞地望望主人。又低下头去舔妈妈。眼里流着泪。发出无力的哀鸣。
怎么办?老两口心疼得像自己的孩子病了一样。全哭了。他们商量出许多办法。可试了全不管用。
老伴儿对于老汉说:“要不。你回去把驴群都赶来。看能不能把小驴吸引走。”
“好主意。”于老汉飞快地向土屋奔去。
驴群赶来了。另外两头小驴把盆里的玉米糊糊和大米稀饭毫不客气地抢吃得精光。平日。它们三个小伙伴可是最爱抢食的。只要一个吃。别的全急了。惟恐吃亏。可这天。小驴不争不抢。一口也不吃。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仿佛其他两头小驴不存在。
驴群追逐着牧草。渐渐远去了。两头小驴落在后边。一直逗伤心的小伙伴。咬它。踢它。交颈。可无论它俩如何逗。伤心的小驴都不响应。两头小驴终于对这小伙伴失去了耐心。扔下它追赶妈妈去了。
伤心的小驴没有跟它们走。依然守护着妈妈。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小驴驹一连七天。不吃不喝。终于站不住了。紧紧地挨着妈妈的头躺下了。于老汉老两口也守了七天。每天变着法儿做小驴平时爱吃的。于老汉心都要碎了。索性不回土屋去。昼夜守候在小驴身旁。不停地抚摸小驴驹。几次把驴群赶来吸引它。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第八天。小驴最后一次伸出舌头舔了舔妈妈的眼睛。随后。一头栽倒在妈妈的身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于老汉老两口在空旷的沙漠里忍不住号啕大哭。
这一天。是2001年4月15日。
古关外。无畏的远行者为驴母子立丰碑。
又一个大漠的早晨到来了。在太阳升起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个黑点。这个黑点。在偌大的沙漠里。渺小得像一只蚂蚁。黑点由东向西移来。犹如1000多年前去西方求经的玄奘。这是探险者。
终于。黑点越来越近。于老汉看到来人满脸胡子拉碴、风尘仆仆。知道他又是远行者。
终于见到一个人了!于老汉有点儿激动。强烈地萌生想和他说说话的欲望。
远行者从北京坐火车到敦煌。准备徒步穿越罗布泊。他已在茫茫荒漠里走了四天。非常渴望和人叙一叙。解解寂寞。
“先生。我住的地方离此不远。不妨到我屋里休息一下。让我老伴给你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你至少有三四天没吃一顿像样的饭了吧?”
“好。”远行者爽快地答应了。
他们转过一个小小的山包。远行者发现河道里躺着一大一小两头驴。状态甚惨。不禁打听起所以然来。于老汉顿时神情黯然。哀叹再三。详详细细地诉说了孝小驴的故事。远行者一边听一边看着神情肃穆的老人。仿佛看着安徒生老人……
这驴母子的深厚感情真可谓感天地、泣鬼神!远行者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这远行者名叫罗荣华。是诗人。也是制片人。诗人的感情是丰富的。顿时。罗荣华激动不已。一阵难以排遣的感情冲击着他。他说:“历史上。关云长走麦城受害后。赤兔马数日不吃不喝。死了;抗日战争时期。有位英雄在战场上牺牲了。他骑的那匹马被俘后。也是不吃不喝。抗争至死。驴子如此重孝重义。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啊!”他沉默了一下。心里有了一个计划。
“我有个请求。不知你肯不肯答应?”罗荣华说。
“说吧。”
“你暂时把这对驴母子掩埋一下。我从罗布泊穿过去到新疆。然后会专程回来。我一定要厚葬它们。”
“好!”老人点头答应了。
罗荣华被这对驴母子的故事深深地激励着、打动着。两个月后。他成功地穿越罗布泊。实现了多年的夙愿。这时。他虽然已疲惫不堪。可他一言九鼎。专程从乌鲁木齐坐火车到敦煌。找到一家石碑店。先请店家按人墓碑的尺寸打磨了一块黑色大理石碑。又亲自撰写墓志铭请店家刻上去。
“驴子孝”三个大字和墓志铭是罗荣华亲笔撰写的。墓碑立起后。他和放牧老人在驴母子的坟头洒了酒。肃立默哀。致敬……久久不愿离去。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3/133758.html
以上是关于「大漠」感人至深“驴子孝”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大漠」感人至深“驴子孝”;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4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