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小虫」三个故事:为什么修行人一丝贪恋念头都不能有?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1-14 01:2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小虫」三个故事:为什么修行人一丝贪恋念头都不能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小虫」三个故事:为什么修行人一丝贪恋念头都不能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三个故事:为什么修行人一丝贪恋念头都不能有?

三个故事:为什么修行人一丝贪恋念头都不能有?

以上贪欲的业相。贪欲圆满的相。种种不圆满贪欲的相。学习时。如果不反观自心。只是字面上记忆宣说。那就和修行无关。上面讲过一切佛语、菩萨语都是指示修行的教授。如果闻思此事。修行彼事。那就成了闻思和修行脱离。这样听闻。得不到真实受用。正确的方法应当是一切言教听受之后。就要返观自心、消归自心。这样对治。才能学一分。就以一分离过增德。譬如这一段讲了贪欲种种的差别相。实际上都是直接指我们内心贪欲的相状。古人说:“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生于娑婆。必定是有贪欲。只不过所贪之境有所不同。凡夫心中没有贪欲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段的学习就很重要。我们对照论文。应当返观自心。自己哪方面有贪欲。是贪名声?还是贪利养?贪恭敬?贪异性?贪财物?或者贪后世升天?这些要一一检查。如果一天之中贪心等恶念多。就是堕落恶趣的前相。不及时遣除。后果不堪设想。

学习贪心圆满的五相。应当把握一

梁文道的佛教故事

个要点。就是一切业都是从心而生。一念微细之间不知防犯。就会发展成严重的障碍。所以起心动念时。就要看牢。如果不能观照。习气一增上。心态会逐渐转变。譬如对小车、洋房等外物有耽著心。习气增上就会逐渐发展成有贪婪心、有饕餮心、有谋略心、有覆蔽心。贪以成性就会沦为不知羞耻、不知出离的心态。这样成

佛教故事念佛往生的故事

为贪结。严重障碍出离。既然知道业是起于心念。一念心虽然微小。关系却是极大。不及时对治就会出现巨大过患。因此首先应在起心动念上勘察。到底对于何物何人、何种法耽著。一有耽著之心。就要立即自呵自责。或者用心

佛教故事鸠摩罗什视频

咒佛号转掉。这样才能遮止恶趣。遮止轮回。下面看两则公案:

临终时依恋妻子死后变成妻子鼻子内的小虫:

佛在世时。有一位居士。信奉供养三宝。在他临终时。妻子在旁边悲伤痛哭。他听了心生悲哀。在对妻子依恋不舍的状态中死去。但是他的魂魄并未离开。在妻子的鼻中化为一只小虫。有个修行人见他妻子哀哭。就好言劝解她。恰好这时候妇人的眼泪鼻涕一块流出。虫子也跟着掉落在地。妇人见了。非常羞愧。就想用脚把虫子踩死。修行人急忙告诉她说:“不要踩死它。它是你丈夫。”妇人说:“我丈夫奉经持戒。精进修法。没有人比得上他。为什么会变成虫子?”修行人说:“因为你对他非常恩爱。在他临终时。以你的哭泣使他动了眷恋之情。所以堕落成小虫。”修行人为小虫说法。小虫听法后忏悔。命终升到天界。

从这则公案也能看到。临终时刻最为要紧。古人说“念不一。不生极乐”。如果临终不能保持正念。一念贪婪就会堕落。《楞严经》上讲纯情即堕。纯想即飞。我们都会有这种体验。一起贪欲。心是下堕的。临终时如果生起贪心。不论贪著亲友或名利。都决定是堕恶趣的因缘。公案中的修行人一生精勤修习。可是对妻子一念爱染。使他堕为小虫。可见贪欲是解脱的大障碍。不可不除。真正要做到无欲或者不被欲尘所转。必须平时锻炼从一切欲尘中出离。如果只寄希望于临终时有种种顺缘辅助。这是不保险的。还是要靠平常在境界中绵密治心。只有长久地练习。才能有把握。平常接触色声等欲尘。要保持高度警觉。心一住尘生起染著。就要依靠一句咒语或佛号。像利剑一样斩断情思。如果不是这样。到临终一刻。一念生情。就会前功尽弃。学习贪心的业相。应当时时刻刻用在自心上观照。

商人们心生眷恋妻儿之情而落马被罗刹女全部吃光:

《释迦佛广传》中记载。释迦佛因地时曾经是一位名叫桑嘎拉的商主。当时他带领五百人去海中取宝。误入了铜洲罗刹女的领地。和罗刹女们结婚。生儿育女。最终他们设法骑上具有神力的骏马王。准备逃离罗刹国。这时候。罗刹女们打扮好。携带着儿女对商人们高声喊道:“恳请你们能把我们当作家属。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家人亲戚。只有你们可以作我们的怙主、依投处、无偏亲友。这些是你们所有的饮食、妙衣、住处、珍宝、金银、右旋海螺……。请与我辈女人共享幸福生活。如果你们已经不再需要我们。那也请你们无论如何要把儿女一同带走。”

商人们听后。有些开始生出“我的妻子”的念头。有些想到儿女。有些想起饮食等物。结果这些人全部相继落马。众罗刹女顷刻就把他们全部吃光。只有桑嘎拉一人无思无念。顺利返回。

这则公案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其实我们正身处在现代罗刹世界。物质异常繁荣。外境令人眼花缭乱。充满了种种诱人堕落的色声欲尘。只要有钱。就能享受全世界的美食名酒、时髦的巴黎时装、名贵的首饰、高档化妆品、奔驰宝马等高级轿车、犹如王府般的豪宅。种种奢侈享受方式。种种美色女子。可是修行人身处在这样的欲海当中。如果对这些似乎清净美妙的假相产生耽著爱染。决定是个个相继落马。成为罗刹女的俘虏。这些欲尘从本质上来说是虚

60个佛教故事动画片短片

幻的。而我们欲界凡夫从无始以来就对这样的欲尘有着强烈的贪执习气。认为是恒常的、真实的、清净的。深陷其中不能超脱。唯有像桑嘎拉这样于欲尘中无染。才能真正地超脱欲界。否则我们决定只有堕落恶趣而已。

顶生王本具大福德。因起贪心遭恶报:

《贤愚经》中有一则顶生王的因缘:顶生王是以宿世福报力。一直上升到三十三天。经过三十三代天帝释。与帝释天王平起平坐。在第三十三代帝释王朝时。阿修罗王兴兵攻上天庭与帝释战斗。帝释打不过。只好退兵回入天城。顶生王出来吹贝角。弹弓箭。阿修罗王当时就坠落在地。顶生王心想:“我的力量之大。无人可比。今天还和帝释天共坐干什么?不如把他推倒。独霸为快。”他这个恶心一生。很快就堕在天宫的大殿之前。

在他快死时。有天人问他:“假如后世有人询问顶生王是如何命终的。应当如何回答?”顶生王说:“应答:‘顶生王是因贪欲而死。’”

佛教两个人的故事名利

看过《贤愚经》的人都知道。顶生王曾经统领过四大部洲四十亿年。以他的福德力。七天连下珍宝雨。后来逐步发展到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他仍然心无厌足。最后变成这样的下场。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到。顶生王的贪欲是一级级发展起来的。本来以宿世善业。享受福报。没必要再在这上面去执著。但是因为他在享福的同时。耽著利养不知满足。所以由耽著心恶化成贪婪心。不断地想要在享受上增长;进一步又有饕餮心。对于帝释天王的权位势力。心生羡慕;由权力欲的膨胀再生起谋略心。想独占天王之位;以贪欲不知羞耻。故不知出离。这样贪欲圆满。导致堕落。所以名闻利养实为修行者的大敌人。我们应当心中常常思惟出离。求得离欲的妙法。

这个公案也具有现世意义。当今社会普遍赞扬对所谓权势、地位、事业、财富等的追求。人们的贪欲不断膨胀。不择手段谋取私利。内心烦恼炽烈、恶业积累迅速。但最终无法逃脱因果律的严厉惩罚。

贪欲的异熟果是堕入三恶道。地狱痛苦深重。如果是转生饿鬼道和旁生道。也是没有衣食。即使抛弃的粪秽也难以得到。这样历经漫长的生死。即使以善业力恢复人身。仍然贫穷下劣。处处乞讨也是一无所获。即使能有少许收获也往往被人剥夺。没有自在享受的福份。所以由贪欲黑业的障碍。将会使所愿无法实现。

(益西彭措堪布讲《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三册:申三、以理与公案教诫学人)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4/136577.html

以上是关于「小虫」三个故事:为什么修行人一丝贪恋念头都不能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小虫」三个故事:为什么修行人一丝贪恋念头都不能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435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